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啥意思?做人是一門藝術

2020-12-06 歷史芷天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啥意思?做人是一門藝術

隨著時代的不斷變化,以前我們口中所說的80後,90後也逐漸成為了社會中最有活力的一群人,他們大多數也都成了團隊中的佼佼者,或者是一個團隊的領導者。

但是不得不提的是,雖然說年輕人已經逐漸成為了職場中的主流力量,但還是會有許多年輕人覺得自己缺少一些東西,使自己在團隊中只能成為一個組成部分,而沒有辦法成為其中的領導者。

在小編看來,這部分大多數缺的都是經驗。而我們的老祖宗卻流傳下來過這樣一句話,用來幫助年輕人迅速適應職場的生活,當然,在當時的用處可能並不是這樣,流傳到今日,這句話的用處已經大大改變,這句話就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首先是上半句:水至清則無魚,這句話很好理解,如果說是特別乾淨的水,都不會有魚生存。是為什麼呢?由於知識文化水平的提高,我們現在知道水中是有生存所需要的氧氣,腐殖質以及其他微生物的,如果沒有這些物質,水只是普通的水,魚沒有自己所需要的營養以及氧氣,又怎麼能生存下去呢?但要知道在古代是無法搞清楚是一種到底有什麼的,即使如此,我們的先輩們還能總結出這樣的經驗,我們不得不佩服他們的智慧。

然後是下半句人至察則無徒,這裡的察是指的對人要求高,明察秋毫,十分嚴厲,而這裡的指的是朋友,而不是徒弟,所以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你對別人太嚴厲,不允許別人有一點過失。這樣的人是不會有朋友的,且在真正的職場中這樣的人是會被團隊中的其他人所孤立的。我們可以對於自己的事情嚴於律己,但是我們要注意的是在幹涉別人的事情的時候要注意分寸,否則其他人只會一天一天的遠離你。

其實這句俗語,無論是要求水不能太清,人不能太嚴格,真正的意義在於我們要做到寬容待人,在嚴格與寬容間尋找一個相應的平衡,這樣在處人處事時都可以免除一些不必要的煩惱,放下自己的執念,不要死鑽牛角尖。

這句俗語在如今看來,仍然具有十足的參考價值,可見我們的祖先們在總結出這樣的話時,腦海裡究竟經歷了怎樣的鬥爭與斟酌,才能總結出如此精闢的話。

無論是現在還是以後我們都可以作為參考,也希望各位讀者能夠寬容待人,做事嚴謹,這樣無論是在團隊中還是一個個體,都可以取得莫大的成功,不得不說做人還真的一門很深的藝術,還是屬於我們每個人的必修課。不知道各位讀者又知道什麼關於為人處事的話呢,歡迎評論,並與各位看官分享一下。

