追尋絕對零度的奇幻旅程

2020-11-27 中國網財經

  本報記者 劉霞 綜合外電

  人類已經耗費了100多年的時間,試圖達到絕對零度,儘管還沒有到達目的地,但這段神奇的旅途已經為人類提供了很多絕美的「風景」,促使科學家們做出了很多重要的研究發現,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大型強子對撞機(LHC)內使用的超導體;以及有望成為量子計算機的量子比特的馬約拉納費米子等。這或許是一段永無止境的追尋。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誌網站6月25日報導,到達絕對零度是一個令人想來就會心生膽怯的目標,一百多年來,人們上下求索,但從未到達,不過,這絕非一場堂吉訶德般徒勞無功的探索,而是如少年派和孟加拉虎在海上漂流一樣,是一場處處有驚喜的奇幻之旅,這段探索之旅催生了很多科學奇蹟,是自然饋贈給人類的「意外之禮」。

  絕對零度:諾貝爾獎催化劑

  我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與溫度打交道。父母們總是會不厭其煩地確保孩子房間裡溫暖如春;洗澡水的溫度「剛剛好」;而有些東西則「太燙了,不能碰」。

  隨著我們慢慢長大,我們開始用數值來表示對溫度的感覺。我們知道,水到了零度就會結成冰;氣溫20攝氏度左右,會讓我們感覺涼爽宜人;人體處於37攝氏度時最舒服自在。隨著我們對溫度的認識不斷強化和深入,在某個節點上,或許是在上學時,我們同另一個遠離日常生活的溫度——絕對零度狹路相逢。

  絕對零度就是開爾文溫標定義的零點。0K約等於攝氏溫標零下273.15度。絕對零度是冷的極致,是一種理想的無法達到的完美冰冷狀態,就如瑞典著名兒童文學女作家、國際安徒生獎獲得者阿斯特麗德·林格倫在其名著《米歐,我的米歐》中描述的浪漫且神秘的「遙遠之國」一樣,是一個人類會無限接近,但永遠也無法到達的「美麗新世界」。

  但即便如此,自從這一概念於十九世紀中葉首次出現以來,很多人終其一生的努力目標就是離它更近一點。這看起來是一場堂吉訶德式(崇高但無實際意義)的追尋,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今年是首個與絕對零度有關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被授予100周年,自此,絕對零度就像諾貝爾獎的催化劑一樣—科學家們在追尋絕對零度的過程中,做出的很多美麗的意外發現多次摘得諾貝爾獎的桂冠。例如,華裔物理學家朱棣文曾因發明了雷射冷卻和磁阱技術製冷法而與另兩位科學家分享了199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2001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由因發現了「鹼金屬原子稀薄氣體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這一新的物質狀態的德國科學家沃爾夫岡·克特勒摘得等等,不一而足。

  在邁向絕對零度的過程中取得的每個進步,都展示出了一些別樣的、獨一無二的美麗和有序;催生出一批工程上的奇蹟;強化了我們對一些基本科學概念的理解,尤其是對溫度和物質概念本身的理解。

  絕對溫度之下:萬籟俱寂

  對溫度的熟視無睹會使我們很容易忽略這一概念常常會給我們帶來多大的驚喜。早期的自然哲學家,比如義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哲學家、近代實驗科學的先驅者伽利略·伽利雷,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艾薩克·牛頓,英國化學家羅伯特·波義耳將熱看成是名為熱質(caloric)的液體,這一說法的影響可謂十分深遠——直到今天,我們仍然說熱「流」。而另外一些哲學家則認為,冷是由一些「致冷原子」造成的。

  以前,人們希望能可靠地測量熱和溫度的諸多嘗試大多以失敗告終。早期最有用的溫度計依靠液體受熱會膨脹的原理來工作。少量液體被局限在一個玻璃燈泡或狹窄的玻璃管內,人們首先將兩種固定情況下(比如暴露在沸水或正在融化的冰中),液面所在的位置標示出來,未知的溫度(熱度)則用這兩個固定點之間某個刻度來表示。問題在於,這一測量方法會導致「第22條軍規」的出現:溫度計標示刻度的前提是,液體在不同的溫度下,都以同樣的方式膨脹,但如果不測量液體隨溫度的膨脹情況,就無法對這一假設的真偽進行驗證,而要進行這種測量,就必須要有一支溫度計。

