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時期的亞歐局勢:每一次動蕩的背後都在影響人類的歷史進程

2021-01-13 網易

緊跟二戰的冷戰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這場戰場範圍包括亞歐、橫跨太平洋到大西洋、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終於落下了帷幕。二戰的結束後並沒有為世界帶來真正的和平,世界局勢仍然處於時刻變動中。二戰給世界帶來的滿目瘡痍,脫離戰爭泥潭的人們還未來得及休養生息,世界局勢就迫不及待地繼續前進。

  

  二戰後的歐洲

資本主義陣營與社會主義陣營的對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歐迎來了兩個方面的不同發展,第一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時,蘇聯與西方的同盟國之間的關係就變得越來越緊張。這種日益緊張的關係逐漸向冷戰發展,並且有很多次成為挑起戰爭的前兆,甚至是核戰爭。另外,帝國主義列強侵佔的殖民地中,獨立運動越來越強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20年期間,大部分的殖民地已經通過獨立運動實現了獨立,其中一部分是經過了長期的獨立戰爭而獲得的。去殖民化運動瓦解了歐洲越洋帝國的版圖,主權國家的數量迅速增長,特別是亞洲和非洲的主權國家。由於西方列強,蘇聯以及剛建國不久的中國都想要讓自己的影響力走向後殖民國家,所以冷戰和去殖民化運動的過程息息相關。

  

  冷戰期間蘇聯宣傳畫「華盛頓的和平鴿」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損失大量勞動力,所以戰爭暫時讓路給東西方之間的冷戰。在戰爭的最後幾個月時間,紅軍直接進入到了中歐地區,因此中歐的一部分領土和巴爾幹地區被蘇聯所統治。歐洲也因此分裂為了兩個方陣:一個是由美國領導的西方資本國家,另一個是由蘇聯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種分裂陣營在二戰之後建立起的軍事聯盟中更加明確。

冷戰時期歐洲局勢

  冷戰開始於1947年,美國的杜魯門主義出臺標誌冷戰的開始。冷戰中的兩大陣營;一方以美國為首的國家高舉資本主義大旗。另一方以蘇聯為首的國家高舉社會主義大旗。美國和蘇聯在當時都是世界上的超級大國,兩國和它們的同盟國,為爭奪世界霸權的目的,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明爭暗鬥。冷戰時期,美國作為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早在1955年在全球就擁有了450個軍事基地,他們分別分布在36個國家中。同時,蘇聯也時刻在擴大軍事力量,短時間內就擁有了世界第二大海軍。 1947年,在德國和平條約的問題上,英國、法國、蘇聯和美國的外交部沒有形成統一意見,成為冷戰爆發的導火索,德國因此也成為了冷戰的聚焦點。

  

  華約和北約成員國

  同年,史達林建立繼共產國際之後的另一個組織,即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目的是在東歐的國家中鞏固蘇維埃政權。而共產國際的目標就是在全球發動革命,在1943年史達林就正式宣布終結。蘇聯佔領了德國東部,於1949年建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英國、美國和法國在德國的領地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兩個共和國之間的界線是鐵絲網和雷區,反映出兩方之間強烈的意見分歧。並且在這一期間,北約和華約為收集對方信息,都在短時期內建立起強大的情報機構。美蘇之間的關係危機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其中主要原因是因為兩國都已經研製出破壞性更強的武器。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的兒童經常參與空襲的模擬演習,他們會練習把頭埋在膝蓋之間的動作,因為這種姿勢在爆炸的衝擊當中可以提供一些身體支撐。

  古巴飛彈危機巡視的美軍飛機

  蘇聯和英國都致力於研究精密的計劃,以讓他們的國家領導人在戰爭爆發時可以迅速地撤離到安全避難所點,並且在那裡可以更加精準指揮核武器的發射。1952年,英國繼美國和蘇聯之後在澳大利亞沿岸的一艘輪船上成功試爆原子彈。1960年,法國原子彈爆炸成功。之後不久,中國也掌握了核技術。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印度,巴基斯坦和以色列也相繼掌握核武器技術。

  冷戰聚焦於一系列的危機,蘇聯認為西方的同盟國沒有遵守波茨坦會議上雙方構成的協議,美國和蘇聯之間本來就緊張的國際關係進一步惡化。1948年7月,由蘇聯所佔領的德國東部的火車和卡車運輸路線被蘇聯軍隊封鎖,這一舉動阻止同盟國所佔領的另一半柏林地區的物資運輸。所以,同盟國就開始嘗試空運物資,有些時候每隔3分鐘,就通過飛機來運送所必需的食物、藥物。

  

