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時期的部分超級火箭

2020-09-03 狂野將至

冷戰時期的太空競賽無疑是極度瘋狂的,其中造就了大量超級火箭方案,有的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時代輝煌,有的卻只能停留在圖紙上。

一、土星五號——最成功的超級火箭

20世紀60年代初期,蘇聯在太空競賽領先於其對手美國。1957年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潑尼克一號,1961年4月12日,蘇聯太空人尤裡·加加林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類。為了在太空領域領先蘇聯, 1961年5月25日,甘迺迪總統宣布美國會在1970年之前將太空人送上月球。

從1964年至1973年,土星5號的總撥款高達65億美元,在1966年達到最高,僅一年中就撥了12億美元。1966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年度政府撥款高達45億美元,約為當時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0.5%。同年,美國國防部的政府撥款為635億美元。

美國土星五號火箭

美國土星5號是截至目前仍是人類歷史上使用過的自重最大的運載火箭,高達110.6米,起飛重量3038噸,總推力達3400噸左右,可將127噸的有效載重送上近地軌道。土星5號是三級火箭,由S-1C第一級、S-2第二級、S-4B第三級、儀器艙和有效載荷組成。第一級長42米,直徑10米,到尾段底部直徑增大到13米。尾段上裝有4個穩定尾翼,翼展約18米。第一級採用5臺F-1發動機,推進劑為液氧和煤油,2個10米直徑的鋁製推進劑貯箱用桁條和隔框加強。第二級長25米,直徑10米,採用液氧液氫推進劑 ,共用5臺J-2發動機。第三級長18.8米,直徑6.6米,1臺J-2發動機,推進劑為液氧液氫。

巨大的F-1發動機

美國的土星5號運載火箭是人類歷史上使用過的最高、最重、運載能力最強的運載火箭。儘管NASA曾設想過更大的火箭(例如新星火箭),土星5號是歷史上、土星號運載火箭成員中最大的火箭,土星5號由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總指揮沃納·馮·布勞恩與他的德國火箭團隊擔任設計研發工作,主要的承包商包括波音公司、北美人航空公司、道格拉斯飛行器公司以及IBM。

歷次發射使用的土星五號火箭

除了最後一次發射天空實驗室沒有使用S-IVB(第三級)之外,所有其他土星5號的發射都有三級:S-IC(一級)、S-II(二級)和S-IVB(三級)。每一級都使用液態氧(LOX)作為氧化劑。第一級使用高精煉煤油(RP-1)作為燃料,其他兩級使用液態氫(LH2)作為燃料。一般來說,一次發射任務的前20分鐘左右由火箭推動。

1967年至1973年期間NASA共發射了13枚土星5號火箭,從來沒有過損失有效載荷的事故發生(雖然阿波羅6號和阿波羅13號曾出現過推進器失靈的問題,但箭載電腦都能夠通過延長剩餘推進器燃燒時間的辦法以保持飛行)。土星5號的主要載荷是載著太空人成功登月的阿波羅太空飛行器。最後一次土星5號的發射將天空實驗室的空間站送入太空。

土星5號最後一次任務所發射的天空實驗室

二、N-1——從未發射成功的火箭

N1運載火箭是蘇聯研發的用來將蘇聯太空人送到月球的火箭。也就是被西方人稱為G-1e或SL-15的火箭。N1就是俄語носитель(運載器)的縮寫。火箭研發工作比土星五號晚,不僅資金短缺、未測試,四次發射試驗都失敗了,於是蘇聯在1976年正式取消了這項工程。

蘇聯N-1火箭

前蘇聯的月球發射計劃是用一個單獨的發射工具,即「N-1」號運載火箭,並且 要在月球軌道實現對接,這和美國用「土星」5號發射「阿波羅」號和登月艙飛船是採用的是相同的方式。「N-1」號曾在1969年2月21日發射,進行飛行試驗,但最後在40000英尺高度爆炸而失敗。1969年7月3日又進行了一次發射演習,但也失敗。前蘇聯又分別於1971年6月和1972年11月試驗了兩次,兩次都以失敗告終。1971年6月的飛行中,發射後幾秒鐘,推進器失去控制,不斷旋轉搖擺。計算機關閉了發動機,「N-1」火箭又一次掉下來,完全毀壞了1969年已經嚴重毀壞的第二個發射臺和塔臺。

整體呈圓錐形的N-1火箭

可能是由於時間緊迫以及資金短缺,這一世界上最大的火箭共進行了四次發射,之前卻沒有進行過測試或試驗。但是後來「N-1」火箭經過技術改進最終變成了如今的「能源號」火箭。「N-1」號的屢次失敗粉碎了前蘇聯人的登月之夢,前蘇聯設計和建造登月飛船的工程師們肯定早已知道他們所冒的風險。回顧硬體製造過程、發射經過,以及花費,沒人能懷疑航天員們的技術及超人的勇氣。


