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選自:頭條號「科幻看歷史」
眾所周知,中國探月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目前,中國 正在進行「無人月球探測」項目。在該項目中,又分「繞」「落」「回」三期。在2013年12月16日「嫦娥三號」任務圓滿成功後,中國探月工程已成功進入 「無人月球探測」第三期。
從目前掌握的載人航天技術和探月技術角度看,我國完全具備實現載人登月的技術基礎。但是,我國要想真正實現載人登月,依然面臨很多挑戰,仍需要大量準備工作。例如,載人登月需要研發更大的運載火箭、更大和更複雜的載人太空飛行器。
據小編了解,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將有兩種型號,分別適應不同的任務需求,其中全重20噸的飛船可支持登月任務,14噸的飛船則可支持近地軌道、小行星和火星任務,此外也可兼顧近地空間站運輸需求。
該 飛船具備一系列先進特性,如部分可重複使用、黑障通信、自備動力逃逸技術。此外,該飛船的回收方式將從目前神舟飛船的陸上回收為主改為海上回收為主,可實 現第二宇宙速度下再入大氣層。這些特性意味著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的技術水平不亞於美國「獵戶座」或「龍」飛船,將成為中國未來太空人的主要「座駕」。
由 於,目前我國只有長徵2F一種載人火箭,而新一代載人飛船技術指標高於「神舟」飛船,整船重量也將顯著增加,長徵2F火箭已不能滿足新一代載人飛船的發射 要求。初步分析,經適應性改造的新一代大型兩級低溫液體捆綁式運載火箭的拓展型火箭——長徵5和長徵7火箭發射新一代載人飛船進入近地軌道的能力分別為 20噸和14噸。
因此中國登月時,將不再採用「土星5號」尺寸的超級火箭將太空人和登月艙等一起送入軌道的設計,而是用重型火箭和載人火箭分別將太空人和登月艙送入軌道,對 接後飛往月球的方式。即第一次發射將登月艙下降級發射到環月軌道。第二次發射將登月艙上升級與節點艙發射到環月軌道,並在環月軌道與登月艙下降級進行對 接。
第三次發射則將載有航天員的返回艙發射到環月軌道並在環月軌道與登月艙和節點艙完成對接,航天員到達登月艙並登陸月球,然後乘坐登月艙回到環月軌道與節點艙和返回艙對接,最後航天員將可乘坐返回艙回到地球。
當然,中國登月要想成功,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需要考慮,那就是月球的質量分布很不均勻,有些地方質量密集到可以改變了月球的引力場,引起擾動甚至能夠拖拽 宇宙飛船降低自身運行軌道,或者推動宇宙飛船遠離環繞月球軌道,這些質量密集結構就像海洋裡的礁石,登月計劃必須試圖避免這些事物,才有可能成功。
據說當年美國之所以登月成功,還多虧了尼古拉·特斯拉留下來的「末端登月引力系統」,可以非常靈敏的「反重力」及「增加重力」,可惜後來這個裝置被美國科學家給拆壞了,由此看來,中國要想成功登月,還有一段距離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