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世俗語:「寧做螞蟻腿,不做麻雀嘴」,啥講究?教你做人的藝術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中,勞動人民兢兢業業,辛勤勞動,才能創造出我們現在能擁有的無比燦爛的歷史和文明。要知道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前人的不斷探索上,有了他們的經驗,我們才能有機會改進。
關於他們留下來的經驗,各人有各人的說法,有人認為封建社會的思想在現代已經不適用了,而有人認為既然是先人們的智慧結晶,我們就應該好好利用。到底應該怎麼看待前人的經驗呢?不如借著這個機會,我們來學習一句先人的處世俗語,看看先人的經驗到底值不值得學習。
這句俗語內容是:「寧做螞蟻腿,不做麻雀嘴」。先不說意義正確與否,前人們是真的注重細節,俗語向來都是押韻的。寧願做螞蟻的腿,也不要當麻雀的嘴。為什麼呢?
我們都知道,螞蟻是非常勤勞的一種昆蟲。特別是工蟻,它們築巢、找食物,照顧幼蟲和蟻后,是螞蟻中最累的。一天二十四小時中,只休息四個小時,另外二十小時都在工作。
這種弱小的種群不停地工作、生活,就好像不知道疲憊一樣,老人們說寧做螞蟻的腿,意思就是說要讓我們具有勤勞的品質。螞蟻為了生活而勤勞,就是我們人類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勤勞不也是為了生活嗎?
因為每個人的勞動水平不一樣,所以生活層次也不一樣。就算有些人的起點高,有的人起點低,也能通過辛勤勞動改變自己的命運。就算是富二代也不能整天躺在家裡睡大覺吧!何況我們知道的富二代還自己投資做生意呢。因為他們父母的教育讓他們知道不動手就沒有飯吃。如果總是自暴自棄,怨恨自己的出身,更沒有機會改變了。
為什麼說不要做麻雀的嘴呢?現在住在城市的年輕人可能沒有什麼感受,老人們特別煩麻雀,因為麻雀整天嘰嘰喳喳叫個不停,還會偷吃農田裡的莊稼。這種鳥類不像燕子,是人們口中的益鳥。
人們表達的意思就是說,不要整天不幹實事,靠一張嘴。就是常說的「少說話,多做事」。不管是工作單位還是學校,「麻雀」型的人都有很多,老師或者上司不在的時候就偷懶,有動靜就立馬開始拍馬屁。有的時候踏實做事的人得不到老闆的賞識,這種拍馬屁的卻能升職加薪。
不要覺得不公平,現階段他們可能迷惑了別人,時間久了上司就會發現他的本性,而腳踏實地幹活的人總會被發現。
這是前人們留給後輩的經驗,解釋到這裡相信大家也能分辨它的意義了。在現代社會中這句話也是適用的。想要過上好日子就要承受常人不能承受的,辛勤勞動必定會有所回報;可要是整天不腳踏實地,制定計劃卻不履行計劃,那必定是白日夢一場。
前人的經驗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只不過那些封建迷信的內容我們就不需要傳承了,像文中這種有意義的處世經驗多了解一些還是有用的。想想看,前人的經驗是一代一代積累下來的,難道不比我們短暫的幾十歲經驗更豐富嗎?
這些做人的藝術還有很多,如果沒有可以借鑑的經驗,就需要自己一點一點去經歷,肯定會吃很多虧,走許多彎路。有了這些經驗,我們就可以省許多力氣,事半功倍。
如果有興趣的話,朋友們可以去請教一下家中或者鄰居家的老人,他們一定有許多你不知道的知識。倘若能對這些經驗加工利用,說不定可以升職加薪呢!
俗語可信,卻也不可全信,這就是一種傳統文化。中華文明擁有數千年歷史,一些規矩和文化並不見得適合現代。所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說的就是如此。所以大家沒有必要將俗語當作迷信,只是在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多一些思考。
參考文獻:張喜燕主編《俗語小辭典》、江濤主編《老話說得好:不可不知的民諺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