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天地一體化」量子實驗室建設加速 年底交付

2020-12-05 瀟湘晨報

「E=hv」,這是愛因斯坦提出的光量子假說公式。在安徽省合肥市西郊,形如「E=hv」、總投資約70億元的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工地,施工團隊已全面復工並「加速度建設」。他們正想方設法消除新冠肺炎疫情對工期的延誤,目標於今年底如期建成交付使用。

量子理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為人類帶來了雷射、半導體、核磁共振等重大科技應用。中國迅速崛起為世界量子科研的重地,近年來先後成功發射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建成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構建出「天地一體化」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雛形。

由安徽省與中科院合作成立的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作為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一號工程」,將承載我國首個「天地一體化」的量子實驗室。項目總投資約70億元,從2018年6月開始一期工程主體結構施工,計劃2020年年底交付使用。

兩棟蜿蜒數百米的大樓中部相連,構成一個壯觀的「H」形;人員進出嚴格執行防疫規定,必須佩戴安全帽、口罩,量體溫並登記;工人們有的吊裝幕牆,有的在調試機電設備……日前,記者探訪項目工地,感到這裡雖忙碌但不見嘈雜,雖安靜卻透著一股「勁」。

「我們項目今年春節期間也沒有停工,大部分工人回家過年了,還有管理人員和230名工人留守保持進度。」中建八局中科院量子研究院1號科研樓項目工程部經理郭志強說,原計劃2月4日全面復工,但受疫情影響推遲到2月24號復工,外地的工人陸續返崗。

因為疫情,項目施工不僅遇到人員的問題,還遇到了一些材料供應的問題。比如本地的建材市場春節後推遲開業,合肥市重點工程局設法聯繫上銷售商,打開倉庫保障供應。比如有一種幕牆材料的生產企業在武漢,春節後運輸存在困難,後經過合肥、武漢兩地政府對接攜手解決了難題。

據了解,疫情給項目施工造成了約40天的工期延誤。目前,人員已全部到崗,項目全面開工。為「追回工期」,施工人數從原定的1400人增加到1600人,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加速度建設」。

項目總建築面積64萬平方米,東西長度723米,最高高度29.4米……這些數字都裝在郭志強的心裡。他與工友們每天用腳丈量著工地,雖然還是春天卻已被曬得黝黑。

「這裡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最大量子實驗室,僅一期工程就可以容納1萬名科研工作者做研究!」郭志強非常自豪。他充滿信心地說,一定能保質保量完成建設任務,到今年底如期交付使用。