  這種情況直到19世紀40年代才發生改變。法國化學家、物理學家亨利·維克託·勒尼奧進行了一個精巧的實驗,他用一支溫度計對一個密閉容器內乾燥氣體在壓力下的變化進行了測量,從而建立了一套可靠的可重複性的溫度讀數。對於科學界和工業界來說,這不啻為一個福音,但是,這仍然沒有真正解釋清楚,我們究竟在測量什麼。

  早期人們使用多種刻度來標註溫度,關於溫度的這種困惑由此可見一斑。有些標記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在使用,比如使用水的不同屬性來校準溫度的攝氏度和華氏度。

  攝氏度是目前使用比較廣泛的一種溫標,它由18世紀瑞典天文學家安德斯·攝爾修斯提出。攝爾修斯把一個大氣壓下水的沸點定為零度,冰點定為一百度,其間分成一百等分,一等分為一度。但在使用中,人們感到很不方便,因此,攝爾維斯第二年把該溫度表的刻度值顛倒過來使用。又隔兩年,瑞典著名博物學家林耐也使用了這種把刻度顛倒過來的溫度表。這種溫度表仍然稱為攝氏溫標(又叫百分溫標)。後人為了紀念安德斯·攝爾修斯,用他的名字第一個字母「C」來表示。

  華氏度是以其發明者德國人加布裡埃爾·華倫海特的名字來命名的。1714年,華倫海特發現,液體金屬水銀比酒精更適宜製造溫度計,因此,他以水銀為測溫介質,發明了玻璃水銀溫度計,並選取氯化銨和冰水混合物的溫度為溫度計的零度,人體溫度為溫度計的100度,他把水銀溫度計從0度到100度按水銀的體積膨脹距離分成100份,每一份為1華氏度,記作「1℉」。

  歷史的車輪行進到19世紀晚期,英國物理學家威廉·湯姆森,也就是後來的開爾文勳爵首先想到,我們或許可以使用一套不依賴任何物質屬性的絕對溫度標記來測量溫度。開爾文勳爵建立的新溫度標度稱為絕對溫標,它的量度單位稱為開爾文(K)。這種標度的分度距離同攝氏溫標的分度距離相同。它的零度即可能的最低溫度相當於攝氏零下273度(精確數為-273.15℃),被稱為絕對零度。

  但是,開爾文勳爵開出的這個「秘方」只適用於理想氣體,因此,在熱力學形成後,人們發現絕對溫標有更深刻的物理意義,特別是開爾文論證了絕對零度不可達到後,科學家們便將絕對溫標改稱為熱力學溫度(溫標),並用開爾文(Kelvin)第一個字母K為其單位。

  曾幾何時,那些偉大的名垂青史的科學先驅們竟然不理解萬事萬物都由原子組成,這真讓人難以想像,但這的確是事實。只有理解了萬事萬物都由原子組成這一點,溫度的本質才水落石出。熱是原子運動產生的動能,溫度是對原子運動速度的衡量,更精確來說,溫度測量的是分子平均運動速度的平方。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感受到某個物質的溫度時,就學院派的觀點而言,我們正在感覺的是物質的「躁動」。

  一旦我們接受物體中的分子在不斷抖動這一觀念,絕對零度的定義也就呼之欲出:它就是讓原子完全靜止的溫度。接下來的問題是:在什麼溫度下會發生這種情況呢?

  線索來自那些行家裡手。17世紀,法國的一位樂器製造者紀堯姆·阿蒙東發現,將密封在瓶中的一定體積的空氣溫度降低,瓶中的氣壓也會隨之降低。他由此推斷溫度降得越低,氣壓就會越小,最終會在某個溫度下完全消失—我們現在認為,這一溫度大約為零下300攝氏度。後來,隨著人們對理想氣體的溫度和壓力的測量日益精確,人們發現,這一數值並不算太離譜。現在,絕對零度被定義為開爾文溫標下的零點,大約為-273.15攝氏度。

