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嚴肅的中知AI
我特地去採訪了一位學生物的同學:「你為什麼不是很喜歡施一公?」
他說:「因為21世紀是生物的世紀。嘻嘻。」
施一公,中國科學院院士、結構生物學家、清華大學教授 。
2018年4月16日,西湖大學第一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在浙江杭州召開,校董會選舉施一公為西湖大學首任校長。
一個很皮的回答
施一公是話題人物,有人崇拜,有人不屑,崇拜的理由,大家這些天已經看了很多,但是也會看到,並不是所有人都持正面態度,對最近施一公當選西湖大學校長新聞的評價裡,不乏有人冷言冷語,如果你覺得不可理解,那麼下面對「施黑」觀點的梳理,會給你一個大致的原因。
學術貢獻:沒創意,價值低
方舟子對施在未來論壇年會上發表的題為《生命科學認知的極限》的演講有過辯駁,最後生氣地說,施是「一個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測測蛋白晶體結構的包工頭」。
這個稱呼非常戳心。
施是結構生物學家。
有人批評說——
「看施一公最近幾年發的文章題目就知道,都是structureof........都是電鏡做結構的論文,這種論文不是什麼高級有創意的實驗,就是廉價勞動力。」
「做結構的一直在號稱蛋白結構解析可以指導藥物設計。顏寧和施一公需要做的事情是弄出一個drug來,而不是繼續不停的解更多的蛋白。就算弄不出新藥,像曉東一樣開個公司做更好的me2 drug,也算造福社會。說白了,還是解結構順手了,不願跳出comfort zone。」
什麼意思呢,就是吐槽施老在做一個沒啥創意,而又需要高級裝備、許多投入、很多精力的基礎工作,做完了,他不接著做下一步工作,轉身又去做另一個基礎工作。好比打地基是個苦活,還要好多錢(我瞎說的),施帶著學生打完這塊地的地基,也不接著蓋樓,轉身去另外一塊地打地基去了。
大致就是這個意思。
網上有一段話,是回答「施一公、顏寧離諾貝爾獎還有多遠?」這個問題的,作者應該是叫刁博。這段話說得很容易懂,大家可以看看,CNS就是Cell、Nature、Science——
「施一公和顏寧這對師徒同為結構生物學家,他們在CNS上發表了數十篇論文。這個數據是非常恐怖的,國內很多知名高校建校以來還沒在CNS上有這麼多論文,大多數諾貝爾獎得主也是對這個數據望塵莫及。這麼厲害,諾貝爾獎會不會向他們招手呢?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實際上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
2017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Jacques Dubochet、Joachim Frank、RichardHenderson獲得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理由是:研發了冷凍電鏡,簡化了生物細胞的成像過程,提高了成像質量。」
「為什麼沒有給施一公和顏寧呢?他們只是冷凍電鏡的受益者,並且他們做的工作也只是依靠電鏡解析出蛋白質的結構。蛋白質幾十萬種,比較重要的至少幾百上千種。在電鏡下得到蛋白質的結構並非是高大上的開創式研究,得到蛋白質的結構就能發CNS,在崇拜CNS的國度裡,這是絕好的論文灌水機會。」
「施一公和顏寧能在CNS灌水那麼多,得益於清華大學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清華大學專門用了一棟樓去安置3臺先進的Titan Krios電鏡,施一公還打算再購進一臺。有這樣的先進設備,換另外的生物學教授也能很快解析出蛋白質的結構。」
去年,顏寧離開清華大學,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任教的事引起過廣泛關注
「施一公、顏寧等結構生物學家的成功並非是他們的偉大,而是冷凍電鏡設計者們的偉大。施一公、顏寧等人發的CNS越多,就越能說明冷凍電鏡的設計者們開創出一片新天地,只會讓冷凍電鏡的設計者們更快的摘取諾貝爾獎,他們自己是不會憑解析出蛋白質的結構得到諾貝爾獎的。」
總結起來就是,結構生物學,情懷是沒有的,格調也是沒有的。
管理能力:不談就業不談錢
