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底關係就是視知覺中的圖形與背景的關係,在攝影中是主體與背景的關係,如書法中字與紙張的關係,寫好字首先要掌握字的結構,在結構的統領下,寫出字的氣勢才算是好字,好看的在紙張上合適的位置才能更好看,也就是要經營好字的位置,攝影也一樣,從純技術角度講,只有處理好攝影主體和主體所處空間的關係,才能拍出一張好的作品,下面從三方面說明攝影藝術構圖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視覺與空間知覺
視知覺以對形狀的知覺為基礎,一個能夠被視知覺注意的「圖」(圖形)從紛繁無際、雜亂無章的現實世界中「剝離」和凸顯出來,是一種視知覺把握三度空間結構的諸種形式關係最初級的水平。
所謂確定「圖一底」關係,就是判定哪些形從背景中凸顯出來構成圖,哪些形仍留在背景中作為底。這種判定,也就是圖底的分離,在多數情況下並不困難,並且有一定的規律可尋。
圖底關係及形與背景空間的關係
按照格式塔心理學的觀點,凡是被封閉的面容易被看成圖,周圍的面總是被視為底;在特定條件下,面積較小的面總是被看成圖,而面積較大的面總是被看成底;就上下來說,下半部較「重」,易被視為圖,上半部較「輕」,易被視為底;就顏色來說,黑色、紅色易被視為圖,白色、藍色易被視為底;較為對稱和規則的圖形易被視為圖,其他則易被視為底。
上述的規律性總結,毫無疑問是可以依照的。問題是,上述的圖底關係似乎是建立在一個二維平面基礎上,而在現實的空間知覺中,僅僅用「圖一底」這兩個字眼去表示複雜多維的空間深度和層次是遠遠不夠的。
在實際運用中,或者說在現代藝術中,多維空間的展現和創造依賴於視知覺對深度的識別和選擇。這種識別是在「形」的各種「質」的梯度上展開,如大小梯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明暗梯度——由明逐漸變暗或由清晰逐漸變模糊;間隔梯度—同類物體間的距離,由大逐漸到小。
在平面藝術中,表現的就是各種不同的透視規律,如線性透視、等角透視、空氣透視運動透視,等等。當然,透視法並不真實,它只是一種深度錯覺。
除了上述透視規律,攝影構圖還表現在各種不同對比上,如影調、反差、色彩、虛實、動靜、面積、數量等。
視知覺的平衡體驗
什麼是平衡?為什麼平衡對藝術來說是不可缺少的?獲取畫面的平衡、和諧、統一是構圖的最終目的嗎?
1、一個看不見的「力場」
黑色圓正在向中心運動嗎?
一個正方形中看不見的中心點是由四條邊的軸線相交而成,力量最大。
當黑色圓面的中心與正方形的中心重合時,它就顯得最為穩定,所有的力相互平衡。
敏銳的眼睛,可以看出這個平衡中心點上充滿著張力。另一個平衡(或穩定)點,位於正方形中心點與頂角那一部分對角線之間。如果置於正方形頂角之間短線的中心點上,就會產生不穩定的運動感。這個偏離中心的黑色圓面,永遠被限定在既定的位置上,並不會真正向某一個方向移動。然而,這個黑色圓面卻可以顯示出一種相對於周圍正方形的內在張力。但是,這種不動之動的內在的張力並不是用理智判斷出來的,也不是想像出來的,而是用眼睛感知到的。
每一個視覺樣式都是一個力的式樣,它所隱藏在結構中的所有要素都具有內在張力,也可以稱之為一種心理力。
2、「力場」來自於何方
眼睛能看到的物體,是光線反射的結果。光線通過視網膜連接視覺神經系統進入大腦視皮層,受到刺激的大腦視皮層,形成了一個電化學力場。視知覺之所以能看見一個式樣的內在力場,乃是大腦視皮中心的理解力的心理對應物。
3、為什麼需要平衡?
如果作用於一個物體上的各種力達到互相抵消的狀態,就是平衡。這是物理學的解釋。當外物的刺激使大腦視皮層中的生理力的分布達到可以互相抵消的狀態時,眼睛才能知覺到平衡。
上述的力場理論是基於這種平衡之中的從對正方形內那個黑色圓面的觀察和分析表明,當黑色圓面處於一個穩定的中心點時,所有力相互抵消,看上去就是一個平衡的構成樣式。所以,平衡就是為了使力的樣式達到穩定,從而傳達出整體所具有的性質和特徵。
實際上,在任何一個具體的藝術作品中,構圖的內在結構是由位置、方向、色彩等形成的各種力的相互支持和相互抵消,從而構成整體的平衡。結構之間的力的關係越複雜,越彰顯出平衡的藝術作用,從而也更凸顯藝術的生命力。
4、關於視覺重量
不平衡就意味著失重。在一個平面的或二度的畫面結構中,所謂「輕」「重」當然歸於知覺心理的範疇。藝術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在畫面結構中,由於位置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結構重力現象,具體如下:中心重兩側輕:同質的物體平行排列,中心部位重於兩側。
這就不難解釋,在排集體照隊形時,站在中間的總是高個子,然後向兩側個子遞減,這樣看起來就平衡。
●上重下輕:一個倒三角自上而下,顯然失重,即使同質、同量上下分布也不穩定右重左輕:要想使同樣大的形狀左右看去平衡,右邊的應靠近結構中心。
另外,從色彩上說,紅色、黑色比藍色、白色重,在形狀方面圓形狀重於三角形和長方形。有時候,平衡還會受到興趣、愛好、欲望、情感等心理因素的影響。
藝術構圖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宇宙物理學的研究表明,一切物理活動都可以被看做是趨向平衡的運動。整個宇宙是在向平衡狀態發展,在這種最終的平衡狀態中,一切的對稱分布狀態都將消失。
視知覺心理學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結論:每一個心理活動領域都趨向於一種最簡單、最平衡和最規則的組織狀態。反映到藝術構圖中,平衡或和諧的形式關係成了所有藝術作品共同的發展趨勢。那麼,我們可不可以由此認定,藝術構圖的終極目標就是為了追求平衡、和諧、秩序和統一?
攝影從練習開始,每次拍照,只拍一個主要對象,可以以線條為主,以色彩為主,以材質紋理為主,以光線為主都可以。在拍攝中感悟攝影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