  追尋絕對零度:永不落幕的故事

  一旦我們釐清了絕對溫度真正的含義,到達絕對零度的馬拉松比賽的發令槍就真正打響了,那時是19世紀晚期。正如差不多同時上演的、前往地球上人煙罕至的南北兩極的競賽一樣,這也是前往未知的旅程。所不同的是,後者勝負已分,而對絕對零度的追尋將永不落幕。

  為什麼這麼說呢?為了理解這一點,我們不妨想像一下冰箱的工作原理。冰箱的內壁會與更冷的物質(一般是一些不斷循環的製冷劑)接觸,這樣,熱量就不斷從冰箱內流入製冷劑,從而給冰箱內的物體降溫。同理,如果想要熱從你想要讓其達到絕對零度的物體那兒流出,那麼,製冷劑的溫度就必須低於絕對零度,但這是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你無法讓分子運動得比靜止還慢。你最多只能希望,它們儘可能接近靜止而已。

  冰箱內的製冷劑通過膨脹來給冰箱降溫,在這一過程中,冰箱內的壓力會降低,因此,分子運動的平均速度會減少。最開始,人們也曾用同樣的技術來獲得更低的溫度。科學家們讓一種又一種氣體在壓力下冷卻,然後再讓它們快速膨脹,使氣體的溫度一次比一次低,科學家們甚至也會讓氣體凝聚,從氣態變成液態。

  在這樣日復一日氣體溫度不斷降低的過程中,日曆翻到了19世紀70年代末,法國人路易斯·保羅·卡耶泰用讓氣體不斷膨脹的方法在零下183℃得到了液態氧,接著,在零下196℃得到了液態氮。但是,在他的時代,沒有人會預想到這兩種物質在20世紀會變得如此「遍地開花」。要是讓當時的人們對這兩種物質的用途進行預測,「消疣除痣」和「瞬間製冰淇淋」絕不可能榜上有名。

  隨後,1898年,蘇格蘭人詹姆斯·杜瓦在零下250℃得到了液態氫之後,就只剩下氦氣還未被徵服了。氦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非常微弱,這就使它成為最難被凝聚的氣體。但不管怎樣,讓氦原子最終變成液體的無數努力和天才設想最終還是有了回報:1908年7月10日,荷蘭萊頓大學的海克·卡末林·昂內斯實現了4.2K的低溫,首次獲得了幾立方釐米液態氦。

  超低溫下的美麗新世界

  液氦成為通向全新的物理世界的一把鑰匙。就在獲得液氦之後不久,昂內斯就發現,在極低的溫度下,有些金屬會變身為超導體。冷卻到特定的臨界溫度之下,這些金屬的電阻會陡然下降至少15個數量級,幾乎與零無異。諾貝爾獎委員會沒花多長時間就認識到了昂內斯工作的重要性,1913年,將諾貝爾獎授予了他。儘管超導技術迄今還沒有像人們曾經希望的那樣隨處可見,但是,它已經出現在了核磁共振成像儀的磁鐵裡;位於瑞士日內瓦郊外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中的功能超強的磁鐵裡也有它的「倩影」,正是藉助這一磁鐵的威力,科學家們才能將質子束約束在LHC的環形軌道中。

  然而,最讓人驚嘆的低溫現象或許還不是超導,而是在液氦誕生的那天,發生在昂內斯眼前的那一幕。透過密封隔離的玻璃容器內的小縫隙,他窺見幾乎完全透明的液體在翻滾。本來,將液面上的液氦蒸汽從容器中吸出,可以將運行速度最快的液氦分子移出容器,從而進一步給液氦降溫,但實際情況卻是液氦反而沸騰得更加劇烈了。

  但接下來,當溫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我們現在知道是2.17K)時,翻滾的氣泡突然停止了翻滾,液氦變得如死一般安靜。數年之後,答案才揭曉。原來,部分液氦突然進入到了一個全新的狀態:超流體,這是一種可以完全無阻礙地流動且能完美導熱的狀態。不管何時,只要部分液氦變得更熱並開始形成氣泡,超流體都會在氣泡形成之前將熱帶走。

