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猩還是猩猩,但人有時候卻不是人。
所以,當我們從《猩球崛起3》人類與人猿的對立中,在一隻猩猩身上都能看到比在人類角色身上更多的人性,可能這本身就是一種諷刺。
自成一體的邏輯與編排,對人類社會的揶揄與反省,對人類未來另一種可能的探討與思辨,儘管有著稍顯戲劇化和敷衍的高潮,《猩球崛起3》還是帶來了意料之外的驚喜。
(1)
你發現沒有?現代社會,有時候想要看懂一部電影實在是越來越費勁了。
這倒不是在懷疑觀眾的智商與理解能力,而是說包括電影在內的許多藝術表達,越來越不純粹。以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為例,一個水電工程專業的人寫出了這個三部曲,其中的內容卻融合了物理學、量子力學、社會學、語言學、心理學乃至諸多歷史背景知識。融合,似乎成為了當前時代的一個趨勢。換言之,不論你承認與否,曾經那個偏安於知識一隅而孤芳自賞的時代,真的結束了。
電影也一樣,當造電影宇宙在這個時代成為潮流,幾乎每一年上映的大片都成為續集,加上其中設置的各種前後關聯的細節與彩蛋,你想完全明了這部電影在講些什麼,真的是一件挺吃力的事情。
鑑於此,我就為自己去普及《猩球崛起》的相關背景找到了理由。
而這最早要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1963年,法國作家皮埃爾·布爾創作了科幻小說《人猿星球》,據他說小說靈感來自於他的一次去動物園看到大猩猩與人類互動的經歷。整部小說充滿了懸念、智慧和對現實社會的映射,基本的故事框架就是幾個太空人經過太空旅行,來到了一個星球,卻發現這個星球文明程度和人類相仿,卻被人猿所統治,人類反而成為了被奴役的動物。其中的一個太空人經過千辛萬苦,最終逃離這個地方,回到了地球,卻發現地球也已經變成被猿猴統治的星球。小說的結尾更是微妙地暗示,這個故事只是兩個太空旅行家在旅行過程中讀到的故事;而這個兩個太空旅行家——也是猿猴。
這個看起來極其神妙的故事,隨後在1968年被搬上大銀幕,成為科幻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名利雙收後,在之後的五年間,又有四部續集陸續上映。這五部電影,有著非常龐雜的世界觀設定和繁複的時間線索,更是涉及到時空穿越、平行宇宙、科技異變等諸多元素,加之映射了當時時代的種族歧視、冷戰背景等,更使得這個系列電影兼具思想深度和商業普適性。
但我們要明白的是,皮埃爾·布爾的小說《人猿星球》只是為第一部電影提供了故事,之後的幾部續集乃至衍生或者重啟的作品,極大程度上,肯定有著鮮明的商業考量。當然,如果它還能兼顧一些思想深度和藝術表達,不見得它一定會出彩,但總歸不會太讓人失望。
於是,2001年,蒂姆·伯頓拍攝了《決戰猩球》,其一定程度上是對《人猿星球》系列一、二部的翻拍,前後故事關聯也不大,雖無多少新意,但從商業上而言,它是成功的。而從2011年重啟的《猩球崛起》系列,說是前傳,其實在一個新的時代背景下,為更貼近現代人的價值觀,其更像是對前作世界觀進行了補充、外延甚至更新乃至架空,因為《人猿星球》五部曲已經是一個可以自圓其說的完整故事了。
那麼,如果算上蒂姆·伯頓的那部《決戰猩球》,這個系列電影一共有9部作品。無論如何,《人猿星球》世界觀都得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拓展。
(2)
那麼,《猩球崛起》系列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好了,忘記《人猿星球》系列中所謂的時空旅行吧,《猩球崛起》三部曲至始至終都在講述地球怎麼變成「猩球」的故事。起因並不複雜,人類為治療老年痴呆症而發明了新藥,以大猩猩作為實驗對象來看,效果突出,作用顯著,能大幅度提升猩猩的智慧。其中的一隻實驗猩猩生下了一隻小猩猩叫凱撒,凱撒因為遺傳了母親的基因,所以從小就具有超常的智慧。但這種新藥在用於人類好幾年之後,才被發現有嚴重的後遺症,並最終發展成為一種滅絕人類的病毒。
於是,一種奇怪的現象就出現了。一方面,這種病毒感染或者滅掉了地球90%的人口,感染的人類因此出現了智力退化、語言功能喪失的返祖現象;另一方面,大猩猩卻因為這種藥而慢慢產生了超高的智慧。人類與動物,於此,似乎身份開始互換;在爭奪主宰地球的權力對抗中,形勢開始偏向猩猩一方,一場大戰終究在所難免。
