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特殊的戰略位置,西沙至今還是未曾開放的隔世秘境。軍艦、珊瑚、落日、海浪、颱風、沙灘、棕櫚,有限的幾個詞語構成了人們對西沙群島圖庫的全部幻想。
翻開中國地圖冊,在南中國海那片蔚藍大海深處、在紅色珊瑚礁和藍色海水的圖標後面藏著一個叫做西沙群島的地方。這裡是我國南海中部陸域面積最大的珊瑚島群,位於海南島與中沙群島大環礁之間,由32座島嶼、8座環礁、1座臺礁和一座獨立的暗礁組成。由於地處海南島東南約330公裡的海面上,長期以來人跡罕至,所以這裡有保存完好的海洋生態系統。對於久居內陸的人來說,西沙簡直就是海天外的最後秘境!
航行了14個小時後,前方出現了一個模糊的影子,那就是西沙群島最大島嶼——永興島。透過熾熱的陽光,西沙如此近地進入視野。
西沙群島是中國大陸到東南亞和印度洋海上航線的必經之路。千百年來,無數滿載著陶瓷、絲綢、香料、胡椒等貨物的商船經此駛過,這一航線又被冠以「海上絲綢之路」、「陶瓷之路」、「香料之路」和「香藥之路」的美稱。
據史料記載,西沙等南海諸島古稱「崎頭」、「珊瑚洲」。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文字中就有南海諸島出產海龜和玳瑁的記載。東漢的揚孚在《異物志》中把南海的暗沙、暗礁稱為「磁石」;唐宋時期許多歷史、地理著作中把西沙命名為「九乳螺洲」。早在北宋時期,朝廷就已開始把西沙群島置於自己管轄範圍之內,還有古代最有名的元代天文地理學家郭守敬,曾被元朝的元世祖委派到南海進行天文測量;清朝朝廷曾派遣海軍官兵100餘人前往西沙群島逐島查勘,命名刻碑,重申主權;抗戰結束後,當時的國民政府派海軍到西沙,從日本人手中接收了被佔的領土。1959年,人民海軍官兵正式進駐西沙永興島,成立了「廣東省海南行政區西沙、南沙、中沙群島辦事處」,直接對西、南、中沙群島及其海域進行管理。
號稱西沙「王府井」的北京路建有各種形狀的樓房,有商店、郵局、醫院、銀行等等。水泥路兩旁種植著椰子樹,草坪、石桌、石凳散布其間,整條街道整潔、清爽,看一眼都能感覺到那種遠離喧囂塵世的恬靜與悠然。
西沙群島屬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炎熱溼潤,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造就了西沙群島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永興島是一個橢圓型的小島,椰子樹、棕櫚樹、羊角樹、琵琶樹、馬鳳桐、美人蕉構成了永興島典型的熱帶雨林景觀。
南中國海的波浪一波一波地衝上沙灘後又退去,周而復始,沙灘白得耀眼,灘邊生長著熱帶植物。一些植物從岸邊躥出來,似乎要長到海裡,使得遠看沙灘仿佛是綠色的。在沙灘上走著走著,突然幾個炮管從岸邊的植物裡伸出來,直指藍天,在島上隨時都可能遇到這樣的軍事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