三、能源號——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

11К25「能源」號運載火箭(俄語:11К25,Энергия)蘇聯研製的一種超重型運載火箭。能源號至今仍保持運載能力最強的世界紀錄。

能源號火箭

能源號是由能源科研生產聯合體設計的火箭, 作為重型一次性使用運載系統以及作為暴風雪號太空梭的助推器,發射緯度北緯46度,能源號近地軌道運輸能力為105噸貨物,地球靜止軌道運輸能力為20噸,美國國防部對這種火箭的代號是「SL-17」。

搭載暴風雪號太空梭的能源號火箭

它是一種全新設計結構、推力大、壽命長的運載火箭,這些特點使它至少與使用得最多的聯盟號運載火箭(A4) 一樣地擴大其性能。能源號性能提高表現在能把100噸載荷送入近地軌道。這相當於目前蘇聯每年送入近地軌道的有效載荷重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一枚能源號運載火箭的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等於五枚質子號SL一13 運載能力或15枚聯盟號A4的運載能力。

四、UR-700——圖紙上的超級火箭

蘇聯UR-700火箭

1969年,前蘇聯開始Aelita項目,計劃用最好的方法實現載人登陸火星,從而戰勝美國。為此切洛勉團隊設計了MK-700火星飛船,此飛船極其巨大。UR-700M火箭就孕育而生,UR-700M火箭發射重量達到16,000噸,能將750噸的載荷送入低軌道,但是,此項目於1972年被取消。

UR-700火箭

UR-700火箭有8枚助推火箭,高為35米,直徑為9米。每一枚助推火箭有4臺RLA-600發動機,燃料為煤油/液氧,燃燒時間為115秒。32臺發動機能產生204,027kN的推力。第一級有6臺RLA-600發動機,直徑為12.5米,高30米,能產生38,255千牛的推力,燃燒時間為200秒。第二級直徑為12.5米,採用6臺NK-15VM,燃料為液氫/液氧,比衝達到455秒,燃燒時間為670秒。UR-700M火箭總高度達到175米,底部直徑達到31米,發射重量為16,000噸,能將750噸的MK-700火星飛船送入低地球軌道。

五、海龍號火箭——人類航天史上設計過的最大火箭

美國歷史上有著無數停留在繪圖板上的火箭計劃,在那些最著名的方案中就有海龍,它是一個龐然大物,甚至土星火箭在其面前都相形見拙。海龍這個點子是美國海軍火箭先驅羅伯特.特魯阿克斯(Robert Truax)想出來的(當時他已退休)。特魯阿克斯曾在北極星潛射飛彈、維京探空火箭和索爾中程彈道飛彈(IRBM)等項目上發揮過重要作用,當他於20世紀60年代在噴氣飛機通用公司(Aerojet General)工作時,根據一份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合同,負責此方案的設計研究。項目的最終報告於1963年1月提交。

土星五號與海龍號對比

海龍火箭第一級的單引擎有接近36000噸的推力,為土星五號第一級所用F-1引擎的50倍,第二級單引擎推力約6400噸,為土星五號第二級所用J-2引擎的60倍。海龍火箭也因此被戲稱為「巨大啞巴助推」(Big Dumb Booster)。

海龍號的發射方式

海龍號火箭,有史以來人類構想過的最大火箭,有能力將 550 噸載荷送入近地軌道。相比之下,阿波羅登月使用的土星五號火箭,近地軌道運力只有 140 噸。不僅如此,火箭的一二級都設計有回收裝置,可以重複使用。難以想像,這是在 1962 年構思出來的火箭。可惜,直到 1965 年項目取消,它都沒有離開過圖紙。


電影《為了全人類》海龍號發射場景

巨龍出水的確很符合航天的浪漫主義情懷,但以現在的需求和航天發展來看這只能停留在科幻作品和人們的想像中,作為人類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亙古不變創新力的永久見證。至今,這個項目依然是今天很多火箭工程師自我激勵的目標。

