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電影《霸王別姬》我相信大多數觀眾都在聽說過它的藝術成分後去觀看過,並且評分也是極高的。這部集結了我們熟悉的「哥哥」張國榮、女神鞏俐以及為人熟悉的張豐毅,這個三個人以高完成度出演的自己角色,張國榮更是真正表演出了程蝶衣的「不瘋魔不成活」,這樣一部水準極高的電影斬獲了坎城國際電影節的最高獎項金棕櫚,而且是中國第一部獲此殊榮的影片,導演陳凱歌也被推上巔峰。
隨後幾年內,他指導的《風月》再次入圍坎城獎賽單元卻遺憾未能獲獎,截止今日陳凱歌的電影評分越來越低,口碑也越來越差。包括去年《我和我的祖國》裡陳凱歌的《白晝流星》被評為了最差,以至於早前網傳的《霸王別姬》其實是他父親陳懷皚代拍,兒子陳凱歌只是掛名,似乎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了這樣的事情,那麼究竟陳凱歌的《霸王別姬》是不是代拍,我們稍微探討一下。
首先陳凱歌作為第五代導演的代表性人物,處女作《黃土地》被譽為第五代導演崛起之作,1987年推出第二部電影《孩子王》獲得金雞獎特別導演獎,並且第一次入圍坎城主競賽單元,當然遺憾落敗同年去美國進修。
時間來到了1993年,陳凱歌的巔峰之作《霸王別姬》上文已經提到了,不做贅述。往後看1996年《風月》入圍坎城;1998年《荊軻刺秦王》入圍坎城;從這裡不難看出陳凱歌四進坎城,三次落敗。這樣看來《霸王別姬》的成功並不是突然性的,後續陳凱歌儘管沒有再進過坎城,但國內獎項幾乎拿到手軟,這樣來看陳凱歌自己本身是具有實力的。
再說陳凱歌父親陳懷皚,陳懷皚從他的影片風格不難看出他是極為擅長京劇戲曲的,並且他在早年間隔導演崔嵬合作密切,但不管是《青春之歌》《楊門女將》陳懷皚更多是作為副手配合崔巍,我當然沒有看不起老先生的意思,相反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藝術家。那麼為什麼陳懷皚回合《霸王別姬》扯上關係呢?無非是其中的戲曲因素和人物內心波動都是陳懷皚擅長的。
陳凱歌早期研究的主題是什麼?從《黃土地》《孩子王》不難看出是民族文化的反思和時代洪流中的小人物。《霸王別姬》難道口碑難道是只憑「霸王別姬」這一戲曲嗎?很明顯不是,不僅有編劇蘆葦優秀的劇本,它的紅火還是導演將鏡頭對準了他最擅長的時代化下的人物面對災難的掙扎和痛苦,來表現出角色的飽滿,長達半個世紀的跨越被陳凱歌拍進了這近三個小時裡。陳懷皚出現在片場也毫不意外,同樣作為導演的陳懷皚本就喜歡提拔和指點新人,而且我更願意相信片中的京劇橋段是經過老先生指點過的。
那麼,陳凱歌后期的影片為何出現下滑?《無極》顯然是個最好的例子,「這是拍給未來看的」更是成為了一句笑話,因為十五年後觀眾也看明不白,同樣被時代所誤解的《大話西遊》早已被封為周星馳的巔峰之作,可《無極》依然被擺在爛片之列。可是拋開劇情,《無極》的畫面的豐富性和場面波瀾壯闊,以及極其強烈的奇幻色彩簡單是陳凱歌內心世界,所以這也是為什麼面對有人質疑《無極》時,陳凱歌非常氣氛,變得極其不理智,《無極》可能真的很爛,但陳凱歌也真的用心在拍這部電影了。
觀眾看待陳凱歌的下滑其實很簡單,愛讀書的嗜好讓他的知識儲備且文化素養達到一個極高,與其說他是一個導演,倒不如說他是個時代性的詩人。他自我又清高,所以會出現《白晝流星》觀眾看不懂,他想表達東西太多,神州返航、扶貧、成長等等大大小小的主題,但奈何時間太短不足展示,於是唯一的好便是有些鏡頭都極其震撼,但或許可以這位風格極其突出的導演可以稱呼一聲電影藝術家
綜上所述,《霸王別姬》究竟是誰所拍,相信大家也有自己的判斷,本文也只是羅列出事實加以論證,那麼各位讀者的觀點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