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請就位》這部綜藝火了。在導演們互相評判演員的表現的時候,觀眾們也在探討著這些導演們的作品。其中,最具有爭論性的便是陳凱歌了。
人們對他的評價可謂是褒貶不一,兩極分化。其中最突出的是在他的電影《無極》上。
但陳凱歌就是陳凱歌,他不需要所有人的理解,他的作品也不需要所有人都能夠讀懂,因為,他在他的作品中埋入了太多的含義,人們往往只看表面,很少能夠看見那些隱藏在電影中雖然細微,卻又值得深思的含義。
就比如這部電影:《搜索》。在評判網絡暴力的同時,導演還向觀眾拋出了一個問題:什麼是對和錯?
《搜索》是由陳凱歌自編自導的劇情電影,由高圓圓、姚晨、趙又廷、陳紅、王學圻、王珞丹、陳燃、張譯主演。豆瓣評分7.4分。
1, 他們都做了對的事情
搖搖晃晃的公交車停在路邊,上來一位大爺。
大爺環顧了四周,人多得很,沒有空位,最終他把目光聚集在了葉藍秋身上。
她拒絕給大爺讓位。
大爺的不滿引來了許多人的目光,車上的乘客開始幫大爺呵斥葉藍秋。
葉藍秋下了車,但這場鬧劇卻沒有到此結束。
實習記者緊跟著葉藍秋,用手機拍下了這一切,然後將視頻發給了新聞主編陳若兮。
陳若兮覺得這是一場大新聞,她在整理之後,快速發了出去,很快,這篇新聞得到了全城人的關注。
事情發展到這裡,縱觀事情中的全部參與者,他們都做了什麼?
疲倦的葉藍秋沒有因為對方年紀大而妥協,她堅持先來後到的原則。
大爺因為對方態度強硬力爭座位,他在為自己爭取利益。
公交車上的乘客路見不平,發聲支援大爺,他們有愛心。
實習記者反應敏捷,快速捕捉新聞素材,工作認真。
新聞主編陳若兮熱點感知力極強,為了一個報導,能夠加班加點地工作。
他們都做了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是的,從他們自身出發,他們都沒有錯誤。
但當這些誰都沒有錯的事情湊在一起的時候,卻發生了一個慘烈的結果。
新聞播出後,葉藍秋成為了全城的通緝對象。她的個人狀況,工作單位,甚至家庭住址等隱私信息都被曝光在網上。
人肉,謾罵,威脅撲面而來,葉藍秋成為了眾矢之的。
2, 他們做的都錯了
輿論淹沒了真相。
葉藍秋是一家公司的高級秘書,,她工作認真,為人友善。這天,她去醫院做了體檢,卻檢查出癌症。
醫生建議她在一周內辦理住院治療,她表面上冷靜地說著好,內心卻被這突如其來的癌症嚇得不知所措。
出了醫院,她渾渾噩噩地坐上一輛公交車,她只是想自己靜靜,卻沒想到遇到了一個大爺。巨大的心理壓力讓她心情煩躁,她第一次任性地沒有同意讓座。
她的拒絕讓大爺萬分惱怒,甚至對著她破口大罵。
實習生沒有經過他人同意就拍攝視頻,並詢問帶有誘導性的問題。
主編陳若兮為了能夠讓新聞達到轟動的效果,對事件進行了惡意加工。
萬千網民雖不知真相,卻對葉藍秋舉起了自以為是正義的斧頭。
他們都錯了,他們用正義的名義掩蓋了自己的暴力。
葉藍秋有過希望,她借了兩百萬,想要在一周之後住院治病。
她積極處理自己的負面新聞。她找到新聞實習生,拍攝了自己的道歉視頻,希望自己的道歉可以讓這件事情平息。
但是當實習生把她的道歉視頻傳給陳若兮的時候,陳若兮拒絕播出。
「再讓這件事發酵,這件事影響很大。」她這樣說著,葉藍秋的道歉視頻就再也沒有被播出過。
看不到自己的道歉視頻,漫天的流言蜚語撲面而來,孤立無援的她最終失去了希望。
最終,她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網絡四通八達,足不出戶,全世界的消息都能夠被盡收眼底。
於是,有人舉起了鍵盤,以為自己就是正義。
他們惡意揣度著當事人的用意,以一種站在道德最高點的語氣傳播出最惡毒的詆毀,以至於一個鮮活的生命就此消逝。
3, 對錯的灰色標準
這是一部講述網絡暴力和虛假輿論的電影,但同時,這也是一部講對錯標準的電影。
最後,一直沾沾自喜的實習生終於明白自己對葉藍秋造成了多大的傷害,但同時,他又不解,自己只是敏銳地記錄生活中的新聞素材,怎麼就錯了呢?
陳若兮開始懷疑新聞的價值,她不明白,自己只是在揭露社會現象,為什麼一篇新聞可以害人到如此地步。
那些曾經在網上聲討葉藍秋的網民開始同情這個脆弱的生命,卻忘記了自己當初是如何的兇狠。
網民看到了新聞報導,看不見背後的真相,這是網民的錯,還是新聞的錯?
他們只知道他們為自己的正義發了聲,他們好像是對的,但這份發聲害死了一個人,他們好像又錯了。
實習生和主編一心為了工作,是這份工作錯了,還是自己錯了?
她們只知道她們在自己的判定中努力為大眾發掘新聞,但她們的努力扼殺了一個生命,她們又是錯的。
原來,在對錯之間,一直有一個灰色地帶,在這個灰色地帶中,關於對錯的標準,從來都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
一千個觀眾,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有一千種灰色判斷。
尤其是在網絡通信縱橫的時代,人們只願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同時又只能看到別人想要自己看到的,對錯之間變得更為模糊,在模稜兩可的灰色地帶中,誰對誰錯,是一個永遠都無法被分清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