  超流體是超低溫下具有奇特性質的理想流體,即流體內部完全沒有粘滯。超流體和超導體都是超低溫現象,但超流體所需的溫度比超導還低。

  超流體其中一個重要的應用是稀釋致冷機。超流氦-4也已成功用作化學領域光譜分析技術的量子溶劑。超流體亦用於高精度儀器,如陀螺儀;它還可以量度一些理論預測的引力效應。另外,2002年,德國科學家實現,銣原子氣體超流體態與絕緣態可逆轉換,科技界認為該成果將在量子計算機研究方面帶來重大突破。

  而且,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在劍橋發現一種新物質態:超流氣體。這種物質是50nK(納開,十億分之一開爾文)的鋰-6。此外,2004年,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的物理學家發現了超固體,當氦-4在高壓冷凍到2K以下,超流體便相變成超固體。它亦可以零粘度流動。

  更令人驚異的發現接踵而至。氦原子通常包含有兩個中子、兩個質子,因此,最常見的氦原子一般為氦-4,然而,還有一種比氦-4罕見數千倍的同位素氦-3,其只有一個中子。這些更輕的氦-3中子會在3.2K而非4.2K凝結,而且,一旦被液化,兩者的行為迥然不同,例如,氦-3的黏性不僅沒有減弱,反而會變得更強。

  誰能想到,僅僅一個中子之差就會讓一種液體的物理屬性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但它們並非罕見的現象,而是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只不過我們的肉眼凡胎,沒有意識到普通物質本身是多麼令人驚奇而已。

  「幕後黑手」:量子力學

  這些貌似怪異的行為背後存在著一個普遍的真理,那就是,我們所身處的世界是一個由量子力學所支配的世界。只有當低溫讓這些隨機波動減少之後,這一點才水落石出。例如,我們看到,氦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如此微弱,導致量子機制讓這些氦原子不用麻煩地四處「跳來跳去」就可以交換位置。這種量子交換使這兩種氦能在能達到的最低溫度下保持液態。實際上,計算表明,在標準大氣壓下,氦即使在絕對零度下也會保持液態。

  了解量子現象正是人們繼續追尋絕對零度的理由之一。氦-3和氦-4在液態下的不同屬性成為我們繼續探索的墊腳石。在名為稀釋制冷機的設備內,氦-4的超流態會讓液態氦-3表現得像氣體一樣,有效地蒸發進氦-4組成的「真空」內,從而使整個裝置的溫度下降到0.001K,也就是1毫開爾文(mK)。在這一溫度下,氦-3本身也變成了超流體,但其擁有磁性。

  如果冷卻到0.001K算很困難,那麼,繼續朝下冷卻則「難於上青天」。所有物質的導熱率都會隨著溫度的下降而陡降,這意味著,溫度越低,將熱量從某種物質中移走需要更長的時間。與此同時,在低溫下,所有物質的熱容量(單位質量該物質吸收或放出熱量引起溫度升高或降低時,溫度每升高1K所吸收的熱量或每降低1K所放出的熱量)會變得微乎其微,因此,任何用來研究物質的實驗都需要將該物質加熱。假如像一隻蝴蝶那樣輕的一個物體從10釐米高的地方落下,落在一塊1平方釐米、溫度為0.001K的銅上,撞擊產生的能量足以讓銅塊的溫度上升100倍。

  還好我們有一些變通的方法,至少對少量的物質能起作用。對於那些只包含數十億個原子的氣團,我們可以採用逐個冷卻的辦法。雷射光子會同每個原子相互撞擊,帶走動能並讓原子的速度慢慢降下來。這種方法的原理仍然是使用一種物體帶走另一種物體的熱量,只不過現在使用的製冷劑更複雜一些而已。使用這一方法,我們能將原子的運動速度從1毫開爾文時的1米/秒降低到1nK時的1毫米/秒。

  這一奇思妙想給我們的回報是,我們能排除混亂的熱力學幹擾,探究在量子力學的支配下物質的「一舉一動」。我們知道,從本質上來說,超導是一種量子現象,但是,在花費了數十億美元之後,我們仍然對某些超導體在130K以上溫度下的行為一無所知。通過製造出一些可控性更好的量子系統,我們就可以使用一團超冷的原子氣團,通過使用雷射脈衝來探索和刺激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來調查這種現象。