相關焦點

  •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蘊含交友之道,但可惜十人九不知!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蘊含交友之道,但可惜十人九不知!文/文飛相信大家都聽說過「水至清則無魚」這句話,不知道大家是否考慮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我認為沒有什麼東西是圓滿的,如果人活在一個非常完美的環境中,可能就會喪失奮鬥和前進的動力,魚也是如此。
  •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更是勸世良言,可惜很多人未必能做到
    時至今日,這些勸世良言以及具有指導意義的生活準則。給了我們的生活很多指點和引導的作用,他能讓我們少走一些彎路。可是說,老祖宗的智慧真的是挺高明的。而我們也能憑藉著這樣的生活準則,得以一步步的走向正途。今天呢,小編就給大家說說俗語:水至清則無魚。這句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一個水塘的水一旦達到了清澈見底的境界。
  • 古人云:「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更精髓,老祖宗為人處世的智慧
    01「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看看很多俗語就能看出這一點,雖然俗語聽起來比較粗俗,但是通俗易懂接地氣,還蘊含著一定的道理。有的俗語,你了解過後,你會恍然大悟,有的俗語,你學過之後,你會在人生路上少走很多彎路。當然了,有些俗語不容易理解,只有親身體會過才會懂得。今天筆者和大家說這麼一句俗語——「水至清則無魚」。雖然只有寥寥幾個字,但蘊含的道理很深刻。
  •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前半句好理解,後半句是什麼意思?
    「水至清則無魚」,這句話恐怕每個中國人都知道,但知道的人未必懂它的意思。「水太過清澈就不適合魚的生存」,這是因為有太多掠食者以魚類為食。天上的飛鳥,地上的人類和猛獸,都喜歡捕食魚類這種無法抵擋天敵的生物。清澈的河水無法藏匿魚類,只有稍微渾濁一點的河水,才能讓魚類的天敵無法發現它們。
  • 闢謠:水至清則無魚!鰟鮍魚,蝦虎魚,鬥魚,麥惠魚表示反對
    常言道:水至清則無魚!說的是清水裡面的魚很少,並不是說清水裡面完全不長魚。而清水養魚多一個最典型的表現就是淤泥比較少,浮遊動植物相對不多,這樣水不夠肥,所以很多魚蝦無法在這種環境裡面生存,這也就是為什麼有很多人說清水無魚的原因
  • 俗語「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究竟啥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
    俗語「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究竟啥意思?很多人理解錯了今天的話題讓我們又了解到一句俗語,俗語在人們的生活中是經常用到的,它雖然不像詩歌那樣富有才情,但讀來卻讓人通俗易懂,易於接受,也逐漸變成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我那些流傳下來的俗語,正是由以前的人在品味生活當中濃縮精簡流傳下來的精華。接下來我們就來解釋一下這兩句俗語吧!
  • 農村俗語:「人無錢財不如鬼,湯無油鹽不如水」有道理嗎?
    說起農村老話,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封建、迷信,哪怕你還沒有說出到底是哪句話。這就是現在年輕人對於老一輩這些觀念的刻板印象。說到底,還是因為不夠了解,所以才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偏見。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人無錢財不如鬼,湯無油鹽不如水」這句農村俗語有什麼道理。農村俗語:「人無錢財不如鬼,湯無油鹽不如水」啥意思?
  • 水至清則無魚,但有水毛茛
    此外還有一個變種黃花水毛茛(Batrachium bungei var. flavidum),整朵花都是黃色的。水毛茛屬的屬名Batrachium來自於「Batrachos」,本意為「蛙」,形容水毛茛屬全都生活在水中。水毛茛屬內有30多個種,主要分布於歐洲,我國有8個種,其中北京水毛茛為我國特有種。
  • 百丈崖下,看雲破日出,被水至清則無魚騙了好久
    百丈崖的入口處是一條清澈的淺淺河從桅杆下看水中歡快遊走的小魚百丈崖水中高聳的樹從入口進入不遠處就可以看到一則清澈見底的池塘這是我第一次被這清所折服然後吸引我的並不是那份清那深水中盡然會有一排高聳入雲的樹是那般的震撼添加拍攝地網紅晃橋走在晃橋不落水那真不叫本事
  • 極端的危害性: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極則無友
    夏天,天氣炎熱,讓人叫苦連天。這麼熱的天氣,我們首先想到什麼?開空調,天氣涼快點。再過一個月,天氣漸漸涼起來,就到了秋高氣爽的季節。再涼些,涼極了,就到了嚴冬。雖然能看到雪花,可以堆雪人打雪仗,很多人還是希望冬天早點過去。於是大家希望天氣熱些,暖春早些到來,氣溫剛好合適,可以去踏青,能穿更多漂亮的衣服。天繼續熱,熱極了,到了夏季,一年四季的一個輪迴。熱極了和冷極了,都會讓人很不舒服。
  • 俗語「頑石阻路財無門,凹風掃穴絕後人」,啥意思?
    奶奶小時候讀過幾年私塾,認識一些字,在那個時候,農村女人很少有識字的,因為奶奶讀過書,所以有一點文化,經常和我講一些俗語。那時候我只是一個小孩子,對奶奶所說的那些俗語老話,根本不理解,但是我感覺到奶奶很疼愛我,總想教我學一點東西,我就學做聽懂的樣子,其實心裡不明白她所說話的意思。
