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名航天員!2200噸超級火箭!中國人登月前還有一項大工程

2020-10-14 宇宙印象

編者按:近日,中國航天有兩個熱點出現,涉及到兩大載人航天工程。第一個是選拔第三批18名航天員,為載人空間站運營做準備;第二個是最新公布了起飛質量大約為2200噸的新火箭,與未來的登月任務有關。新火箭首飛時間預計在2030年,由此可見,中國人登月的時間應該在2030年代,在此之前,我們還有一項大工程要完成:建造空間站!


宇宙印象|頭條獨家 深度科普欄目第1703期

雖然今年的疫情讓許多行業的發展停滯,但載人航天工程仍然以較為穩定的狀態繼續前進。2020年是我國空間站建設的關鍵一年,第三批預備航天員的選拔已經結束,一共有18名航天員入選,加上數年前的第一批和第二批的20多名航天員,我國在航天員人才儲備上已經接近40名,為今後的空間站任務和登月任務奠定了基礎。

圖片解讀:這次選拔的航天員不限於飛行員,新增了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


圖片解讀: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內的畫面,航天員進行水池模擬訓練,備戰空間站任務

圖片解讀:18名航天員從2500多人的候選名單中選出

9月18日,在2020年中國航天會議上揭幕的新型運載火箭則是中國航天開展地月任務的關鍵,該火箭可將27噸的太空飛行器送入月球軌道,起飛質量大約為2200噸,幾乎是中國現役最大火箭長徵5號的三倍。該火箭有可能是之前傳聞已久的長徵9號,但是載人登月任務沒有正式批覆,可見一些準備工作和登月硬體還未全面成熟。

新火箭2200噸的起飛質量與美國宇航局的土星5號相當,直徑達到10米,預計在2030年左右試飛。新火箭芯一級為3個5米直徑的發動機,類似於美國Delta IV重型火箭和SpaceX的重型獵鷹火箭,長度約為87米,由北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發,具備登月能力。從載人登月的程序上看,有三大硬體,第一個是火箭,從傳聞中的長徵9號到這次公布的2200噸級新火箭,都暗示中國確實有計劃正在研發一種更大的火箭,能夠將20多噸的太空飛行器送到月球軌道上;第二個硬體是航天員,人才儲備的工作已經開始,第三批18名航天員中有可能出現未來的登月太空人;第三個硬體是登月太空飛行器,今年5月,中國航天試飛了下一代載人太空飛行器和長徵5B火箭,下一代載人太空飛行器專為深空和登月任務設計。從中可以看出,載人登月工程未正式形成,但相關的準備工作已經在推進中。

圖片解讀:中國空間站的效果圖,由三艙結構組成

圖片解讀:傳聞的長徵9號火箭,能夠將20多噸的載荷送入月球軌道

圖片解讀:長徵5號火箭已經完成了新一代載人飛船的試飛,後者具備登月能力

其中最大的因素是在登月之前,中國航天還需要完成一項大工程,這就是建造空間站。空間站的建造從今年開始,長徵5B首飛開啟了在軌建造階段的飛行任務,接下來到2022年,中國航天將發射天和核心艙、問天和夢天兩個實驗艙,形成三艙基本構型,同時還將發射4艘載人飛船和4艘貨運飛船,為航天員駐留空間站提供物資保障。航天員方面,從2017年開始就全面備戰空間站任務,由於每次駐留空間站可能長達6個月之久,因此航天員需要在多個方面有所準備,且要求更高。

待空間站工程完成且成熟之後,載人登月工程才會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從近地軌道向月球轉移物資和人員也更加便捷。屆時,新火箭的研發進度更加成熟,對順利登月有促進作用。宇宙印象為今日頭條獨家,其他均為假冒,轉載均為非法。