經過了第一部的沉穩鋪敘,到第二部的蓄勢待發,終於來到第三部人類與猩猩的全面開戰。《猩球崛起3》開篇就是一場戰鬥,這似乎也是許多好萊塢大片慣用的伎倆,但真的可以非常好看。在上帝視角的帶領下,人猿之間的矛盾,被生動地勾勒出來,也極大程度上構建起了這場史詩轉折的背景。但當你對更大規模的戰鬥充滿期待時,其故事走向急轉直下;劇情迅速從人猿大戰的背景下抽離,變成了節奏緩慢、苦大仇深的凱撒辛酸史。這隻領導力爆表且理智非常的猩猩,此時已入老境,種族流離在外,妻子兒子被殺,可謂悲慘至極。人類陣營自然作為反派出現,心狠手辣的光頭上校,更是將雙方的矛盾激化到極致。
在漫天的風雪裡,凱撒一行亦步亦趨,中途他們見識到人類殺害感染病毒的同類,結識了那個一口流利英語的搞笑擔當「壞猩猩」,也同樣遇上了那個感染病毒不會說話的可愛的人類小女孩。劇情的進展在中途極為緩慢,但也使得凱撒個人的形象愈加立體,從而以凱撒英雄遲暮的視角展開這場史詩轉折。於此,我們也就可以理解影片對戰鬥場面的克制。
視覺特效作為技術輔助,在全片中已經達到無所不在的程度。畢竟,片中出現的猩猩沒有一個是真猩猩,依靠先進的表情捕捉技術,所有的非人類角色無不栩栩如生,從毛髮到表情,都生動呈現,甚至可以說打破了科幻與現實的藩籬。
而當電影在費盡心機去構建人猿對立的矛盾並繼續挖掘足夠的思想深度時,自身邏輯的硬傷也凸顯出來,集中體現在結尾層面,我只能用「戲劇化」或者「敷衍」來形容。結局來的極快,以上校為首的人類鐵血派被南下的其他人類軍隊所滅,南下的軍隊被打仗引起的雪崩所滅,大猩猩因為會爬樹所以逃過了雪崩。你敢相信,我是這麼介紹電影結局的嗎?而結局確實如此,誰能想到呢?那麼多的人類,竟然沒有一個想到在雪山打仗會引起雪崩?難道沒感染病毒的人類智力也退化了?甚至結尾凱撒的死去,處理方式也極為草率,仿佛言猶未盡,但更多的是虎頭蛇尾。
不過,結局的乏力或許只是讓影片缺乏了一定的娛樂性,卻並不掩蓋其對現實問題的隱喻和反省。
這,大概才是《猩球崛起》的真正趣味所在。
(3)
從始至終,對《猩球崛起》主題的探討都是嚴肅、深沉的。
當前是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對諸如人工智慧的探討如今已經屢見不鮮。體現在影片中,人類的盲目自大和對科技的自信,導致了猩猩的覺醒,也一步步給自己掘墓。導致人類最終毀滅的,與其說是猩猩的原因,不如說是人類自己挑戰自然導致的後果。
科技是一方面,人性是另一方面。但諷刺的是,在電影中,人類開始退化,越來越像動物;而猿類則智慧開化,越來越像人類。所以,我們從一隻猩猩身上看到人性,而在人身上看到了越來越多的獸性,這種假想構思也完成了電影又一個層次的構建,即在人性背景下的社會性思考。但不管是人性還是獸性,在影片中卻又不純粹。凱撒有人性,卻也有自己私人恩怨的仇恨怒火,其族群內也並非都是正義之輩,畢竟其中也有叛徒,人類有的缺點,大猩猩也有;人類角色多數乖張暴戾,亦也有自己的悲慘苦衷,比如作為反派出現的上校,他親手殺死了自己感染病毒的兒子,最後他自己卻依舊被病毒感染,只能選擇自殺,他的瘋狂,其實只是人類面對退化消亡的恐懼,有什麼錯呢?最終,雙方都是受害者,換言之,這部電影,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反派。
除此之外,電影還透過雙方的對立關係,對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黑奴貿易乃至納粹都進行了諷刺,當然對反戰的思考亦不可少;個別橋段,只覺是神來之筆,比如修建高牆,甚至都可能帶有某些政治隱喻,不再多說。
而人類,在最後卻不是滅亡於猿族之手,而是亡於內訌,而大猩猩因為會爬樹則躲過一劫。想當年,第一隻猩猩爬下大樹,進化出人類;到最後,大猩猩還是因為會爬樹而成為了地球主宰。這一切,是宿命?還是輪迴?
突然想起一句中國古話:自作孽不可活啊。
(4)
無論如何,這個堪稱人類進化隱喻史的「三部曲」落下了帷幕。自此,這個人類曾經生活過的星球,「猩」火燎原,即便再有續集,也終究不是凱撒的故事了。
第三部,雖然我第一時間去看,出來並無太多歡喜,但當想起那個在溫暖色調下徐徐展開的結尾,想到凱撒平和而安寧的離去,或許,面對告別,真的也就不再挑剔什麼。
最後,奧斯卡或許真的應該開始考慮為安迪·瑟金斯頒個獎,不是技術獎,而是表演獎。
畢竟,他飾演了這隻猩猩,演技真的很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