  • 處世俗語:「寧做螞蟻腿、不做麻雀嘴」,啥講究?教你做人的藝術
    處世俗語:「寧做螞蟻腿,不做麻雀嘴」,啥講究?教你做人的藝術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中,勞動人民兢兢業業,辛勤勞動,才能創造出我們現在能擁有的無比燦爛的歷史和文明。這種弱小的種群不停地工作、生活,就好像不知道疲憊一樣,老人們說寧做螞蟻的腿,意思就是說要讓我們具有勤勞的品質。螞蟻為了生活而勤勞,就是我們人類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勤勞不也是為了生活嗎?因為每個人的勞動水平不一樣,所以生活層次也不一樣。
  • 俗語「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啥意思,這樣的人你身邊有多少?
    我國民間自古就流傳很多老話和諺語,經過千百年的傳承和發展,逐漸形成了俗語文化。可以說俗語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明星,由於其字面意思淺顯易懂,背後的道理又極為深刻,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和關注。比如我們今天說的這句俗語「有事鍾無豔,無事夏迎春」,很多人就不解其意,這句俗語到底說的是啥意思?背後的道理其實就是在說人性,讀懂後引人深思。鍾無豔首先這句俗語中的鐘無豔和夏迎春,都是一個人名。鍾無豔是齊宣王的王后,但是外貌極醜,民間稱其為「醜娘娘」。
  • 明日春分,俗語「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無路行」,啥意思?
    歡迎閱讀農村人事,作者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每天都將為你帶來最新三農資訊。今天為你帶來的是:明日春分,俗語「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無路行」,啥意思?春分是一個特殊的節氣,這一天全世界晝夜等長,智慧的古人早就發現了這一現象,總結出了「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的俗語。春分意味著春天已經完全到來,這個時候和風送暖、桃紅柳綠、鶯歌燕舞。在農村,春分前後也正是春耕農忙時間,農民都在忙著小麥追肥、澆水、種樹等等。農村人種地,受自然環境影響很大,尤其是下雨的多少,直接影響到莊稼的收成。
  • 俗語: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啥意思?老祖宗教你學做人
    俗語: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啥意思?老祖宗教你學做人生而為人,有太多需要一生去追尋的東西,而老祖宗從古至今積累了各種經驗教訓,他們將經驗教訓濃縮成一句句俗語,流傳千年,想要告訴後世的我們如何為人處世,做一個更好的人。
  • 2021是寡婦年,農村俗語「寡年不婚嫁,無春不蓋房」啥意思?
    導讀:2021是寡婦年,農村俗語「寡年不婚嫁,無春不蓋房」啥意思?今天是2020年最後一天,過了今天我們就迎來了2021年,經過了一年的奮鬥,筆者本打算在明年把家裡的老房子進行翻蓋,因為這個房子是98年那年建起來的,經過了22年的洗禮,現在也確實破舊不堪了,但計劃沒有變化快,就在和家裡人商量明年要蓋房的時候,家裡人都一致的反對,一是浪費錢不說,第二個就是因為明年是「寡婦年」「無春年」,在農村一直有一個習俗,那就是「寡年不婚嫁,無春不蓋房」,關於這個俗語
  • 俗語:「做屋不落斷層,落斷層無後人」,啥意思,有科學依據嗎?
    俗語:「做屋不落斷層,落斷層無後人」,啥意思,有科學依據嗎?現代社會發展的非常快,對於一些未知的事情人們開始會利用科學來回答,畢竟現在這個社會以科學技術為主。但是這時代的發展裡,有很多中國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文化已經快要被遺忘了,就像俗語。
  • 俗語:「父不言子德,子不言父過」,啥意思?古人的話有無道理
    俗語:「父不言子德,子不言父過」,啥意思?古人的話有無道理我們的生活中常常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俗語,有的俗語讓人覺得說的非常的有道理。今天,我們就要來討論「父不言子德,子不言父過」,這句俗語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到底有沒有道理?關於父不言子德。
  • 俗語:「墳頭塌陷,家人遭難;宅前樹枯,家中無主」,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墳頭塌陷,家人遭難;宅前樹枯,家中無主」。雖然我對這句俗語仔細斟酌了好久,但終究還是不明白這句俗語究竟是在說什麼,於是,便向一位老農進行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一、墳頭塌陷,家人遭難任何人對自己的先祖都會有一份敬仰之情。對於我們中華民族來說,炎黃二帝就是我們的祖先。《國語》中稱:「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
  • 農村俗語「火心要空,人心要實」到底是啥意思,又有啥道理呢?
    導語:農村俗語「火心要空,人心要實」到底是啥意思,又有啥道理呢?現在在農村有著許許多多的農村俗語一直廣泛流傳著,而這些俗語也是我們的先人通過自己實踐經驗所總結而來。這也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