一般不滿施一公管理能力的,會以「學術大牛,管理白痴」開頭,先禮後兵的意思。這批人和上批不認同施學術貢獻的不知道會不會吵起來。管理有兩部分,一個是他的觀念態度,他以什麼心態去管理清華生物的,一個是他的實際成果,抱著這個觀念,取得了什麼效果。
首先說施的觀念,主張研究型大學不應當去管就業,以及學不以致用。原話是這樣——
「大學是核心。研究型大學從來不以就業為導向,從來不該在大學裡談就業。就業只是一個出口,大學辦好了自然會就業,怎麼能以就業為目的來辦大學。」
「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呢?是鼓勵科學家創辦企業。大家沒聽錯,今年在人大會議我聽到這個話後覺得心情很沉重。術業有專攻,我只懂我的基礎研究,懂一點教育,你讓我去做經營管理,辦公司、當總裁,這是把我的才華和智慧用到了錯誤的地方。人不可能一邊做大學教授,一邊做公司的管理人員,一邊還要管金融。」
可以看到大致是兩個點,一個是覺得學生老師都要專心做研究,一個是對研究外的旁騖持反對態度。
然而大家並不都覺得自己的研究有意義,即使有意義,餓得頭昏腦漲也並不能好好做研究。
這話尤其招人黑的一點在於一個事實,施自己功成名就,對還為生計發愁的老師學生說要專心做研究,不要老想著搞錢,要有情懷,這就有點讓人鬱悶。況且把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不僅是對研究者自己有好處,往大了說,也是為國家做貢獻。
「國家並不是因為要滿足少數人的好奇心才給學術界投錢,最終目的還是要落實到提高全社會生產力水平上——現在國家資助力度最大的生物類科研方向,基本上都是分子生物學之類的有潛在應用前景的方向(也就是說,至少可以講出讓基金委官員信服的故事),如果11G研究的是蝦虎魚分類學的話(就日本明仁天皇發Paper的那個方向),那麼他一分錢都別想拿到。」
11G就是施一公。
研究人員孤高一些沒有問題,但是施是院長,扯開旗子大聲疾呼這個觀點,不知道學生老師怎麼想。
施一公和我
再說施的行動成果,施一公的生物系,就業率有點兒難看。就這點來說,倒是言行一致、說到做到……
知乎匿名用戶指出:「作為一個院長,系裡學生就業率比全校平均水平低10來個百分點,這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僅從結果評論,施一公院長在管理方面的技術評級就高不到哪裡去。——不要和我強調生物專業就業慘澹,我作為這個行當出身的人當然知道這一點,但是大家要知道,學校統計本科生就業率時,保研、考研、出國都算就業,在這種情況下生物系的就業率以8開頭,和其他院係數據放在一列時總讓人懷疑是不是列印錯誤。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清華生物系每年有5—6個學生,讀了四年,既沒有保研,也沒有跨專業考研,也沒有出國讀書,更沒有找到工作,而是收拾行李、拿著戶籍資料回家了,整個生物系一屆本科生還不到50個啊!同學們,如果你到清華生物系讀書,你和隔壁兩個宿舍一共八個人裡,就有可能有一個人畢業以後啥去處都沒有喲,你猜猜會是哪一個?身為一院之長,如此高比例的學生畢業之後不升學、不工作、不創業,管理水平只能呵呵。」
對了施還說過這句話:「我有時候想,清華強則中國強。我剛回國的時候,曾信誓旦旦,要改變三分之一的清華學生,讓三分之一的清華學生不再為柴米油鹽發愁。」
放在這種語境下,可能意思是,讓三分之一的清華學生,即使沒有柴米油鹽了,也能不改其樂,擁有一種超脫的態度。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整體來說,管理觀念和效果有點「不勞動人民」。
另外,據說施談學生就業的事,和他手下最牛的一個博士生畢業之後不幹科研跑去搞金融了有關係,施受到了刺激。
個人品格:言行相詭
對施一公個人品格的質疑,其實主要還是集中在「言行不一致」上。
第一,是他評選中科院院士時美國國籍的事。
施一公在2008年年初的時候,全時回國到清華當院長。2011年,去評選中科院院士,落選了。這事兒當時挺引人注目的,有人說是因為當時施一公還是美國國籍,當然也有人說是因為回國時間還不夠長,對國家的貢獻還不足;還有說他與同做結構生物學的香港科技大學張明傑教授撞車了,後者當年顯示的成果更優秀;還有些陰謀論的猜測等等。不過議論最多的還是國籍問題,當時還有採訪,有兩段可以拿出來並列起來看,足可見當時這事兒的撲朔迷離——