  柏林圍牆

  在經過蘇聯和同盟國之間秘密談判之後,史達林做出部分妥協,從1949年開始,允許卡車通過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同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建立,但是柏林仍然被分割為東西兩個地區。

  

  投放物資的美軍飛機

  1948到1949期間,美國空運物資到柏林德國軍隊的撤離讓希臘持續了一場直到1949年才結束的漫長內戰,希臘的共產黨人與支持君主制的一批人相抗爭。1944年,蘇聯與邱吉爾籤訂了不進行軍事幹預的協議,雖然蘇聯一直在堅守這個協議,但依然暗地裡為希臘共產黨人提供過很多物資援助,同樣英美則暗地裡支持君主制勢力。1949年,希臘君主主義勢力戰勝希臘共和黨人,希臘共產黨被當時的希臘政府取締。

  

  希臘內戰中放哨的士兵

冷戰時期的亞洲局勢

  亞洲自然也未能倖免,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失敗後,主要控制的南方地區的國民政府和中國的共產黨人分別掌控著整個中國。在經歷三年的解放戰爭後,由毛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人民群眾的協助下終於把蔣介石所領導的國民黨政府驅逐出中國大陸地區。1949年,蔣介石的軍隊在全面撤退中佔領臺灣,並且建立起一個自己聲稱代表全中國的政府。與此同時,人民民主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迅速得到蘇聯承認,而美國也承認臺灣的國民政府。在與中國鄰近的一個國家—朝鮮,它的北部地區的領導者通過得到蘇聯的幫助成立起一個社會主義政權,朝鮮的南部地區則在美國的支持下成立起一個資本主義政權。1950年的6月,史達林支持北朝鮮的軍隊完成統一。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帶領以美國軍隊為主的聯合國軍進入朝鮮以保衛自身在亞太的利益和影響力。

  

  開心到飛起的被俘美軍

  雖然中國的軍隊在戰爭中協助北朝鮮,中國的原則是不希望韓戰的戰場範圍波及到中國的領土,更不能讓美國控制住朝鮮半島。因為自明清以來朝鮮半島就是入侵中國的跳板。唇亡齒寒,如果有一個強大的勢力控制了朝鮮半島就等於一把掐住中國咽喉。1953年七月,中美激戰九個月後雙方進行戰略調整,籤署停戰協議,但是南北朝鮮之間的分歧和對峙仍然同戰爭之前一樣存在。局部熱戰讓冷戰的局勢進一步升級,北約國家忌憚突然有一天蘇聯會率領同盟國軍隊進攻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韓戰讓美國的反對社會主義聲浪更加激烈,並且讓民眾產生了對"內部敵人"的極致恐懼,而這一現象都是麥卡錫精心策劃的結局。也因此,"麥卡錫主義"作為一種形容在政治鬥爭中惡意誹謗、肆意迫害的專有術語,並且被寫進詞典。

打開閘門的蘇聯

  1953年,史達林去世。工資低、溫飽不能保證的生活狀況讓東德的工人抱怨連連。在1953年6月17日,柏林爆發工人暴亂。在蘇聯的支持下,東德的軍隊很快平息了這場動亂,並且之後實行一系列的鎮壓。促使僅在1953年一年的時間中就有33萬多東德人逃往西德。

  

  赫魯雪夫訪美

  赫魯雪夫和古巴領導人會晤赫魯雪夫讓美蘇兩國緊張的關係有所緩和,赫魯雪夫說,兩個世界意識形態不同仍有可能和平相處。1955年的日內瓦,赫魯雪夫和當時的美國總統艾森豪會面,這是冷戰開始後兩方陣營的超級大國領導人之間第一次會晤。

  1956年,在蘇共二十大會議上,赫魯雪夫公開駁斥史達林認為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必將爆發戰爭的觀點。從那以後,蘇聯的外交政策就變得更加靈活。與此同時,赫魯雪夫致力於在第三世界中尋找同盟國,例如印度,埃及和敘利亞等一些在當時比較弱小的國家。通過物資援助的方式獲得了這些國家的友誼。赫魯雪夫這些外交政策的目的就是削弱美國的控制力,讓這些國家間接或直接擺脫美國的控制。