相關焦點

  • 進入地球軌道的天體2020 SO可能是上世紀60年代冷戰時期月球火箭助推器
    進入地球軌道的天體2020 SO可能是上世紀60年代冷戰時期月球火箭助推器這個被叫做2020 SO的天體現在被認為是NASA Surveyor 2的火箭助推器,該探測器於1966年在冷戰太空競賽的阿波羅時代墜毀在月球上。
  • 現實版末日孤艦,冷戰時期美國的海上應急指揮系統
    彈道飛彈陰雲下的美蘇爭霸2014年,一部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科幻題材美劇《末日孤艦》上映,並取得了不錯的口碑和收視率,在這部劇中,男主角所在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要面對的是末世的地球和超級病毒。事實上,在原著小說中,末日孤艦指的並不是那艘名為內森·詹姆斯的伯克級驅逐艦,而是蘇聯的一艘核潛艇,而導致末日的也並非什麼超級病毒,而是一場規模巨大的核戰爭。
  • 冷戰時期的亞歐局勢:每一次動蕩的背後都在影響人類的歷史進程
    冷戰時期歐洲局勢  冷戰開始於1947年,美國的杜魯門主義出臺標誌冷戰的開始。冷戰中的兩大陣營;一方以美國為首的國家高舉資本主義大旗。另一方以蘇聯為首的國家高舉社會主義大旗。美國和蘇聯在當時都是世界上的超級大國,兩國和它們的同盟國,為爭奪世界霸權的目的,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明爭暗鬥。
  • 太空核反應堆遺禍至今 冷戰期間美蘇雙方曾研製逆天怪獸
    冷戰時期,美蘇雙方為了在軍事上壓倒對方,開始了不計成本的軍備競賽。這種軍備競賽的成果,就是很多以人們目前的思維,都很難理解的「怪獸」級武器裝備。例如蘇聯重達400餘噸的「雌鷂」地效飛行器,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例子。
  • RCEP籤署,回顧冷戰時期日本的亞洲政策(下)
    在上半部分的討論中,我們看到了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日美在東南亞政策和對華政策上的分歧。相比於美方堅持對華貿易封鎖和對東南亞工業投資的保留態度,日本在擴大對華貿易和加強對東南亞初級加工工業的投資這兩點上明顯更為積極。雖然中日經貿關係一度由於1958年長崎國旗事件而陷入停滯,在1962年中日雙方又重新建立了經貿關係。
  • 《使命召喚:黑色行動 冷戰》正式公布!與梅森、伍茲重回冷戰
    關於《使命召喚》新作《使命召喚:黑色行動 冷戰》相信很多玩家都在關注。昨日,動視官方正式公布《使命召喚:黑色行動 冷戰》,遊戲將於2020年11月13日發售,由Treyarch和Raven共同開發。
  • 趙學功:冷戰時期美日關係嬗變的主要軌跡
    冷戰時期美日關係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合作與衝突並存。特別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 雙方的貿易爭端不斷, 但這種爭端並未影響到雙方同盟關係的發展。冷戰時期, 日本是美國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重要戰略前哨。歷屆美國政府都非常重視對日關係, 將加強與日本的關係作為其東亞政策的核心, 日本方面更是將發展對美關系列為外交的重中之重。因而, 相互合作成為美日關係的主流。
  • 冷戰時期美日關係嬗變的主要軌跡
    冷戰時期美日關係發展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合作與衝突並存。特別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雙方的貿易爭端不斷,但這種爭端並未影響到雙方同盟關係的發展。【關鍵詞】美日關係 冷戰 貿易摩擦【中圖分類號】D8 【文獻標識碼】A【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18.006冷戰時期,日本是美國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重要戰略前哨。歷屆美國政府都非常重視對日關係,將加強與日本的關係作為其東亞政策的核心,日本方面更是將發展對美關系列為外交的重中之重。
  • 大揭秘:美國冷戰時期的絕密檔案!
    政府對毫不知情的平民進行細菌實驗;情報部門招募心靈感應學家充當間諜;美國將軍密謀進攻中國的核設施;政治家秘密建造「末日避難所」;洲際飛彈7分鐘之內必須發射……如此種種駭人聽聞的場面並非好萊塢大片,隨著冷戰的結束,大批解密文件將冷戰中的一個又一個秘密展現在世人面前。