相關焦點

  • 中國空間站拒絕美國加入的背後:2000噸級大火箭走出自己的路
    空間站並非中國載人航天的最終目標,載人登月各項準備工作已經悄然開始,2000噸級921大火箭有望走出中國人自己的登月之路。出品:兵器瞭望臺(第2839期 頭條獨家)近日中國空間站拒絕美國加入的消息走紅,其前因後果是中國的空間站計劃即將開工建造,預計在2022年前後完工,形成一個60噸級的空間站。
  • 載人登月發動機告捷!長程點火試車圓滿成功,建功立業的時候到了
    ,而新一代重型載人火箭就是我國載人登月工程的主力運載工具。921載人火箭最大起飛重量約2200噸,是上一代長徵2F載人火箭的4.5倍,近地軌道運力約70噸,奔月軌道運力25噸,是長徵五號奔月運力的3倍,運力指標大幅度超越SpaceX公司的重型獵鷹。
  • 32億美元哪裡夠登月?美國宇航局:已備好兩款飛船,搶在中國前
    ,美國國會有可能聖誕節前撥款32億美元,幫助美國宇航局在2024年實現登月。眾所周知,中國也有載人登月計劃,2200噸級的重型火箭正處於論證中,新一代載人飛船具備登月能力,已經在今年5月升空並完成測試,2022年前完成空間站組建,可從近地軌道直接出發前往月球。
  • 長徵九號首戰告捷:第一階段工程全線完工,載人登月時間表出爐
    在五一國際勞動節到來的前一天遠在38萬公裡之遙月球背面運行的嫦娥四號著陸器與玉兔二號月球車結束第十七月晝期工作進入月夜休眠,本次月晝期玉兔二號全景相機回眸拍攝了一張照片,在這張照片中清晰記錄了玉兔二號來時的路「車轍」,還有遠處越來越模糊的嫦娥四號著陸器。
  • 世界最大火箭有多牛?直接送45噸飛船上月球,難怪美國能成功登月
    我們都知道運載重量越大火箭也就越大,那麼登月時用的是巨大的飛船,那這火箭得有多麼強大呢?接下來就來介紹下世界最強大的火箭之一,土星五號。▲土星五號第一級的五臺超級發動機土星5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實用型火箭,總重量3038噸,第一級發動機的總推力高達3408噸,相當於幾十臺大型客機用發動機的總推力。土星五號的設計師是馮布勞恩,一個從德國來的瘋狂科學家。
  • 載人登月還需邁過新一代大推力火箭等三道難關
    這段日子,世界各大媒體在關注嫦娥三號同時,紛紛作出預測——  美國《福布斯》評論:「假設中國的探月工程按計劃進行,那麼中國將在2025年的某個時間實現載人登月。」  英國《獨立報》上,天體物理學家戴維·懷特豪斯則說:「15年後下一位在月球上行走的人,很可能是中國人。」
  • 中國最強火箭長徵五號,距離超級火箭土星五號,差距還有多遠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歷經實踐二十號衛星、天宮載人飛船、火星探測器以及最近的嫦娥五號探月工程,在十二個月內密集完成四次發射任務,四發四中,可以說中國最強火箭長徵五號已經充分驗證了其強大的性能。
  • 我國空間站即將快速建造,兩年完成11次發射,新增18名航天員
    就是空間站工程的全面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設計師黃偉芬表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第三批18名預備航天員已經在10月1日加入航天員隊伍,其中包括7名航天駕駛員,7名航天工程師和4名載荷專家,今後他們將參加空間站運營階段各次飛行任務。
  • 3000噸級火箭缺失是登月最大障礙,中國人登上月球還需15年
    長徵5號只要25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距離載人登月還是有差距,因此登月只能寄託於長徵9號超大火箭。長徵9號已經在研發中,2019年3月,長徵9號一級發動機燃氣發射器-渦輪泵測試成功,研發成功後起飛質量將超過4000噸,可將140噸貨物送到近地軌道,比美國的土星五號還要強大。
  • 運力比長徵五號大3倍,我國載人登月將用這款火箭,並非長徵九號
    5月8日下午,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順利降落東風著陸場,代表著該型飛船首次試驗圓滿落幕,而這一款飛船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為了登陸月球,隨著後續的試驗,該型飛船的功能和安全保障將趨向於完善,並將擔負起我國的載人登月任務從航天員登陸月球並在地月之間往來的重任,看來我國的載人登月飛船已經有著落了,那麼載人登月火箭要用哪一款呢?
  • 阿波羅登月被徹底顛覆,航天科技五院公開設計圖紙!刷新認知水平