  我們還能用無與倫比的超冷物質的純量子支配環境來模擬中子星內部的極端環境、基本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宇宙誕生伊始的相變。在低溫下,電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會製造出元激發(有時候我們也將其稱為準粒子),其質量可達自由電子質量的數千倍,剛好同在自由空間內通過與希格斯場相互作用從而獲得質量的基本粒子的質量相當。同樣的,超導體內的準粒子元激發最近被證明其行為類似於馬約拉納費米子。科學家們很早就預言了馬約拉納費米子的存在,其反粒子就是自己本身。

  此刻,我們還看不到這些實驗獲得的結果有何直接用途。但是,有了上個世紀的前車之鑑,我們最好還是不要妄下斷言。

  據英國《自然》雜誌網站2012年2月28日報導,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科學家李·考文霍夫在美國物理學會於當天舉辦的年度大會上發表演講時表示,他們或許已製造出了神秘莫測的馬約拉納費米子,這一粒子有望在讓傳統計算機相形見絀的量子計算中用來形成穩定的比特。如果研究結果獲得證實,那將是物理學領域的重大突破。強大的量子計算機的實現,或許有賴於我們對低溫下物質複雜性質的掌握。

  儘管此前已有其他團隊報告過馬約拉納費米子在固體物質中「現身」的間接證據,但哈佛大學的物理學家傑·叟聽了考文霍夫的演講後表示,這是一個直接的測量,叟說:「我認為這是迄今最富成效的實驗,很難認為這不是馬約拉納費米子。不過,考文霍夫製造出的這些粒子是否足夠『長壽』用來做量子比特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如果最新研究結果經得起檢驗,將不僅率先製造出馬約拉納費米子,更是固體物理學領域的重大進步。人們認為,至今還沒有被直接觀測到的中性微子可能組成了宇宙中大多數甚至全部的暗物質,其可能是一種馬約拉納費米子。

  儘管昂內絲已經將我們帶到了4.2k,但100年過去了,我們仍然在攻克絕對零度的最後一個堡壘,結果似乎有點差強人意。不過,我們不應該只盯著溫度不放,而是應該看到1K和1毫k之間、1毫K和1微K之間、1微K和1納K之間數千倍的差別會產生什麼後果。

