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人入選,中國航天員備戰空間站

2020-10-13 中國青年報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空間站任務備戰現場。中國航天員中心供圖

剛剛過去的「十一」假期,中國空間站建設的進展陸續對外釋放:10月1日,18人入選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他們將成為我國航天員隊伍的新成員;10月7日,執行空間站建造階段4次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已經選定,每個乘組3人正在開展任務訓練,空間站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事實上,從2017年3月開始,航天員訓練就全面轉入了空間站的任務準備。空間站的任務周期為3-6個月,對航天員的身心素質、知識儲備和應急處置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按照規劃,中國空間站將於2022年前後完成建造。今年5月5日,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成功,拉開了空間站在軌建造階段飛行任務的序幕。此次任務後,我國將先後發射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進行空間站基本構型的在軌組裝建造;其間,規劃發射4艘神舟載人飛船和4艘天舟貨運飛船,進行航天員乘組輪換和貨物補給。

航天員訓練有序進行,產品研製,重大試驗……隨著空間站任務的日益臨近,被稱作我國航天員成長搖籃的中國航天員中心,正在全力備戰空間站任務。

地面十年功

9月的一天,航天員水上救生訓練場,返回艙漂浮在水面上,艙體像不倒翁一樣,不停地晃著。

艙裡的3名中國航天員,忍著眩暈和悶熱,躺在狹小密封的艙裡。他們脫下航天服,換上抗浸服,出艙,上充氣床,發出求救聯絡信號……一套操作程序下來,行雲流水。

至此,為期5天的航天員水上自主出艙訓練圓滿完成。通過訓練,相關人員進一步熟悉了水上自主出艙、自救、互救,及生存技能。

這是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全力備戰空間站任務的一個縮影。

都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有航天人表示,對於載人航天工程來說,可以稱之為「太空一分鐘,地面十年功」。

據俄羅斯和美國的統計資料,航天員在太空完成數小時的作業,在地面就要進行10倍時間的模擬訓練。針對空間站任務難度大、工作量多的特點,我國航天員的訓練科目增加了數十種,訓練課時較以往也增加了近兩倍,訓練要求更加從難從嚴。

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也沒能延誤中國航天員的訓練:他們通過網絡學習,視頻慕課、教員陪同隔離等方式抓緊訓練。

中國航天員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只有經過地面一遍遍地模擬訓練,才能應對太空中更複雜的環境和狀態。尤其針對未來空間站任務「出艙活動」這一難點和重點,航天員要對艙外行走、通用工具的使用攜物轉移、艙外救援等基本技能,進行大量訓練。

具體來看,出艙活動的訓練主要是在水下環境模擬進行,算是最辛苦的訓練之一,是對航天員的操作技能、身體和心理素質的全方位挑戰——

航天員身著200餘公斤水下訓練服,被吊車放到10米深的水槽裡,通過配重,前傾「站立」在水中。

一位航天員表示,在加壓後的訓練服裡,人沒有著力點,動也不能動,只能抓住扶手,來獲取行動力。

水中有阻力的存在,訓練服也有壓力的束縛,這些讓航天員的每一次「舉手投足」都非常吃力:光是把腳塞進腳限位器這一看似特別簡單的動作,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都顯得十分困難,更別說攀爬、擰螺絲、安裝設備等更高難度的操作了。

一套水下訓練服的使用壽命有限,因此,航天員每次下水的機會都十分寶貴。有時候,航天員一下水就是6個小時以上,等他們結束上岸,已是大汗淋漓,身體透支。有的航天員,胳膊已經抬不起來了,連筷子都握不住。

航天員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近期,航天員又接連參加聯試任務,艙內外操作程序接連幾十個小時的訓練,辛苦不必言說,可他們仍然爭分奪秒地訓練,訓練,再訓練。

如今,任務進度日益緊迫,時間就是命令,為了保證後牆不倒,「白加黑」「6+1」已經成了中國航天員中心科技人員的工作常態。無論是試驗現場、實驗室或是服裝車間,都是一番忙碌景象。

