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這場戰場範圍包括亞歐、橫跨太平洋到大西洋、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戰爭終於落下了帷幕。二戰的結束後並沒有為世界帶來真正的和平,世界局勢仍然處於時刻變動中。二戰給世界帶來的滿目瘡痍,脫離戰爭泥潭的人們還未來得及休養生息,世界局勢就迫不及待地繼續前進。
二戰後的歐洲
資本主義陣營與社會主義陣營的對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西歐迎來了兩個方面的不同發展,第一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時,蘇聯與西方的同盟國之間的關係就變得越來越緊張。這種日益緊張的關係逐漸向冷戰發展,並且有很多次成為挑起戰爭的前兆,甚至是核戰爭。另外,帝國主義列強侵佔的殖民地中,獨立運動越來越強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20年期間,大部分的殖民地已經通過獨立運動實現了獨立,其中一部分是經過了長期的獨立戰爭而獲得的。去殖民化運動瓦解了歐洲越洋帝國的版圖,主權國家的數量迅速增長,特別是亞洲和非洲的主權國家。由於西方列強,蘇聯以及剛建國不久的中國都想要讓自己的影響力走向後殖民國家,所以冷戰和去殖民化運動的過程息息相關。
冷戰期間蘇聯宣傳畫「華盛頓的和平鴿」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損失大量勞動力,所以戰爭暫時讓路給東西方之間的冷戰。在戰爭的最後幾個月時間,紅軍直接進入到了中歐地區,因此中歐的一部分領土和巴爾幹地區被蘇聯所統治。歐洲也因此分裂為了兩個方陣:一個是由美國領導的西方資本國家,另一個是由蘇聯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種分裂陣營在二戰之後建立起的軍事聯盟中更加明確。
冷戰時期歐洲局勢冷戰開始於1947年,美國的杜魯門主義出臺標誌冷戰的開始。冷戰中的兩大陣營;一方以美國為首的國家高舉資本主義大旗。另一方以蘇聯為首的國家高舉社會主義大旗。美國和蘇聯在當時都是世界上的超級大國,兩國和它們的同盟國,為爭奪世界霸權的目的,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明爭暗鬥。冷戰時期,美國作為全世界最富有的國家,早在1955年在全球就擁有了450個軍事基地,他們分別分布在36個國家中。同時,蘇聯也時刻在擴大軍事力量,短時間內就擁有了世界第二大海軍。 1947年,在德國和平條約的問題上,英國、法國、蘇聯和美國的外交部沒有形成統一意見,成為冷戰爆發的導火索,德國因此也成為了冷戰的聚焦點。
華約和北約成員國
同年,史達林建立繼共產國際之後的另一個組織,即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目的是在東歐的國家中鞏固蘇維埃政權。而共產國際的目標就是在全球發動革命,在1943年史達林就正式宣布終結。蘇聯佔領了德國東部,於1949年建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英國、美國和法國在德國的領地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兩個共和國之間的界線是鐵絲網和雷區,反映出兩方之間強烈的意見分歧。並且在這一期間,北約和華約為收集對方信息,都在短時期內建立起強大的情報機構。美蘇之間的關係危機成為全球關注的熱點,其中主要原因是因為兩國都已經研製出破壞性更強的武器。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的兒童經常參與空襲的模擬演習,他們會練習把頭埋在膝蓋之間的動作,因為這種姿勢在爆炸的衝擊當中可以提供一些身體支撐。
古巴飛彈危機巡視的美軍飛機
蘇聯和英國都致力於研究精密的計劃,以讓他們的國家領導人在戰爭爆發時可以迅速地撤離到安全避難所點,並且在那裡可以更加精準指揮核武器的發射。1952年,英國繼美國和蘇聯之後在澳大利亞沿岸的一艘輪船上成功試爆原子彈。1960年,法國原子彈爆炸成功。之後不久,中國也掌握了核技術。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印度,巴基斯坦和以色列也相繼掌握核武器技術。