第一段是《新京報》報導的: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執委會秘書長曹效業表示,在中科院公布314個有效候選人名單中,確有饒毅和施一公名字。「關於國籍的問題,公安部給過我們一個函。有兩句話,一是從某年某日起,兩人具有中國國籍,二是相關手續還沒有辦完」曹效業說,中科院學部主席團經過討論後,認定他們擁有中國國籍,也將其列入了有效候選人中。
第二段是《財經》報導:一位不願具名的中科院院士亦作出回應:施一公落選主要是國籍問題,「當初申報院士的時侯,還沒有證明己從美國獲得取消美國國籍的證明」。該院士系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具投票資格的中科院某研究所研究員,他說,施一公的國籍問題到院士增選後期才得到證明,而具美國國籍者本不能申報院士。上述院士認為絕大多數院士是從全局和院士標準和條件考慮,才沒有投票給施一公,「這實際上是維護了增選院士的條件」。根據《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被推薦人需要提交當前有效的中國國籍證明。
如果這兩段採訪都是真的話,那麼大概是「中科院同意,院士不同意」的事兒,中科院出於愛才,院士出於維護規則,都沒錯,甚至有點可愛。
但是有人就說了,施一公2008年回國,2011年評選院士的時候才忙著轉國籍,「可以看出施教授是個謹慎的人,沒有確定的更大的好處,不會放棄已有的好處」。
知乎用戶blizzard指出,施教授聲明說,他是中國籍。那麼事實如何呢?其實很簡單,美國聯邦政府有個網站叫做Federal Register, 每個季度都會公布脫離美籍人員的名單。根據該網站,施教授是2011年第三季度脫離美籍的(Quarterending 9/30)。可以想像,施教授申請院士評選了,突然在最後一分鐘發現外籍不可以,於是火線換籍貫,不然沒法解釋為什麼2008年2月就回國了,帶著美籍當教授院長,帶著美籍去中央黨校演講,偏偏要在評選院士的同時(還不是年初,是第三季度)放棄美籍。當然,放棄美籍也不容易,IRS要查你,看你有沒有欠稅,兩清了才讓你走,這就會耽誤一些時間。施教授可能輕敵了,所以沒趕上趟。
這跟他設立的「放棄美國國籍回來建設祖國的科學家」形象,有點衝突,畢竟自己說過「愛國是最樸素的感情,有誰不愛自己的母親呢?」。
第二,是他轉專業去學計算機的事。
大致就是,施一公曾經轉行做過計算機,不過後來還是回到了生物專業。這事兒其實沒什麼大不了。關鍵在於,施一公曾這樣告誡過同學們:「當你真正憑自己的興趣走一條路,要堅定地走下去,不要輕易被周圍的人和事物打動。對於我而言,從事科學研究是一條正路,我不會為周圍的東西所打動。我也希望在座的朋友、同學,能好好走自己的路,不要輕易地被周圍的價值觀牽引,尤其是不要輕易被以金錢論英雄的價值觀所牽引。」
有點兒打臉。
其他
需要強調的是,本文只針對「為什麼有人覺得施一公不好」這個話題做了梳理,列出了反對者的幾個點。
敬佩施的人非常多,對上文涉及內容,有不同看法的人也很多,事情究竟是怎麼樣的,往往有很多版本,對某個版本的看法和評價,更是眾說紛紜。
比如國籍問題,站在不同角度就會有不同的看法,科學網李寧這樣寫:「從2008年到2011年的三年間,他把精力都用在發文章做實驗帶學生作報告上,不把自己國籍的事兒當個大事兒來辦,結果到申報院士的時候,才臨時抱佛腳,導致不能在投票之前取得中國國籍的證明。另外,政府也有責任。對施一公這樣的人才,人家已經宣布放棄美國國籍了,難道不能特事特辦一下,走綠色通道,給他用最快的時間恢復中國國籍?如果能做到的話,當年的國籍問題之爭,也就不存在了。施一公和政府也不會為此陷入被動。」
再比如轉專業學計算機的事,施一公其實自己說過:「我剛去美國的時候很迷茫,我曾經想轉行,轉計算機,轉經管。我覺得我一定要好好撫養我的母親,想掙錢,想了很多,但沒有想到,一旦進入實驗室以後,發現在科學研究這個殿堂,是如此之神妙,超乎你的想像。」
也可以這樣看,施曾經迷茫過,但後來發現自己喜愛的還是生物,所以,以一個過來者的身份,告誡大家還是堅定走下去的好。不過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事兒有點像父母和孩子的常態,為人父母常去告訴孩子,那條是荊棘路,我走過,不能走,孩子一定是不聽的,說多了還遭埋怨,總要自己去跑一下,或者頭破血流地將來和自己的孩子重複場景,或者,也許那真是一條挺不錯的路呢。
版權聲明:本文文字、圖片部分來源於網際網路,如侵權請與中知專家頭條(zhuanjiatoutiao)聯繫並予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