  • 冷戰時期蘇聯鑽了個1萬米深洞如今怎樣了?和想像的不太一樣
    冷戰時期蘇聯鑽了個1萬米深洞如今怎樣了?和想像的不太一樣眾所周知,世界上最高的地方就是喜馬拉雅山的珠穆朗瑪峰頂。那麼世界上最低(深)的地方呢?有人可能會說是馬裡亞拉海溝,深達11034米,是目前公認的世界上最深的地方。
  • 美國復活冷戰武器 兩棲攻擊艦,將其編入航母艦隊
    美利堅級兩棲攻擊艦是冷戰之後才生產的,實際在冷戰結束之前,美軍就不斷建造大批兩棲攻擊艦,如黃蜂級、惠德貝島級等,這些大型戰艦主要為登陸作戰而設計。冷戰之後,美軍似乎也不再需要大規模登陸作戰了,正在把兩棲攻擊艦兼作輕航母,如今美俄軍事對峙,美軍大批冷戰時期的兩棲攻擊艦,有可能再次派上用場。
  • 溫故冷戰時期的動物間諜
    讓動物在軍事情報中完成任務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但在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B.F.斯金納的兩名學生以及海軍海豚先驅計劃的第一任培訓主任鮑勃·巴利的出色工作開創了動物間諜的新紀元,巴利訓練過海豚,讓它們去偵察潛水艇,他還發明了「鳥腦」,即一種儀器,可以讓人類與小雞玩畫「連城」的遊戲。(其中一個儀器收藏在史密斯森美國歷史國家博物館。)
  • 中美俄火箭最大運力:美國140噸,俄88噸,中國是多少?
    由於我國科技發展起步晚,儘管發展迅速,但相較於美俄,還是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在火箭的最大運力上。美國已經扮演著世界上超級大國的角色太久,從好萊塢的各種大片中,我們都能知微見著從冷戰時期就領先於世界的科研水平,和蘇聯爭鋒相對,正因為在那期間有一段時間被蘇聯超越,美國充分發揚不舒服的精神,一鼓作氣,然後在美國登月曆程上作出重大貢獻的土星5號出現了。它的最高推力可達140噸,即使放在今天,包括美國在內也是很難超越的。
  • CIA檔案解密:冷戰時期美國的核動力無人機計劃
    在冷戰的鼎盛時期,美國製造了許多的領先時代的飛機,用來監控蘇聯和其它國家,例如,比如大名鼎鼎的U-2以及速度之王SR-71黑鳥。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飛機的目的都是突破他國的防空,因此創造了速度、飛行高度的紀錄,直到今天仍然被認為是技術奇蹟。
  • SpaceX獵鷹火箭,只是能重複利用,太空梭才是未來
    網上有人說,馬斯克的獵鷹可回收火箭,抓住了未來。相比一次性運載火箭,馬斯克獵鷹9的優勢,在於可以重複使用。按照SpaceX公司的計劃,未來理想狀態之下,可以使二手火箭發動機重複使用次數達到20。另外,可回收火箭在重返大氣的過程中,其加速度非常大,對箭體的破壞也是非常大,並非最理想的選擇。與可回收火箭相比,太空梭的重複使用次數,高達100次。美國在冷戰時期,已經將太空梭,作為重點發展目標。通過精細的計算,美國科研機構認為,太空梭的重複使用次數,完全可以超過100次,是火箭重複使用次數的5倍。
  • 實拍蘇聯舊日火箭基地!超級火箭被廢棄十年
    > 實拍蘇聯舊日火箭基地超級火箭被廢棄十年 2018-07-11 09:40
  • 炮王之爭:美軍新一代超級榴彈炮,射程100公裡,火力碾壓俄羅斯
    美軍推出新一代超級自行火炮的主要原因,是美國近兩年開始重提大國大規模戰爭,擔心其火炮無法與中俄相比。目前美國陸軍使用的M109A7型帕拉丁自行榴彈炮,性能已經落後於中國的05A式155毫米自行加榴炮,不足以在未來戰爭中,取得地面作戰火力支援的優勢。
  • 超級地球的外星人發射火箭進入太空有多難
    生活在這些超級地球行星的外星人發射火箭進入太空有多難?目前,依據最新一項研究,外星人從超級地球行星發射火箭和宇宙飛船並不容易。3000噸,相同等級的火箭在超級地球上發射則需440000噸重,相當於埃及吉薩大金字塔的質量。
  • 冷戰時期,產生的大量核廢料怎麼處理?美國製成炸彈丟到中東
    導語:冷戰時期,產生的大量核廢料怎麼處理?美國製成炸彈丟到中東上世紀50年代,美蘇爭霸正式拉開序幕,雙方之間的軍備競賽投入大量的財力,尤其是對核彈頭的打造非常瘋狂,巔峰時期兩國加起來核彈頭的數量高達近乎3萬枚,其中蘇聯擁有最多。
  • 美冷戰時期間諜衛星無意收集到了重要的環境數據
    據外媒報導, 美國間諜衛星在冷戰高峰時期無意中收集了至關重要的環境數據。 《紐約時報》本周最新發布的兩篇報導就提到了來自CIA的照片和數據--這對於研究地球環境變化至關重要。據悉,其中一篇報導詳細講述了一位多年來一直在分析它們的科學家的生活,另一個則講述了提供它們的間諜衛星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