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前半句好理解,後半句是什麼意思?

2020-12-05 清心論史

「水至清則無魚」,這句話恐怕每個中國人都知道,但知道的人未必懂它的意思。

「水太過清澈就不適合魚的生存」,這是因為有太多掠食者以魚類為食。天上的飛鳥,地上的人類和猛獸,都喜歡捕食魚類這種無法抵擋天敵的生物。清澈的河水無法藏匿魚類,只有稍微渾濁一點的河水,才能讓魚類的天敵無法發現它們。

很多人都誤以為這句話是將魚類比作藏在心中的邪惡,將河水比作一個人的心境。他們誤把這句話理解為:「只有徹底洗滌內心,才能抑制邪惡的萌芽」。

這樣理解的話,實際上就大錯特錯了。

「人至察則無徒」,翻譯成白話文就是:「人太過明察,他手下的人就不會給他好好辦事!」

整句話連在一起理解,可以這樣理解:「水要保持一定的渾濁,才能保證生活在水裡的魚類的安全。人要懂得縱容下屬,才能讓手下的人好好辦事。」

這麼說起來恐怕很多人都不能接受我的解釋,認為我胡言亂語、信口開河。

看完下文,你會懂的。

一、你身邊的例子

上司包庇下屬,必然會破壞公司的行政制度,必然會逐步敗壞公司風氣,長久以往,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公司走向衰敗。

「法不容情」的觀念,在現代深入人心,為何還是有那麼多上司要包庇自己的「親信」;有那麼多老闆,不惜以損害公司利益為代價包庇內部的「關係戶」呢?

你以為這只是因為人有私心嗎?作為一個老闆,最大的私心就是讓公司盈利,他難道不知道包庇親屬會損害公司嗎?他為何要這麼做呢?

因為不得不這麼做。

說到底,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大義滅親」的舉措說起來好聽,但實際上呢?

「法不容情」的行事風格,不僅無法讓公司健康發展,還會導致人情淡薄。對待下屬太苛刻,會導致他們心生怨念,與上司離心離德,上下二心,就會導致所有事都辦不成、辦不好。

所以說,面對自己不得不重用的人,很多老闆都只能選擇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他們。有些事看到了裝作沒看到,知道了裝作不知道,這樣反而比揪著別人錯誤不放要管理的更好。

二、古代的例子。

前面說到公司發展,現在把規模擴大,說一下國家的存亡。

王莽篡漢後,西域大亂,紛紛脫離了漢朝的統治。

班超出使西域,只帶了36人,卻憑藉自己的智謀和漢朝之前在這裡的影響力,就重新平定了半個西域。

然後他餘生都在西域坐鎮,經營了一輩子,才終於又讓東漢控制了這裡。

班超垂老將死之際,請求朝廷賜他還鄉,朝廷準許,任命他的部下任尚做西域都護。

班超回中原之前,任尚向他詢問治理西域的方法,班超的回答讓他不太滿意:「你有一個弱點,就是太過明察了!西域諸國畢竟是蠻夷,桀驁不馴是他們的天性。若想長久安定西域,就不能把他們管得太嚴,只需要鬆散的管理,讓他們不做亂就足夠了。」

任尚以為班超能說出「隆中對」那樣看上去高大上的話呢,在他眼裡,班超的話太平平無奇了,他不屑於聽從。

班超看出任尚的想法,他知道在任尚的管理下西域必定大亂,但此時自己也無可奈何了。

果然,任尚管理西域不到兩年,西域便大亂,西域諸國聯合舉兵攻打任尚。朝廷覺得西域對自己作用不大,若是為了西域發大軍打仗的話,得不償失,就把任尚招回中原,決定放棄西域。

從此,一直到東漢滅亡,朝廷也再沒能控制西域。西域被匈奴人控制,他們利用車師國掠奪涼、並二州,涼、並因此枯骨遍野、荒無人煙。

結語

大到治理國家,小到治理公司,這句話都能讓你受益匪淺,其實道理都是互通的。

老子曰:「物極必反」。太過明察,太過清澈,又何嘗不是做得太過頭了呢?所以古人講究中庸,在禮節上也講究不卑不亢,就是為了保持一個持中的位置,任何事情都不能做得太「好」,也都不能做得太「壞」!做到最恰當,最合適,才是最好。