【來源:新華社】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我國「天地一體化量子實驗室」戰疫情「建設加速」
    新華社合肥4月16日電 題:我國「天地一體化量子實驗室」戰疫情「建設加速」新華社記者徐海濤「E=hv」,這是愛因斯坦提出的光量子假說公式。在安徽省合肥市西郊,形如「E=hv」、總投資約70億元的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工地,施工團隊已全面復工並「加速度建設」。他們正想方設法消除新冠肺炎疫情對工期的延誤,目標於今年底如期建成交付使用。量子理論是現代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之一,為人類帶來了雷射、半導體、核磁共振等重大科技應用。
  • 預計今年底如期建成交付使用,目前世界在建最大量子實驗室加速建設
    集微網消息,據中安在線報導,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工地,施工團隊已全面復工並「加速度建設」,目標於今年底如期建成交付使用。圖片來源:合肥高新發布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總投資70億元,佔地面積554.17畝,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核心工程之一,也是安徽省科技創新的「一號工程」。項目從2018年6月開始一期工程主體結構施工,計劃2020年年底交付使用。
  • 全球最大量子信息實驗室建設預計年底完成
    全球最大量子信息實驗室建設預計年底完成 2020-02-28 23: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國科學家成功驗證: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可行!
    ,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發表了題為「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論文,論文是對上述成果的一個系統性總結,證明了廣域量子保密通信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條件已初步成熟。據悉,中國科研團隊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與「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對接的基礎上,構建了世界上首個集成700多條地面光纖量子密鑰分發(QKD)鏈路和兩個衛星對地自由空間高速QKD鏈路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實現了星地一體的大範圍、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
  • 我國「5G空天地一體化」創新應用示範基地落戶鄭州
    我國「5G空天地一體化」創新應用示範基地落戶鄭州   11月24日,「5G空天地創新應用,激蕩數字經濟新動能」科技創新合作在鄭州籤約,鄭州聯通與中科光啟在共同投資建設「5G空天地一體化」創新示範基地。
  • 央視:我國成功組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原標題:我國成功組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與「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對接的基礎上,成功組建了世界上首個天地一體化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
  • 我國成功構建世界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科技日報合肥1月7日電 (記者吳長鋒)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潘建偉團隊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單位合作,構建了世界上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並進行了長達兩年多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測試、標準化研究以及政務金融電力等不同領域的應用示範。北京時間1月7日凌晨,國際期刊《自然》以「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為題發表了成果論文。
  • 浙江九州量子:中國量子科技加快實現天地一體化
    量子密鑰分發是原理上絕對安全的通信手段,在量子密鑰傳輸過程中,竊聽者無法做到既偷聽又不留下痕跡。在量子通信領域,中國已處於國際領先地位。10月20日,在國務院新聞辦發布會上,科技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十三五」期間,中國湧現出一批高新技術重大成果。在量子信息技術方面,「墨子號」和「京滬幹線」的實驗,構建了首個天地一體化的量子通信網絡雛形。
  • 【科技日報】我國成功構建世界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科技日報】我國成功構建世界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2021-01-08 科技日報 吳長鋒 【字體:大 中 小】
  • 中國量子科技加快實現天地一體化
    在量子信息技術方面,「墨子號」和「京滬幹線」的實驗,構建了首個天地一體化的量子通信網絡雛形。2016年8月,中國成功發射了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率先在國際上實現高速星地量子通信,為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打下了基礎。2020年6月,中國科學院宣布,「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千公裡級基於糾纏的量子密鑰分發。
  • 中國成功組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央廣網北京1月8日消息(記者劉軍 安徽臺記者方田 蔡薇)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與「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對接的基礎上,成功組建了世界上首個天地一體化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
  • 我國科學家成功組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
    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新民晚報訊(記者 郜陽)中國科學家利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和「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組建了世界上首個集成700多條地面光纖量子密鑰分發鏈路和兩條衛星對地自由空間高速量子密鑰分發鏈路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實現地面跨度4600公裡、天地一體的大範圍、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
  • 「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價值重大
    【光明時評】日前,不少媒體援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官方消息稱,中國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跨越4600公裡的星地量子密鑰分發,標誌著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為未來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奠定了科學與技術基礎。
  • 我國構建全球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 闖出科創「無人區」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與「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對接的基礎上,成功組建了世界上首個天地一體化的廣域量子通信網絡,該網絡覆蓋範圍從北京到上海,並通過衛星連接到了烏魯木齊。
  • 合肥推進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建設
    當前,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正在合肥高新區積極推進建設中。今年7月,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正式揭牌,目標是搶佔世界量子信息領域發展制高點,打造代表國家水平、承載國家使命的創新基礎平臺。
  • 潘建偉團隊重大突破再登 Nature,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
    至此,我國已構建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雛形。 Nature 信息顯示,該論文作者來自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近代物理系、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創新中心、中國有線電視網絡有限公司、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空間主動光電技術重點實驗室,潘建偉教授則是通訊作者之一。
  • 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誕生!外媒直稱讚
    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誕生!外媒直稱讚。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期間我國各方面領域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基礎建設,裝備製造,科技領域等,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都是能感觸的到的。最近,我國又傳出了一件消息,那就是經過我國研究人員的努力下,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與「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對接的基礎上,全球首個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通信網絡誕生!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功驗證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
    北京時間1月7日凌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彭承志等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及中國有線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合作,在國際學術期刊Natur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跨越4600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An integrated space-to-ground quantum communication
  • 中國科大成功驗證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
    公裡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An integrated space-to-ground quantum communication network over 4,600 kilometres)的論文。
  • 合肥量子信息實驗室2月底前開工建設
    建設載體:·七大平臺浮出水面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將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環境等領域。」合肥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昨天表示。  而圍繞「科學中心」的建設,合肥將著力打造「七大平臺」。即:量子信息國家實驗室、超導核聚變中心、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合肥中心、聯合微電子中心、離子醫學中心、分布式智慧能源創新平臺、大基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