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生活和在非洲享受生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我在坦尚尼亞享受到了非洲的文化和精神,這幸福感一部分源於吃,人終究還是種不可辜負美食的動物啊!我在南半球吃到了很多烏幹達捨不得吃或吃不起的東西:東非國釀香蕉酒,口感就是酸酸的玉米汁;非洲木瓜菠蘿又甜又水靈;鱷梨的味道就是散發著奶香的榴槤;在蒼蠅的包裹夾擊中滿心歡喜地吃掉蛋炒薯條……這才是享受非洲的節奏。
在桑給巴爾被中國醫療隊拯救
傳說這是一片夢中才可看到的海,來了以後我恍然在夢中。為這一片海,我扛著發燒、過敏、昏沉沉的身體在烈日下海風中搖晃。桑給巴爾——海上的桃花源,這裡沒有小島的神秘卻充斥著大島的忙碌與繁榮。
來桑給島的6天,我徹底倒下,發燒拉肚子,蕁麻疹在身上到處「亂舞」,幸好被中國在桑給巴爾的醫療隊拯救。當你身在欠發達的異國他鄉時,和國家的丁點聯繫都會變成依靠,看到國旗飄揚和「熱烈歡迎祖國親人」橫幅的一刻,你再也不是一個遺落在陌生角落的外國人。感謝給我黃連上清丸的黃醫生,跟仙丹一樣的藥效挽救了我在桑給的神遊。
2013年~2014年跨年,我是在島上北部最美的海灘度過的,從白天藍海到夜晚星辰,我穿著山寨版阿迪球褲遊蕩,這身行頭讓我從是個女的就穿比基尼的軍團中脫穎而出。當中國的2014敲響時,桑給島的紅日正沉在海面上,像團烈火欲墜入海底。一切靜止在海那頭,紅日下你的世界變成剪影,清晰透徹。
2014的跨年從夕陽流火到朝陽萬丈,我看到星空下流沙邊緊緊相擁的老人,也看到黎明時一席黑衣長袍的勤勞眼睛。不做只看風景的旅行者,但渴望另一處的漫漫節奏、生活。在石頭城遊走,走在百年前的非洲穆斯林巷子;探尋桑給巴爾黑奴販賣的歷史,那鎖鏈禁錮的地洞裡曾流下多少人的眼淚。這裡有石門般古老的故事,滄海桑田。
幻想變身莫西小土孩兒
來莫西是為了一睹非洲第一峰——吉力馬札羅山,圓心中的非洲夢。她不同於喜馬拉雅散發佛域神韻,卻有另一番神奇。她的味道裡有生命最初的原始召喚,閉上眼睛,你能聽到遠處角馬的奔跑,象群煽著耳朵前行,豹子在樹上小憩,凝視遠方,而吉力馬札羅就是那個「刻著」榮耀石的地方。
跟當地朋友聊過關於專家所謂的吉力馬札羅山頂的「雪會消失」問題,沒有人希望看到,因為雪是吉力馬札羅最珍貴重要的東西。我也相信這來自赤道的雪不只是自然現象,更是雲的佑護,是生命的川流不息,是希望也是明天,未曾停過,也永不會消失。我感受到的吉力馬札羅緣於我們之間的靜靜對話。這是我一定會來並且就來了的地方,我也在用自己的小宇宙努力匯聚著力量,堅定如磐石,堅韌如蒲葦。我在山腳下讀懂了自己的《吉力馬札羅的雪》,那叫永恆。雖沒去花巨資登頂,但對我而言,和它的距離剛剛好。
在莫西山腳下的幾日修身養性,看著一天之間變化莫測的吉力馬札羅山,我想著人生,想著人與自然的聯繫。當你活在原野自然之中,周圍只有一棵樹搖曳,時間不再是時間,你只把自己當成一朵花,一隻飛鳥,一條遊魚。
莫西的非洲農家也是明亮安逸的,雨林中聽著泉水流向身後遠方,在香蕉樹田穿梭,遮一片熱帶大葉子當傘,有種被全世界的綠色包裹著的感覺。跟著大叔在田間叢林同唱斯瓦西裡語歌,品過真正現磨的新鮮咖啡,再來一根純天然烤香蕉,有種衝動——快把我變成個黑不溜秋傻不愣登沒有煩惱的非洲小孩吧!
這裡是我在坦尚尼亞的最後一站,雖只到了這個國家的三個地方,卻深度感受了坦桑人民的生活。坐大巴是為了看風景,當你透過車窗隨時看到電影《獅子王》裡一樣的風景;看到電影《瘋狂原始人》裡的髮型和裝扮;看到只在紀錄片裡見過的草房子;看到小土孩兒在吃著媽媽的奶;海市蜃樓一般一層又一層的紅霞日出;斑馬羚羊在廣闊的原野跳躍玩耍時,心中是多麼明亮。我快哭了。
作者:王星之,一個來自青海高原的文學院妹子,正行走著傳播中國文化的非洲之旅。學過跆拳道,耍過雙截棍,跳過街舞,也唱過自己的歌。因為熱愛不同的傳統文化和藝術而到處亂跑,也愛聆聽那相同時空傳來的不同信仰的民間靈魂。自由就是遠風,在風中讀懂自己,於世界的每一邊,暢遊,理解,奮鬥,歡享。來自世界的微笑,就是我的正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