再造地球

一個被稱作「再造地球環境」的試驗項目,同樣備受關注。

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航天員將長期駐留空間站,屆時從地球運送物資到太空,成本高昂。環控生保技術必須從「非再生」走向「再生」,這是空間站長期在軌運行的瓶頸技術,也是關鍵技術。

在一個密閉狹小的空間站艙內,製造一個類似地球環境的可循環生命保障系統,且穩定運行十幾年,難度可想而知。

一個平均年齡不到35歲的年輕團隊,於2011年接受這個極具挑戰的任務,至今已開展了長達多年的技術攻關和產品研製工作。

該團隊負責人卞強表示,為了搶時間,他們從未完整地休過周末,也從未在晚上9點前下過班。遇到突擊任務,晚上加班到一兩點是常事。

「我們團隊的工作狀態,好比是用衝刺的速度進行長跑。」卞強說。據他介紹,在高壓工作狀態下,團隊人員早就練就過硬本領,成為精兵強將——

周國棟是個90後,25歲就成為最年輕的子系統負責人。

另一子系統集成負責人熊濤,經過兩年的歷練,也挑起了大梁。

業務骨幹張勇平在產品交付任務中突擊了一個月,完成了主體工作,卻也累倒進了醫院。

卞強說,環控生保技術從「非再生」走向「再生」,國內沒有任何先例可循,國外資料也少得可憐。團隊成員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通過初樣研製的探索,總體負責人楊潤澤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寫了一套《再生生保正樣綜合測試方案》,經過集體討論,又反覆改了不下10遍,直到確定工作項目、測試流程和進度節點符合預期,方案內容詳盡精細,囊括各大系統每天的工作流程。

產品設計師丁平負責的某子系統研製過程最為曲折,他從事這個崗位近8年,工作狀態主要是在「出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中循環。他對此笑稱「說多了都是淚」。

其中最難的,就數某部件材料的腐蝕性和磨損問題。為此,丁平和團隊成員選了5種材料和3種不同的結構方案,進行排列組合,反覆對比,歷時三四年,試驗了10多次後,找出了最優材料和結構。

卞強透露,就在不久前,空間站組合體環控生保集成性能試驗順利結束,全面驗證了產品功能性能和技術指標。

飛天戰袍

9月11日晚上9時58分,艙外航天服試驗艙大廳內燈火通明。

「報告,任務完成,身體狀態感覺良好!」歷經17個小時,兩名志願者從模擬在軌真空環境的艙外服試驗艙中走了出來,順利出艙。

在中國航天員中心,流傳著這樣一句話:走好低壓艙地面模擬一小步,跨出空間站太空實戰一大步。

眾所周知,太空環境險惡。真空、高低溫、太陽輻射和微流星等惡劣環境因素,讓航天員時刻面臨無法預料的風險。艙外航天服就是最大限度保障航天員生命安全,同時便於太空工作的個人密閉裝備,是航天員的「飛天戰袍」。

據艙外航天服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的空間站任務,航天員出艙活動時間長,操作程序多,對艙外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該中心科研人員,對艙外服的結構布局設計、服裝壽命和工效能力都進行了改進。

該負責人說,擺脫臃腫、笨重,艙外活動更自如,是航天員心中理想的艙外服標準,也是設計師們最純樸的願望。這幾年,他們一直在積極地籌劃,準備改進。

今年3月起,艙外服軟結構適體性優化項目正式啟動。這讓設計師們歡欣鼓舞,但是時間由數年縮減為數月,空間站任務刻不容緩。

這個打造「飛天戰袍」的團隊立下軍令狀,把任務量化到天,每天採取日報制。歷時3個月的攻關和艱辛,艙外服軟結構適體性優化的上肢部分順利通過評審,後續的優化攻關項目也在推進過程中。

