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財富》雜誌的
蘇龍飛今天在其博客上貼出文章《雷士照明股權連環局》回顧了整個雷士照明的資本歷史,以及吳長江的股權如何一步步被稀釋,最終離職。全文
在此。由於原文較長,虎嗅在此梳理精華內容,為你展示雷士照明的「步步驚心」。
第一階段 三兄弟創業
1998年底,吳長江出資45萬元,他的另外兩位同學杜剛與胡永宏各出資27.5萬元,以100萬元的註冊資本在惠州創立了雷士照明。從股權結構看,吳長江佔比45%,另兩人55%。
做大後,這賺的錢怎麼用,幾個人的看法就不一樣。吳長江一直想把企業往大了做,賺了錢就要投入,而其他兩位股東則希望賺了錢要分紅。
由於只有45%股權,此時的吳長江終於開始品嘗兩位股東的聯合牽制了,遂同意了每月分紅,但兩位股東由於單個持有股份較少仍不滿意,要求三人分紅均等。
後來妥協的結果是,吳長江把自己的股份向其他兩位股東分別轉讓5.83%,而代價幾乎是無償的。於是三人的股份形成33.4%、33.3%、33.3%的均衡狀態,三位股東在企業的工資、分紅也完全均等。
後來在經營過程中,吳的一項關於渠道變革的決策引發了兩位股東的不滿,成為導火索,股東之間的分歧上升到了企業分家與否的層面,胡與杜決定召開董事會。
2005年董事會上大吵了一架後,決定分家。方案是:企業作價2.4億元,自己從企業拿走8000萬元,作為交換,自己的企業擁有的股權歸其他兩位股東所有。胡、杜欣然同意,隨即籤署協議。
董事會後3天,經銷商聚集總部,強行介入分家,經銷商舉手表決要求吳留下。於是情形急轉直下變成了胡杜二人各拿8000萬元離開。
戲劇化的變化讓人們懷疑是不是吳一手策劃的,他公開承認過,「雷士分家這個導火索是我點燃的。因為這個事情遲早要解決,早解決要比晚解決好。」並最終用這種以退為進的方式贏得了公司。
第二階段 從胡、杜離開到IPO上市
胡、杜兩人離開,也讓雷士資金一下處於短缺之中,吳求助於柳傳志,邀請聯想入股雷士,在柳的聯繫下,與聯想控股有合作關係的葉志如通過正日公司借款給雷士200萬美元,並在後來「債轉股」。
而就在此時,亞盛投資總裁毛區健麗出現,2005年底她就在和雷接觸,一直關注並了解雷士,找準吳急需錢而聯想投資沒有做出投資意向的間隙,果斷聯合「湧金系」掌門人魏東的妻子陳金霞、優勢資本總裁吳克忠、個人投資者姜麗萍對雷士進行投資((陳180萬美元、吳120萬,美元、姜100萬美元、毛494萬美元)。
在此過程中,毛和另外三個出資人談妥的條件是:此三人的400萬美金獲得雷士10%股份。而轉身卻用湊來的一共994萬美金買入了30%的雷士股票,並在購入後的第二天,分出20%給其餘三人。
毛區健麗所入股的994萬美元,對應雷士的市盈率估值只有4.7倍(正常的第一輪融資會給到8-10倍市盈率),並用494萬美元獲得了20%的股權,而轉給另外三人的400萬美元,10%的股票卻相當於是5.7倍市盈率購入的。
至此,毛憑藉較高的募款總額這一籌碼,看準雷士急需融資的當口,換得較低的購入價。裡外裡,相當於毛區健麗本人現金出資部分,實際是以3.5倍的超低市盈率入股雷士的。
在毛的牽線拉橋下,軟銀賽富正式決定投資雷士。06年8月14日,軟銀賽富投入的2200萬美元到帳,佔雷士股權比例35.71%。葉志如對雷士的200萬美元債權,轉變成3.21%股份。
至此,雷士融資折合人民幣達2.6億。兩年後的2008年,為增強技術能力,以現金+股票的方式收購了世通投資有限公司。由於現金不足,再次融資。
在該次融資中,高盛與軟銀賽富聯合向雷士照明投入4656萬美元,其中高盛出資3656萬美元、軟銀賽富出資1000萬美元。
此時,第一大股東變成了軟銀,吳跌為第二大,而高盛第三。這是IPO前雷士的股權結構:
2010年5月20日,雷士照明港交所上市。發行6.94億股新股(佔發行後總股本的23.85%),發行價2.1港元/股,募資14.57億港元。