  其實,科學家們每次獲得更低的溫度,都像是在為自然界這所大房子消除噪音,讓我們能更安靜地聆聽自然的低語。如果我們繼續冷卻下去,我們能在一個更加精微的新尺度上探索原子間的相互作用。即使到了1納K,距離底部仍然有很大的空間,隨後,我們會降到皮K(pK,10-12K),飛K(fK,10-15K),直至無窮。而此前曲折離奇的經驗提醒我們,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無人知道。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絕對零度,永無止境的追逐
    絕對零度是冷的極致,是一種理想的無法達到的完美冰冷狀態,正如瑞典著名兒童文學女作家阿斯特麗德·林格倫在《米歐,我的米歐》中描述的浪漫且神秘的「遙遠之國」一樣,它是一個人類會無限接近但永遠也無法到達的「美麗新世界」。 但即便如此,自從這一概念於19世紀中葉首次出現以來,很多人終其一生的努力目標就是離它更近一點。這看起來是一場堂吉訶德式的追尋,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 絕對零度:百年追求永無止境
    在我們認識能力的不斷增長的某個節骨眼上,可能是在上學那會兒,我們還會碰到一個遠離日常經驗的溫度:絕對零度。  絕對零度是涼爽的極致,一個理想的、無法達到的、完美的凍結狀態。雖然如此,自從19世紀中葉這個概念首次出現以來,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向它再邁進一步。這個看上去似乎頗為堂吉訶德式(崇高,但徒勞)的目標,實際上卻意義非凡。
  • 絕對零度是最低溫度?絕對零度也可以突破。最高溫度又是多少
    絕對零度並不意味著粒子停下運動了不過即使是物質的溫度達到絕對零度,也並不意味著分子停下運動了。微觀世界是由量子力學主導的,如果絕對零度時,分子完全不運動,那麼我們就能夠精準的測量出分子的動量和位置。這明顯違反不確定性原理。
  • 宇宙中存在絕對零度嗎?絕對零度下時間是否停止?
    但我想告訴你的是,液氮的溫度並不是世界上最低的溫度,在宇宙中有一種溫度叫作絕對零度,絕對零度約等於零下273.15度,在絕對零度下物體內部的分子結構將處於完全靜止的狀態,物體的動能和勢能也都為零。但是,絕對零度只是理論上的,物體的溫度只能無限接近而無法達到絕對零度!
  • 絕對零度是最低溫度,可能出現低於絕對零度的物體嗎?
    絕對零度是熱力學上定義的最低溫度,也是宇宙中理論上的溫度下限,宇宙中不存在低於絕對零度的物體。絕對零度的定義和由來絕對零度是科學家根據蓋-呂薩克定律,並配合大量的實驗數據得到的。根據蓋-呂薩克定律,一定質量的氣體,當壓強不變時,其體積跟熱力學溫度成正比。
  • 絕對零度是如何計算出來的?會有比絕對零度更低的溫度嗎?
    我們將水結冰的溫度定為零度,但是其實在零度底下還有更低的溫度,其中就有一個絕對零度的概念。 絕對零度是什麼? 絕對零度是熱力學上的最低溫度,是一種理論上的最低的溫度。由於熱力學的描述溫度的單位是開爾文(K),所以絕對零度的數值就是0K,如果換算成攝氏度的話,大約為零下273.15攝氏度。
  • 絕對零度有多可怕?假如人體碰到絕對零度,還能活下來嗎?
    絕對零度有多可怕?當人體接觸到絕對零度這樣的低溫後,活下來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對很多人而言,絕對零度這個名詞大家或許並不陌生,一些影視劇裡主人公的絕招或許就叫做絕對零度。那大家平常所理解的絕對零度,與物理學上所定義的絕對零度有什麼區別呢?絕對零度和零攝氏度有有何不同呢?絕對零度似乎象徵著冷的「極致」,但是冷的極致又是怎樣定義的呢?
  • 絕對零度真的無法超越嗎?關於絕對零度幾個有趣的事實!
    絕對零度真的無法超越嗎?關於絕對零度幾個有趣的事實!絕對零度是熱力學的最低溫度,這是根據理想氣體狀態方程推導出來的,也可以說是理想氣體分子停止運動時的溫度,這個時候理想氣體的體積將減少到0,分子和原子的運動已不再遵從經典物理的物理學統計規律。
  • 幾何衝刺絕對零度
    幾何衝刺絕對零度是一款非常好玩的休閒娛樂類遊戲,在這款遊戲中,你需要操縱你的方塊,來躲避各種障礙,並不斷的向前衝刺,操作起來非常簡單,但遊戲內有許多讓人意想不到的陷阱機關,非常的考驗玩家的操作,能夠讓你玩到崩潰。
  • 絕對零度達不到,但人類創造的最逼近絕對零度的溫度是多少?
    不僅如此,科學家還發現了所謂的絕對零度,它位於零下273.15攝氏度。但是,物理定律告訴我們,絕對零度是無法達到的,我們只能無限接近它。那麼問題就來了,我們是如何發現絕對零度的?人類能達到的最低溫度是多少度?
  • 能達到絕對零度嗎?如果說比絕對零度還低,會是什麼情況?