中國航天員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每個午夜時分,位於北京航天城一隅的航天員中心大樓,卻燈光閃爍,像夜幕中的點點繁星。空間站任務,是建設航天強國的重要標誌,更是該中心面臨的重要考驗,他們必須全力以赴,織就一條綿延太空的通天大道。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中國航天員中心最新動態:備戰 中國空間站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空間站任務備戰現場。中國航天員中心供圖剛剛過去的「十一」假期,中國空間站建設的進展陸續對外釋放:10月1日,18人入選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他們將成為我國航天員隊伍的新成員;10月7日,執行空間站建造階段4次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已經選定,每個乘組3人正在開展任務訓練,空間站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 目標:空間站!我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18人入選,新增兩「工種」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日前結束,共有18名預備航天員(含1名女性)最終入選,包括7名航天駕駛員、7名航天飛行工程師和4名載荷專家,他們將成為我國航天員隊伍的新成員,踏上建設航天強國、
  • 中國空間站航天員乘組選定:每組 3 人,任務周期 3 到 6 個月
    IT之家10月7日消息 據央視新聞報導,目前我國空間站各艙段研製進展順利,工程全線正在全力備戰空間站建造任務,力爭 2022 年前後完成在軌建造計劃。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稱,執行空間站建造階段四次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已經選定,此次飛行任務每個乘組分為三人,其中將由執行過飛行任務的航天員擔任指令長,目前航天員正在開展任務訓練工作
  • 18人入選我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新增兩「工種」
    肖建軍 鄧孟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日前結束,共有18人入選,其中含1名女性這18名預備航天員包括7名航天駕駛員、7名航天飛行工程師和4名載荷專家,他們將成為我國航天員隊伍的新成員,踏上建設航天強國、接續飛天夢想的新徵程。
  • 18人入選我國最新一批預備航天員!還有1名女性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10月1日的消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日前結束,共有18名預備航天員(含1名女性)最終入選,包括7名航天駕駛員、7名航天飛行工程師和4名載荷專家,他們將成為我國航天員隊伍的新成員。
  • 我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順利完成 18人入選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日前結束,共有18名預備航天員(含1名女性)最終入選,包括7名航天駕駛員、7名航天飛行工程師和4名載荷專家。他們將成為我國航天員隊伍的新成員,踏上建設航天強國、接續飛天夢想的新徵程。
  • 我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18人入選,新增兩「工種」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日前結束,共有18名預備航天員(含1名女性)最終入選,包括7名航天駕駛員、7名航天飛行工程師和4名載荷專家,他們將成為我國航天員隊伍的新成員,踏上建設航天強國、接續飛天夢想的新徵程。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完成 18人入選 含1名女性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日前結束,共有18名預備航天員(含1名女性)最終入選,包括7名航天駕駛員、7名航天飛行工程師和4名載荷專家,他們將成為我國航天員隊伍的新成員,踏上建設航天強國、接續飛天夢想的新徵程。
  • 18名航天員!2200噸超級火箭!中國人登月前還有一項大工程
    編者按:近日,中國航天有兩個熱點出現,涉及到兩大載人航天工程。第一個是選拔第三批18名航天員,為載人空間站運營做準備;第二個是最新公布了起飛質量大約為2200噸的新火箭,與未來的登月任務有關。新火箭首飛時間預計在2030年,由此可見,中國人登月的時間應該在2030年代,在此之前,我們還有一項大工程要完成:建造空間站!
  • 我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順利完成,18名預備航天員入選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日前結束,共有18名預備航天員(含1名女性)最終入選,包括7名航天駕駛員、7名航天飛行工程師和4名載荷專家。他們將成為我國航天員隊伍的新成員,踏上建設航天強國、接續飛天夢想的新徵程。
  • 中國空間站航天員乘組已選定 每組3人 任務周期3到6個月
    記者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獲悉,目前我國空間站各艙段研製進展順利,執行空間站建造階段四次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已經選定,每個乘組三人,由執行過飛行任務的航天員擔任指令長,正在開展任務訓練。按照計劃,我國空間站將先後發射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進行空間站基本構型的在軌組裝建造,其間,規劃發射4艘神舟載人飛船和4艘天舟貨運飛船,進行航天員乘組輪換和貨物補給。10月1日,第三批18名預備航天員加入航天員隊伍,包括7名航天駕駛員、7名航天飛行工程師和4名載荷專家,他們將參加空間站運營階段飛行任務。
