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則無魚」,這句話恐怕每個中國人都知道,但知道的人未必懂它的意思。
「水太過清澈就不適合魚的生存」,這是因為有太多掠食者以魚類為食。天上的飛鳥,地上的人類和猛獸,都喜歡捕食魚類這種無法抵擋天敵的生物。清澈的河水無法藏匿魚類,只有稍微渾濁一點的河水,才能讓魚類的天敵無法發現它們。
很多人都誤以為這句話是將魚類比作藏在心中的邪惡,將河水比作一個人的心境。他們誤把這句話理解為:「只有徹底洗滌內心,才能抑制邪惡的萌芽」。
這樣理解的話,實際上就大錯特錯了。
「人至察則無徒」,翻譯成白話文就是:「人太過明察,他手下的人就不會給他好好辦事!」
整句話連在一起理解,可以這樣理解:「水要保持一定的渾濁,才能保證生活在水裡的魚類的安全。人要懂得縱容下屬,才能讓手下的人好好辦事。」
這麼說起來恐怕很多人都不能接受我的解釋,認為我胡言亂語、信口開河。
看完下文,你會懂的。
一、你身邊的例子
上司包庇下屬,必然會破壞公司的行政制度,必然會逐步敗壞公司風氣,長久以往,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公司走向衰敗。
「法不容情」的觀念,在現代深入人心,為何還是有那麼多上司要包庇自己的「親信」;有那麼多老闆,不惜以損害公司利益為代價包庇內部的「關係戶」呢?
你以為這只是因為人有私心嗎?作為一個老闆,最大的私心就是讓公司盈利,他難道不知道包庇親屬會損害公司嗎?他為何要這麼做呢?
因為不得不這麼做。
說到底,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大義滅親」的舉措說起來好聽,但實際上呢?
「法不容情」的行事風格,不僅無法讓公司健康發展,還會導致人情淡薄。對待下屬太苛刻,會導致他們心生怨念,與上司離心離德,上下二心,就會導致所有事都辦不成、辦不好。
所以說,面對自己不得不重用的人,很多老闆都只能選擇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他們。有些事看到了裝作沒看到,知道了裝作不知道,這樣反而比揪著別人錯誤不放要管理的更好。
二、古代的例子。
前面說到公司發展,現在把規模擴大,說一下國家的存亡。
王莽篡漢後,西域大亂,紛紛脫離了漢朝的統治。
班超出使西域,只帶了36人,卻憑藉自己的智謀和漢朝之前在這裡的影響力,就重新平定了半個西域。
然後他餘生都在西域坐鎮,經營了一輩子,才終於又讓東漢控制了這裡。
班超垂老將死之際,請求朝廷賜他還鄉,朝廷準許,任命他的部下任尚做西域都護。
班超回中原之前,任尚向他詢問治理西域的方法,班超的回答讓他不太滿意:「你有一個弱點,就是太過明察了!西域諸國畢竟是蠻夷,桀驁不馴是他們的天性。若想長久安定西域,就不能把他們管得太嚴,只需要鬆散的管理,讓他們不做亂就足夠了。」
任尚以為班超能說出「隆中對」那樣看上去高大上的話呢,在他眼裡,班超的話太平平無奇了,他不屑於聽從。
班超看出任尚的想法,他知道在任尚的管理下西域必定大亂,但此時自己也無可奈何了。
果然,任尚管理西域不到兩年,西域便大亂,西域諸國聯合舉兵攻打任尚。朝廷覺得西域對自己作用不大,若是為了西域發大軍打仗的話,得不償失,就把任尚招回中原,決定放棄西域。
從此,一直到東漢滅亡,朝廷也再沒能控制西域。西域被匈奴人控制,他們利用車師國掠奪涼、並二州,涼、並因此枯骨遍野、荒無人煙。
結語
大到治理國家,小到治理公司,這句話都能讓你受益匪淺,其實道理都是互通的。
老子曰:「物極必反」。太過明察,太過清澈,又何嘗不是做得太過頭了呢?所以古人講究中庸,在禮節上也講究不卑不亢,就是為了保持一個持中的位置,任何事情都不能做得太「好」,也都不能做得太「壞」!做到最恰當,最合適,才是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