結語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滿目瘡痍的歐洲在美蘇兩國之間的冷戰陰影中逐漸重建。韓戰、東歐騷亂、美蘇關係緊張等一系列國際形勢變化造成的影響都在悄無聲息地書寫著人類歷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RCEP籤署,回顧冷戰時期日本的亞洲政策(下)
    另外,日本國內政治中,外務省官僚在外交決策過程中最終勝過通產省官僚,也對日本的外交決策產生了重要影響。這一格局直到前通產大臣田中角榮成為首相,並在內閣中大量啟用原部下才得以打破。本文將承接上部對日美外交分歧的分析,並通過東南亞地緣政治和日本國內政治兩條軸線論述日本在六十年代中期的外交轉向背後的因素,並在最後簡要分析冷戰中日本政策對當下亞洲局勢的啟示與教訓。
  • 回眸歷史,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疫病
    從人類誕生以來,疾病就與人類文明共生共存、相伴同行。正如瑞典病理學家Folke Henschen所言,「人類的歷史即其疾病的歷史。」  儘管觀點過於絕對,但在世界歷史上,任何一次傳染病的大流行,確實都在人類文明進程中出現,反過來,每一次大規模的傳染病對人類文明本身又會產生極其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 瘟疫如何改變了人類文明進程
    瘟疫如何改變了人類文明進程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03.09 星期一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李 魏    為何說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疫病的歷史?
  • 中國的上古文明深刻影響了人類發展的進程​
    就像中國的四大發明深刻影響了人類發展的進程!是否讀過一點歷史?非常簡單,按照當時的認知,我們華夏有五千年的文明,當然,今天是另外一個認知,也就是華夏最少有上萬年的文明史。近些年,科學的發展,一切都在改變我們的認知。
  • 疫病影響人類文明進程
    《記疫》一書講述了疫病與自然、人類歷史的關係,並通過生動、翔實的事例和數據,記錄了世界歷史上數次大疫病的故事,以及疫病對歷史進程、人類文明的影響,進而在一次次生死之間體悟人類與疫病共生、共存的智慧。  本書作者、歷史文化學者武斌介紹,人類文明幾乎從童年開始,就與疫病相伴。疫病的大規模暴發和蔓延,有著巨大的殺傷力,還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危機和文化危機。
  • 世界歷史的轉折點:亞歐民族大遷徙
    在人類文明的古典時代像匈奴和日耳曼這種遊牧漁獵部族出於自身經濟的脆弱性往往會以劫掠相對富庶的農耕民族維持生計,當漢帝國和羅馬帝國處於全盛時期自然有實力應對偶發性的劫掠行為。但在公元3世紀之後東西方兩大帝國同時出現中衰的跡象,之後兩大帝國都不同程度受到蠻族的侵襲——在中國這被稱之為「五胡亂華」,在羅馬被稱之為「蠻族入侵」。
  • 十大因氣候變化而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事件(圖)
    第1頁:十大因氣候變化而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事件(1)第2頁:十大因氣候變化而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事件(2)第3頁:十大因氣候變化而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事件(3)第4頁:十大因氣候變化而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事件(4)第5頁:十大因氣候變化而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事件(5)     相關知識:世界上十大人類無法匹敵的動物
  • 中西歷史上的七大巧合事件,每一件都影響著人類進步
    然而今天,當我們翻開歷史查閱時,卻驚奇地發現雙方在許多地方都有,許多非常巧合的事情。而同一時期的中國,也誕生了一部偉大的著作《詩經》。詩經收集了從西周至春秋時代大約500年間的民間詩歌。它全面展示了中國周朝時期的社會生活,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奴隸社會時期的歷史面貌。《荷馬史詩》與《詩經》兩者東西相映,在世界詩壇上永遠閃耀著光芒。
  • 冷戰為何沒有變成「熱戰」:均勢、思想與兩極體系的穩定
    縱觀歷史,威斯特伐利亞體系與七年戰爭和拿破崙戰爭、維也納體系與克裡米亞戰爭和德國統一戰爭、俾斯麥結盟體系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凡爾賽體系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仿佛每一次國際體系的重建都會終結於新的大國戰爭。但是,唯獨冷戰沒有重蹈歷史的覆轍。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冷戰得以避免這個「宿命」呢?這一段歷史能帶給我們哪些啟示呢?本文就與讀者一起聊聊這個話題。
  • 冷戰時期的部分超級火箭
    冷戰時期的太空競賽無疑是極度瘋狂的,其中造就了大量超級火箭方案,有的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時代輝煌,有的卻只能停留在圖紙上。一、土星五號——最成功的超級火箭20世紀60年代初期,蘇聯在太空競賽領先於其對手美國。