相關焦點

  •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啥意思?做人是一門藝術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啥意思?做人是一門藝術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以前我們口中所說的80後,90後也逐漸成為了社會中最有活力的一群人,他們大多數也都成了團隊中的佼佼者,或者是一個團隊的領導者。
  • 古人云:「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更精髓,老祖宗為人處世的智慧
    01「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當然了,有些俗語不容易理解,只有親身體會過才會懂得。今天筆者和大家說這麼一句俗語——「水至清則無魚」。雖然只有寥寥幾個字,但蘊含的道理很深刻。如果你能弄懂這句話,並且靈活運用,你會獲得非常通透。其實這句話還有下半句,說的是「人至察則無徒」。整句話出自於《漢書》。
  •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蘊含交友之道,但可惜十人九不知!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蘊含交友之道,但可惜十人九不知!文/文飛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水至清則無魚」這句話,不知道大家是否考慮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我認為沒有什麼東西是圓滿的,如果人活在一個非常完美的環境中,可能就會喪失奮鬥和前進的動力,魚也是如此。
  •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更是勸世良言,可惜很多人未必能做到
    時至今日,這些勸世良言以及具有指導意義的生活準則。給了我們的生活很多指點和引導的作用,他能讓我們少走一些彎路。可是說,老祖宗的智慧真的是挺高明的。而我們也能憑藉著這樣的生活準則,得以一步步的走向正途。今天呢,小編就給大家說說俗語:水至清則無魚。這句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一個水塘的水一旦達到了清澈見底的境界。
  • 闢謠:水至清則無魚!鰟鮍魚,蝦虎魚,鬥魚,麥惠魚表示反對
    常言道:水至清則無魚!說的是清水裡面的魚很少,並不是說清水裡面完全不長魚。而清水養魚多一個最典型的表現就是淤泥比較少,浮遊動植物相對不多,這樣水不夠肥,所以很多魚蝦無法在這種環境裡面生存,這也就是為什麼有很多人說清水無魚的原因
  • 水至清則無魚,但有水毛茛
    三個月前,聽聞北京延慶後河被砌水泥改造成漂流通道,一時間心緒難平。大家都在聲討、斥責毫無顧忌地破壞自然環境的工程。野外調查顯示,目前水毛茛主要集中分布在橫斷山區,保護好河流湖泊,才能保護好水毛茛。水毛茛屬對生境要求嚴苛,水至清則無魚,但有水毛茛。
  • 極端的危害性: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極則無友
    夏天,天氣炎熱,讓人叫苦連天。這麼熱的天氣,我們首先想到什麼?開空調,天氣涼快點。再過一個月,天氣漸漸涼起來,就到了秋高氣爽的季節。再涼些,涼極了,就到了嚴冬。所以,一年四季中的兩個極端就告訴我們熱得剛剛好,冷的剛剛好,千萬不要極端。我們生活在大自然中,要遵從自然的規律,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從極冷極熱的兩個季節中告訴我們,做人做事都不要過於極端。02.
  • 百丈崖下,看雲破日出,被水至清則無魚騙了好久
    百丈崖的入口處是一條清澈的淺淺河從桅杆下看水中歡快遊走的小魚百丈崖水中高聳的樹從入口進入不遠處就可以看到一則清澈見底的池塘這是我第一次被這清所折服然後吸引我的並不是那份清那深水中盡然會有一排高聳入雲的樹是那般的震撼添加拍攝地網紅晃橋走在晃橋不落水那真不叫本事
  • 農村俗語「天上無雲不下雨」,後半句是什麼?有什麼作用?
    各位讀者朋友大家好,歡迎閱讀本期內容。都說「俗語能帶給我們財富」,這句話有他一定的道理,但並不是真金白銀,而是教會你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從而在社會上少走彎路,也能給我們指明前進的方向,最終的成功之路就得看自己是怎麼走的了,畢竟天上不會掉餡餅,同樣也要正確的理解俗語中的財富,正所謂金錢有價,俗語無價。