    服務載人登月工程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再有一個多月就要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5號B遙一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這是一艘由返回艙與推進艙組成的兩艙結構飛船,發射質量21.6噸,相當於阿波羅載人登月飛船的指令艙與服務艙規模,但技術指標比後者更加先進,可以最多搭載6名航天員,阿波羅飛船則是3名。
  • 意義深遠的阿波羅工程,紀念人類首次登月50周年_鳳凰網
    還有報導稱,1969年,登月第1人阿姆斯特朗一句被後人奉為經典的話——「這只是一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整個人類的一大步。」但一項語言分析證實,阿姆斯特朗在說出這句登月名言時遺漏了一個單詞「a」(一個),他當時所說的並不是「one small step for a man」(一個人的一小步)。
  • 中國載人登月開啟倒計時,兩個登月計劃誰更優?
    在人類歷史上,唯有美國和前蘇聯從月球上帶回了月壤,今時今日,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採樣飛船,也終於劃破蒼穹奔向月球。  嫦娥五號的順利升空,標誌著我國探月工程第一階段圓滿完成,接下來即將開啟第二階段——載人登月!  中國繞月工程總指揮兼總設計師葉培建院士曾指出,中國最早2025年可實現載人登月。  而中國科學院的計劃,是在2030年左右完成中國人登月的壯舉。  如此看來,十年之內,中華民族就能實現數千年來的夢想,登上月球。
  • 中國登月計劃大揭秘 如何破解月球重力不均還是個問題
    在2013年12月16日「嫦娥三號」任務圓滿成功後,中國探月工程已成功進入 「無人月球探測」第三期。從目前掌握的載人航天技術和探月技術角度看,我國完全具備實現載人登月的技術基礎。但是,我國要想真正實現載人登月,依然面臨很多挑戰,仍需要大量準備工作。例如,載人登月需要研發更大的運載火箭、更大和更複雜的載人太空飛行器。
  • 冷戰時期的部分超級火箭
    第三級長18.8米,直徑6.6米,1臺J-2發動機,推進劑為液氧液氫。一般來說,一次發射任務的前20分鐘左右由火箭推動。1967年至1973年期間NASA共發射了13枚土星5號火箭,從來沒有過損失有效載荷的事故發生(雖然阿波羅6號和阿波羅13號曾出現過推進器失靈的問題,但箭載電腦都能夠通過延長剩餘推進器燃燒時間的辦法以保持飛行)。土星5號的主要載荷是載著太空人成功登月的阿波羅太空飛行器。最後一次土星5號的發射將天空實驗室的空間站送入太空。
  • 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周雁飛:正展開載人登月方案深化認證
    澎湃新聞高級記者 謝瑞強隨著「嫦娥」探月工程不斷取得成功,我國何時進行載人登月一直是大眾關注的熱點話題。9月18日,以「弘揚航天精神,擁抱星辰大海」為主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在福建省福州市拉開帷幕。在開幕式結束後舉行的主論壇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周雁飛做了題為《載人月球探測方案及發展分析》的特邀報告。
  • 我國新選拔18名航天員,只有一名女性,但增加了兩個新職業工種
    「天宮二號」退役之後,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已經進入新的階段,今明兩年將有新的空間站開始籌建,而且還有載人登月和載人登火的未來計劃,這些計劃都需要航天員來完成,日前不少國內媒體報導稱我國第三批預備航天員選拔招收工作結束,有18人入選。
  • 阿波羅11號:登月50年
    兩輛履帶式運輸車連在一起,在18臺大功率發動機的驅動下,沿著水泥路上的8條軌道前進。8000多噸的重量,把水泥路壓陷了近3釐米。車開不快,每秒40釐米,跟一般人步行差不多,整個路程走了4個多小時。到了發射區,火箭和飛船被支撐到方形的「鋼筋混凝土發射臺」上,活動發射臺則被拉走。
  • 長徵九號落選首輪載人登月?一款新火箭脫穎而出,進展勢如破竹
    去年上半年我國成功首飛了服務載人登月任務的新一代載人飛船,俗話說運載火箭運力有多大,航天舞臺就有多大,飛船系統只是通往載人登月目標的第一步,除此之外還需要有與之運力匹配的載人運載火箭。早在2011年我們就已經開始載人登月任務論證,新一代載人飛船就是論證工作的具體實踐,火箭系統同樣是論證的核心焦點之一,經過多輪迭代論證後火箭選型基本已經塵埃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