  • 《使命召喚:黑色行動 冷戰》正式公布!與梅森、伍茲重回冷戰
    關於《使命召喚》新作《使命召喚:黑色行動 冷戰》相信很多玩家都在關注。昨日,動視官方正式公布《使命召喚:黑色行動 冷戰》,遊戲將於2020年11月13日發售,由Treyarch和Raven共同開發。
  • 李文: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過去500多年來,無論是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還是霸權主義,都帶來對立與分裂,製造動蕩與衝突,人類社會為此付出沉重代價。從殖民擴張時代列強間戰火頻仍,到冷戰時期兩大陣營劍拔弩張,再到冷戰結束後和平發展成為時代主旋律,人類社會清晰顯示從對立、矛盾與衝突向和平、合作與和諧演進的歷史邏輯。從國際體系內看,以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為特徵的新型國際關係日益深入人心。
  • 歷史上影響中華民族歷史進程的三次偉大戰爭!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不但創造了燦爛的人類文明,並長期走在世界的前列。但在中華民族的幾千年發展之中,也曾多次遭到內部和外部的危機,無論是華夏大地上的國與國之間的吞併之戰,或者是對抗他國敵對勢力的侵略之戰,亦或者是開疆擴土的遠徵之戰,戰爭都在用它獨特的方式改變中國歷史的走向。
  • 幾個四川農民打了一口1001米深井,影響了世界歷史進程
    實際上,每個人的生存都離不開鹽,這種看似普通的調味品對人的身體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古代社會,鹽更是有著超乎尋常的意義,是一種非常珍貴的資源。在清朝的道光年間,幾個四川農民為了採鹽打了一口1001米的深井,從而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進程。 四川自古以來就盛產蜀鹽,當地開採鹽的歷史已經有數千年之久。蜀鹽主要依賴於鹽井開採,隨著開採程度的不斷深入,鹽井的深度也越來越深。到了清朝時期,鹽井深度已經普遍達到了數百米之深。雖然當時的人們已經將鹽井挖得如此之深,但是鹽的產量卻還是越來越低。
  • 冷戰時期的打洞競賽,12公裡已是人類極限?
    人類自古以來都對未知的東西既敬畏又嚮往。仰望滿天繁星,他們會聯想到星座和各種神話傳說。凝視腳下的大地,有人就能想像出地獄的可怕情景。這場「打洞競賽」始於冷戰時期,美蘇兩個老對手都試圖首先鑽頭每往下挖100m,周圍溫度大約就會上升3℃,同時壓力也會相應增大。由於長期在高溫高壓下工作,鑽頭變得非常容易損毀,需要頻繁更換。
  • 大揭秘:美國冷戰時期的絕密檔案!
    政府對毫不知情的平民進行細菌實驗;情報部門招募心靈感應學家充當間諜;美國將軍密謀進攻中國的核設施;政治家秘密建造「末日避難所」;洲際飛彈7分鐘之內必須發射……如此種種駭人聽聞的場面並非好萊塢大片,隨著冷戰的結束,大批解密文件將冷戰中的一個又一個秘密展現在世人面前。
  • 溫故冷戰時期的動物間諜
    讓動物在軍事情報中完成任務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但在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B.F.斯金納的兩名學生以及海軍海豚先驅計劃的第一任培訓主任鮑勃·巴利的出色工作開創了動物間諜的新紀元,巴利訓練過海豚,讓它們去偵察潛水艇,他還發明了「鳥腦」,即一種儀器,可以讓人類與小雞玩畫「連城」的遊戲。(其中一個儀器收藏在史密斯森美國歷史國家博物館。)
  • 冷戰:經濟的教訓——紀念世界冷戰結束十五周年
    它向世人宣告一個超級大國——蘇聯走到了盡頭,同時標誌著二戰以後左右世界格局的冷戰正式結束。  冷戰的關鍵詞是政治,而最終決定兩大陣營命運的卻是經濟。  上世紀70年代,無論是社會主義還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都遭遇了瓶頸。當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率先自我反省,向經濟注入更大劑量的市場化因素進行自救;蘇聯和東歐,終因固守舊有模式導致經濟潰敗,繼而引發社會動蕩。
  • 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二十個神話傳說!
    人類的進化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階段,鑽木取火讓人們可以吃熟的食物,搭建房屋可以為人類遮風避雨,學會種莊稼、做衣服可以避免饑寒的侵擾......總之,在生產生活的實踐中,人類變得越來越聰明,讓自己的生活越來越舒服,越來越美好了。無數的神話英雄為地球的宜居,人類的文明發揮了神奇力量,例如女媧造人,后羿射日等等。
  • 8大瘟疫影響人類文明進程?歷史上的瘟疫到底有多可怕?
    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的慘劇,全國人口更從東漢中期的超過6000萬銳減到三國時期的1600多萬。雖然有戰亂時期人口隱匿的因素,但瘟疫造成的巨大災難是人口銳減的根本因素。正是這場瘟疫,讓胸懷天下的張仲景寫就了《傷寒雜病論》的曠世名作,成為對抗傷寒瘟疫的利劍。而因為對抗傷寒衍生而出的「寒食散」服用後易出汗發熱,成就了魏晉名士的「風度翩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