至此,我們看看高盛及軟銀賽富的回報
而實際上最大的贏家是毛區健麗,她一路展示了精湛的資本操作技巧,趁雷士急需資金,低價入股,再多次轉手套現,最終獲得高達20倍的巨額利益。毛的這種「算計」,讓吳領教到了資本方厲害的手段,但是他並未吸取教訓,反而跌進更深的資本圈套裡。
雷士第三階段:吳長江敗走資本局中局
這是一場金融、產業資本聯袂設下的「局中局」。2011年7月21日,雷士引進法國施耐德電氣作為策略性股東,由軟銀賽富、高盛聯合吳長江等六大股東,以4.42港元/股的價格,共同向施耐德轉讓2.88億股股票。施耐德耗資12.75億港元,股份佔比9.22%,成為雷士照明第三大股東。
與此同時,由軟銀撮合的施耐德與雷士照明籤訂了為期十年的「銷售網絡戰略合作協議」,據此施耐德的電氣產品可以通過雷士照明旗下的3000家門店渠道進行銷售。可誰也沒有意識到,這種看似光鮮的「美滿姻緣」,對於吳長江而言卻可能是一個資本「局中局」。當財務投資人股東引薦大鱷型的產業投資人進入企業時,其中暗含的含義已經相當清晰了。
從雷士照明的股權結構來看,創始人吳長江早已失去第一大股東地位,而軟銀賽富在雷士上市以前就儼然已是相對控股的第一大股東。而失去第一大股東地位的吳長江非但不擔心自己的控制權旁落,反而在上市以後還大幅減持股票,直到轉讓部分股權給施耐德之後,吳長江的持股比例下降到了17.15%的最低點。而賽富則還擁有18.48%的持股比例。
而反觀軟銀賽富及高盛兩位投資人,直到施耐德入股之前,兩家的持股數量(6.81億股、2.08億股)依然跟二者在雷士上市初期的持股量並無二致。換句話說,賽富及高盛在雷士上市以後從來就沒有套現一股股票。到了第5年軟銀賽富仍不謀求退出,這種現象極不合常理,不排除施耐德與軟銀賽富及高盛事先知悉有人會高位接盤的嫌疑。他們只要等到施耐德控制雷士照明,軟銀賽富就能順利高位套現退場。
2011年7月,施耐德以溢價11.9%的4.42港元/股高價,從軟銀賽富、高盛等股東手中受讓了2.88億股(佔比9.22%)的股權。遺憾的是,當施耐德入股雷士照明時,吳長江非但沒有應有的警惕,竟然還跟隨軟銀賽富及高盛出讓了3.09%的股權給施耐德,可謂引狼入室而渾然不知。
2012年5月25日,吳長江被毫無徵兆地「因個人原因」而辭去了雷士照明一切職務,而接替他出任董事長的則是軟銀賽富的閻焱,接替他出任CEO的則是來自於施耐德並在施耐德工作了16年的張開鵬。而據雷士內部人士透露,張開鵬與閻焱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校友。
其實吳長江做過亡羊補牢的工作,可惜「無濟於事」。早在施耐德入股不久就插足雷士最核心的商業照明工程時,吳長江就已經意識到他對企業控制權的岌岌可危,施耐德最終的目的可能不僅僅是「投資」而已。於是,吳長江通過跟滙豐銀行籤訂「看漲股權衍生品交易合約」和通過孖展(即向券商貸款買股票)的方式,開始在二級市場持續增持股份,以圖重新奪回控股權。到2012年5月15日時,吳長江的持股提升了2個百分點,比例超過19%,高於軟銀賽富的18.48%,重新奪回第一大股東位置。但吳長江這種增持是無濟於事的,他依然是弱勢第一大股東。軟銀賽富、高盛、施耐德可視作一致行動人,創業者與投資人雙方在董事會的力量對比是2:4。董事會一旦被投資人控制,就意味著企業的控制權落在了投資人手上。
隨著2012年5月25日吳長江「辭職」的公告一發布,雷士的股價當日暴跌30%,最低下探至1.46港元/股,全天成交量高達總股份數的15%。由於股價暴跌導致吳長江繳納給券商的孖展保證金虧損殆盡,情急之下券商將吳長江孖展帳戶持有的4826萬股股票,分別以1.707港元/股及1.789港元/股的價格強行斬倉,該天吳長江被強制拋出的股票佔了全天成交量的近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