冷戰聚焦於一系列的危機,蘇聯認為西方的同盟國沒有遵守波茨坦會議上雙方構成的協議,美國和蘇聯之間本來就緊張的國際關係進一步惡化。1948年7月,由蘇聯所佔領的德國東部的火車和卡車運輸路線被蘇聯軍隊封鎖,這一舉動阻止同盟國所佔領的另一半柏林地區的物資運輸。所以,同盟國就開始嘗試空運物資,有些時候每隔3分鐘,就通過飛機來運送所必需的食物、藥物。
柏林圍牆
在經過蘇聯和同盟國之間秘密談判之後,史達林做出部分妥協,從1949年開始,允許卡車通過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同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建立,但是柏林仍然被分割為東西兩個地區。
投放物資的美軍飛機
1948到1949期間,美國空運物資到柏林德國軍隊的撤離讓希臘持續了一場直到1949年才結束的漫長內戰,希臘的共產黨人與支持君主制的一批人相抗爭。1944年,蘇聯與邱吉爾籤訂了不進行軍事幹預的協議,雖然蘇聯一直在堅守這個協議,但依然暗地裡為希臘共產黨人提供過很多物資援助,同樣英美則暗地裡支持君主制勢力。1949年,希臘君主主義勢力戰勝希臘共和黨人,希臘共產黨被當時的希臘政府取締。
希臘內戰中放哨的士兵
冷戰時期的亞洲局勢亞洲自然也未能倖免,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失敗後,主要控制的南方地區的國民政府和中國的共產黨人分別掌控著整個中國。在經歷三年的解放戰爭後,由毛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人民群眾的協助下終於把蔣介石所領導的國民黨政府驅逐出中國大陸地區。1949年,蔣介石的軍隊在全面撤退中佔領臺灣,並且建立起一個自己聲稱代表全中國的政府。與此同時,人民民主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並迅速得到蘇聯承認,而美國也承認臺灣的國民政府。在與中國鄰近的一個國家—朝鮮,它的北部地區的領導者通過得到蘇聯的幫助成立起一個社會主義政權,朝鮮的南部地區則在美國的支持下成立起一個資本主義政權。1950年的6月,史達林支持北朝鮮的軍隊完成統一。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帶領以美國軍隊為主的聯合國軍進入朝鮮以保衛自身在亞太的利益和影響力。
開心到飛起的被俘美軍
雖然中國的軍隊在戰爭中協助北朝鮮,中國的原則是不希望韓戰的戰場範圍波及到中國的領土,更不能讓美國控制住朝鮮半島。因為自明清以來朝鮮半島就是入侵中國的跳板。唇亡齒寒,如果有一個強大的勢力控制了朝鮮半島就等於一把掐住中國咽喉。1953年七月,中美激戰九個月後雙方進行戰略調整,籤署停戰協議,但是南北朝鮮之間的分歧和對峙仍然同戰爭之前一樣存在。局部熱戰讓冷戰的局勢進一步升級,北約國家忌憚突然有一天蘇聯會率領同盟國軍隊進攻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韓戰讓美國的反對社會主義聲浪更加激烈,並且讓民眾產生了對"內部敵人"的極致恐懼,而這一現象都是麥卡錫精心策劃的結局。也因此,"麥卡錫主義"作為一種形容在政治鬥爭中惡意誹謗、肆意迫害的專有術語,並且被寫進詞典。
打開閘門的蘇聯1953年,史達林去世。工資低、溫飽不能保證的生活狀況讓東德的工人抱怨連連。在1953年6月17日,柏林爆發工人暴亂。在蘇聯的支持下,東德的軍隊很快平息了這場動亂,並且之後實行一系列的鎮壓。促使僅在1953年一年的時間中就有33萬多東德人逃往西德。
赫魯雪夫訪美
赫魯雪夫和古巴領導人會晤赫魯雪夫讓美蘇兩國緊張的關係有所緩和,赫魯雪夫說,兩個世界意識形態不同仍有可能和平相處。1955年的日內瓦,赫魯雪夫和當時的美國總統艾森豪會面,這是冷戰開始後兩方陣營的超級大國領導人之間第一次會晤。
1956年,在蘇共二十大會議上,赫魯雪夫公開駁斥史達林認為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必將爆發戰爭的觀點。從那以後,蘇聯的外交政策就變得更加靈活。與此同時,赫魯雪夫致力於在第三世界中尋找同盟國,例如印度,埃及和敘利亞等一些在當時比較弱小的國家。通過物資援助的方式獲得了這些國家的友誼。赫魯雪夫這些外交政策的目的就是削弱美國的控制力,讓這些國家間接或直接擺脫美國的控制。
結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滿目瘡痍的歐洲在美蘇兩國之間的冷戰陰影中逐漸重建。韓戰、東歐騷亂、美蘇關係緊張等一系列國際形勢變化造成的影響都在悄無聲息地書寫著人類歷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