    我們其實心裡都知道絕對零度只是人類的定義,根據熱力學,它被定義為最低的溫標極限,在那個狀態,熵達到了最小值,也就是體系的混亂程度達到了最小值,這個狀態是可以通過降溫的辦法不斷逼近,但無法達到絕對零度,因為它是個定義,我們定義它無法達到絕對零度,你說氣不氣?
  • 科學冷知識絕對零度
    絕對零度許多人一定聽說過這個詞,但它到底意味著什麼,絕對零度是指物體的溫度,來自內部粒子的微觀運動,如果一個物體內的所有微觀粒子都停止了運動,那麼這個物體就達到了理論上的最低溫度即絕對零度。絕對零度是熱力學的最低溫度,但只是理論上的下限值,熱力學溫標單位是K,其溫度約等於零下273.15℃也就是零開攝氏度,然而絕對零度是不可能達到的最低溫度,自然溫度只能無限的逼近,如果達到那麼一切事物都將達到運動的最低值形式。
  • 絕對零度有多可怕?人體遇到絕對零度時,活下來的可能性有多大?
    絕對零度,一個稍顯陌生的名字,它與我們平常所說的「零攝氏度」有何區別?它似乎象徵著「冷的極致」,那麼絕對零度究竟有多可怕?當人類與它狹路相逢時,存活下來的機率又有幾成?,它有著怎樣的詮釋和定義絕對零度是「開氏溫標」的下限值,它區別於「攝氏溫標」的零度,進行單位換算:絕對零度,等於零下273.15攝氏度。
  • 溫度可以無上限升高,卻有絕對零度的下限值:光能被絕對零度凍住
    在大家的認知中,溫度的最低極限是零下273.15攝氏度,即絕對零度。有人說在絕對零度的情況下所有物質都有靜止,但是作為宇宙中速度天花板的光會如何運動呢?首先,在現實生活中是很難達到絕對零度的。民用的冰箱最低溫度只能達到零下18度,距離絕對零度差遠了。要想達到絕對零度只能利用克卜勒效應達到原子製冷的技術,即使用雷射傳播的方向,刺激量子的回落基態,從而降低原子的動量。在去年五月,美國航天局就利用這一原理,在國際空間站上造出了零下273.149999999999攝氏度,只比絕對零度高度了0.000000000001攝氏度。
  • 絕對零度能把時間凍結嗎?
    如果沒有,你一定要知道最低溫度,絕對零度,這個絕對零度可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零攝氏度,而是零下273.15攝氏度,這個溫度是宇宙間的絕對零度。那麼絕對零度有多恐怖呢?人類能夠感承受的最低溫度是零下60到70攝氏度,一旦低於這個溫度,人類存活下來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如果人類被瞬間凍到絕對零度,器官細胞等結構可能在短時間內還能存活,但不一會兒人類的器官組織就會被凍裂,甚至可能被凍到爆炸。
  • 絕對零度有多可怕?如果光線處於絕對零度,它會停止嗎?
    引言:每當我們觀看科幻電影的時候,編者總喜歡用量子力學,黑洞,超光速,絕對零度等專業的名詞來拼湊劇情。我們今天就來扒一扒絕對零度這個概念,在許多小說中,絕對零度能凍結所有的物質,真的是這樣嗎?連光線也逃不過嗎?
  • 在荷蘭人體博物館,開啟一段奇幻旅程
    在荷蘭人體博物館,你也可以實現一次類似《驚異大奇航》中的奇幻旅程。荷蘭人體博物館Corpus,是世界首座人體博物館,位於阿姆斯特丹和海牙之間A44號高速公路邊上,是一個高35米的透明建築和一個巨大人體形狀建築的結合體。它既是有關健康教育的博物館,也是一個主題樂園。
  • 絕對零度到底有多不可思議?最快的速度光,能被絕對零度凍住嗎?
    文/行走天涯絕對零度到底有多不可思議?最快的速度光,能被絕對零度凍住嗎?地球一直是一顆被認為是搖籃星球的行星。這是因為地球上的氣溫非常的適合人類居住。哪怕地球上的低溫能夠達到零下272℃。可是只要人類能夠做好保暖裝備的話,同樣也是可以在這種極其寒冷的環境中行走的!
  • 絕對零度與量子力學
    絕對零度就是當所有的粒子都不動了,激烈程度為0,那為什麼絕對零度達不到呢?因為調皮啊,它根本就停不下來,德國科學家海森堡在量子力學中提出的測不準原理說過,不能同時確定粒子的速度和位置,要粒子停下來,他的速度就是0,位置也不會在變了,這樣速度和位置就能確定了,但那就違背了測不準原理,所以根據量子力學,絕對0度是達不到的,因為粒子根本停不下來。
  • 絕對零度和"熱寂"
    絕對零度0K約等於攝氏溫標零下273.15攝氏度,也就是0開氏度,在此溫度下,物體分子沒有動能和勢能,動勢能為0,故此時物體內能為0。物質的溫度取決於其內原子、分子等粒子的平均動能。因此物體的溫度實際上就是原子在物體內部的運動。達到絕對零度一切事物都將達到運動的最低形式。因為任何空間必然存有能量和熱量,也不斷進行相互轉換而不消失。所以絕對零度是不存在的,除非該空間自始即無任何能量熱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