  • 農村俗語:「耕牛無宿草,倉鼠有餘糧」,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像是這句「耕牛無宿草,倉鼠有餘糧」,這句原本不是俗話,是從古代一種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教材中傳下來的,它有著自己的含義在其中,但後來傳到民間成為俗話,跟原本的含義有了根本性不同。那究竟都是什麼意思呢?兩者有什麼不同?有沒有道理呢?黑嫂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 農村有句老話「男人無妻不成家,女人無夫浪淘沙」,是什麼意思?
    在我們農村就有一句這樣的話「男人無妻不成家,女人無夫浪淘沙」,這是一句被經常用作催婚、逼婚的經典俗語。這句俗語前後兩部分的前4個字都對應的相當工整,並且整體的意思也比較好理解。分別列舉了兩種現象,男人沒有妻子會怎麼樣,而女人沒有丈夫又會面臨什麼樣的情況,就是告誡人們到了適婚年齡的話就要及時的成婚。
  • 「久病床前無孝子」下一句是什麼?看完後半句才知道有多現實
    (註:本文為心繫农業獨家原創內容,侵權必究)「久病床前無孝子」下一句是什麼?看完後半句才知道有多現實。國土面積遼闊,因各地的政治地理環境不同,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也極度不平衡,導致各個地方的文化差異也很大,不僅是方言,還有一些生活習慣以及風俗都各不相同。
  • 俗語「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究竟啥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俗語「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究竟啥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今天的話題讓我們又了解到一句俗語,俗語在人們的生活中是經常用到的,它雖然不像詩歌那樣富有才情,但讀來卻讓人通俗易懂,易於接受,也逐漸變成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我那些流傳下來的俗語,正是由以前的人在品味生活當中濃縮精簡流傳下來的精華。接下來我們就來解釋一下這兩句俗語吧!
  • 古人云:「兩腮無肉不可交」,後半句更為經典,老祖宗觀人智慧
    比如,有一句老話是「兩腮無肉不可交」。意思就是說,人臉的腮腺位置上如果很瘦,沒有肉感,那麼這樣的人是不值得用心去深入交往的。所以肥瘦和人的好壞有什麼必然的聯繫?這樣的判斷真的科學嗎?難道是有大數據做過統計?
  • 俗話「色不迷人人自迷」什麼意思?後半句人人皆知,卻很少人看懂
    一句話能夠流傳上千年,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足以證明這句話的真理性,在民間,便有著數不勝數的俗語,揭示出生活的真理,彰顯著古人的智慧,但是有些老話,現在很多人都難以看懂,只理解了字面意思,而其中包含的真實含義卻鮮有人知。
  • 那些被刪掉後半句的名言,看了才知道,原來我們被騙了這麼多年
    近日,北京魯迅博物館上線了一個魯迅著作全編在線檢索系統,也稱「魯迅說過的話大搜索」,一經上線,許多網友就前去驗證,網站還一度出現崩潰。其實被胡亂編造引用的名人又何止魯迅一個,記得學生時代,小編最喜歡引用的人就是莎士比亞。在考場上,只要想起一句什麼特別適合升華主題的句子,就搬出莎士比亞。
  • 老話「墳頭塌陷,後人有難,宅前樹枯,家中無主」啥意思?
    奶奶曾對我說過這樣一句俗語 ,「墳頭塌陷,家人遭難 ,宅前樹枯,家中無主 」,那時候我很小,對奶奶說的這句話似懂非懂,對這句俗語中一些詞似乎理解,但細細一想,又不能完全明白,對那些相對簡單的詞句,我還是能夠理解的 。比如這句俗語中的「墳」字,我知道那是已故去人的墓地。
  • 俗語「四十多欲,大勢已去」是啥意思?大道至簡,後半句才是精華
    就比如說,30歲的人就應該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的承擔起自己應該承受的責任,而40歲的時候則是經歷了疑惑,彷徨之後的大徹大悟,多了一些沉穩和冷靜,少了一些激情和衝動。而我們今天要講的這句俗語,其實也是關於年齡的,也是來自老祖宗們的一句真誠勸誡。
  • 那些被刪掉後半句的名言,事實其實是這樣的,你知道多少?
    那些被刪掉後半句的名言,事實其實是這樣的,你知道多少?那些年,我們奉之為真理的話,原來都是上半句。原來我們被騙這麼多年,果然真相只掌握在少數人手裡,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那些毀三觀的「前半句」的誤會吧,看看你知道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