  • 中國空間站航天員乘組已選定:每組3人,任務周期3-6個月
    記者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獲悉,目前我國空間站各艙段研製進展順利,執行空間站建造階段四次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已經選定,每個乘組三人,由執行過飛行任務的航天員擔任指令長,正在開展任務訓練。按照計劃,我國空間站將先後發射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進行空間站基本構型的在軌組裝建造,其間,規劃發射4艘神舟載人飛船和4艘天舟貨運飛船,進行航天員乘組輪換和貨物補給。10月1日,第三批18名預備航天員加入航天員隊伍,包括7名航天駕駛員、7名航天飛行工程師和4名載荷專家,他們將參加空間站運營階段飛行任務。
  • 中國航天員中心全力備戰空間站任務
    新華社北京9月21日電(佔康、孫偉)產品研製、重大試驗、航天員訓練有序進行……今年以來,中國航天員中心叫響「奮進新時代、築夢空間站」的口號,全力備戰日益臨近的空間站任務。根據計劃,我國將於2022年前後建成空間站。在密閉狹小的空間站艙內製造一個類似地球環境的可循環生命保障系統且穩定運行,這是空間站在軌長期運行的瓶頸技術和關鍵技術。
  • 我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順利完成 18名預備航天員入選
    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工作日前結束,共有18名預備航天員(含1名女性)最終入選,包括7名航天駕駛員、7名航天飛行工程師和4名載荷專家。他們將成為我國航天員隊伍的新成員,踏上建設航天強國、接續飛天夢想的新徵程。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介紹,為滿足我國空間站工程任務需要,第三批預備航天員在航天駕駛員基礎上,增加了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兩個類別。
  • 中國空間站工程全力備戰!力爭2022年前後建成
    航天工程全線正在全力備戰空間站建造任務,力爭2022年前後完成在軌建造計劃,為後續實現空間站長期穩定在軌運營進行準備。我國空間站工程使用的空間站各艙段、載人飛船、貨運飛船、運載火箭及其他分系統的部分產品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
  • 中國空間站工程全力備戰 力爭2022年前後建成
    目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全線正在全力備戰空間站建造任務,力爭2022年前後完成在軌建造計劃,為後續實現空間站長期穩定在軌運營進行準備。我國空間站工程使用的空間站各艙段、載人飛船、貨運飛船、運載火箭及其他分系統的部分產品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研製。
  • 中國空間站航天員乘組已選定 每組3人任務周期3到6個月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10月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記者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獲悉,目前我國空間站各艙段研製進展順利,執行空間站建造階段四次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已經選定,每個乘組三人,由執行過飛行任務的航天員擔任指令長,正在開展任務訓練。
  • 中國空間站航天員乘組已選定,每組3人任務周期3到6個月
    記者從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獲悉,目前我國空間站各艙段研製進展順利,執行空間站建造階段四次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已經選定,每個乘組三人,由執行過飛行任務的航天員擔任指令長,正在開展任務訓練。按照計劃,我國空間站將先後發射天和核心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進行空間站基本構型的在軌組裝建造,其間,規劃發射4艘神舟載人飛船和4艘天舟貨運飛船,進行航天員乘組輪換和貨物補給。
  • 我國空間站即將快速建造,兩年完成11次發射,新增18名航天員
    下一步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將開始新空間站的發射和建造工作,相關科研人員目前正全力備戰空間站建造任務,10月7日來自央視網的消息稱,我國將在未來兩年中進行多達11次的高密度發射,力爭2022年前後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計劃,並為後續空間站的長期穩定在軌運營做準備。
  • 天道輪迴:中國空間站拒絕美國
    據稱,中國已經收到了27個國家參與中國空間站項目的申請,經過評核後批准了18個國家進駐的資格,而美國被直接拒絕。其實早在去年6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與聯合國外空司就聯合對外公布,來自17個國家、23個實體的9個項目成功入選中國空間站第一批科學實驗項目,這也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通過聯合國進行的大規模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