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歌《白晝流星》:依舊熱愛,依舊少年

2020-11-29 第十電影v

祖國七十華誕,《我和我的祖國》集合七位導演,共敘七彩華章。

但作為一部電影,要有一脈相承的氣質和一以貫之的主題,才能顯得分而不斷,散而不亂。

總導演陳凱歌,便是這其中把控大局的人。

在七位導演中論資排輩,陳凱歌做總導演實至名歸,他是國內第五代導演的靈魂人物,也是享譽國際的電影大師。

在《我和我的祖國》中,陳凱歌執導了全片的靈魂部分《白晝流星》。

《白晝流行》主要講述2016年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的故事,並將鏡頭對準劉昊然和陳飛宇飾演的一對少年流浪兄弟。

時隔兩年,大銀幕上再見陳凱歌。

不禁令人感慨:他仍是那個滿懷熱情、又純真浪漫的少年。

1、誰是陳凱歌?

誰是陳凱歌?

這絕不是一句廢話。

公眾所見之陳凱歌,絕非一個真實的陳凱歌,而是一個被媒體和公眾解讀之後符號化的陳凱歌。

真正的陳凱歌,其實都藏在他的電影裡。

《妖貓傳》拍攝現場

陳凱歌的電影,不僅是拍的,更是築的。

陳凱歌心中永遠都住著一座城。

拍攝《風月》便有了上海車墩影視基地;拍攝《荊軻刺秦王》設計了一幅秦王宮藍圖。

拍攝《趙氏孤兒》在象山影視城內搭建了春秋戰國城;而電影《妖貓傳》則為襄陽帶來了一座真實比例的唐長安城。

《妖貓傳》手繪稿vs劇照vs原片

綠幕是什麼?

是時代進步帶來的便捷與高效。

陳凱歌做的電影,並不是要對抗時代,而是要守護匠心。

對「真」與「假」、「虛」與「實」的謎題哲辯,貫穿了陳凱歌所有的電影主題。

城是真的,戲是假的;戲是假的,但情又是真的。

《荊軻刺秦王》

當年,徐楓拿著李碧華的原著在坎城電影節上找到陳凱歌,希望他能來拍這部電影,

在徐楓眼裡,這部電影也只有陳凱歌能拍。

陳凱歌確定要拍《霸王別姬》之後,他去香港面見張國榮,陳凱歌對張國榮的評價是「真實」

在當時的「花花世界」香港,能夠找到一個簡單真實的張國榮,讓陳凱歌覺得如獲至寶。

最終,《霸王別姬》獲得了法國坎城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大獎,這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部獲此殊榮的華語電影。

《紐約時報》對《霸王別姬》的評價是:「這是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新高峰,也是中國電影史上的曠世巨作。

當時的陳凱歌,只有41歲。

此後的陳凱歌電影,將真實和真情寄託於歷史寓言,在宏大華麗的影像章節中,解構人性的詭辯與時運的莫測。

陳凱歌的作品常常將鏡頭對準少年,但其電影中深厚意蘊,絕對稚氣未脫的少年所能夠參悟。

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再度回首翻看陳凱歌的電影,人們才會逐漸恍然大悟。

原來,之前覺得是假的東西,其實是真的;之前覺得是真的東西,其實是假的。

《無極》

如《妖貓傳》中。

白龍化身妖貓擾動長安,到了時空海一句:「楊玉環不在那個身體裡也很久了」,便化解了這積怨已久的執念。

空海的話讓白龍明白了,守護楊玉環的軀體是假的,對楊玉環的愛意才是真的。

無上密是什麼?

是參破世間虛實真假的心法,這也是陳凱歌一直所追尋的東西。

在《霸王別姬》中,程蝶衣與段小樓的戲夢與人生,時代洪流下情愛的亦真亦幻,更是如此。

古來聖賢皆寂寞。

從《黃土地》到《霸王別姬》、從《無極》到《妖貓傳》,三十餘年的浮世變遷,中國社會與時代發生深刻巨變,但陳凱歌卻堅守在藝術思想的前鋒陣線上。

《黃土地》

在商業化浪潮的考驗下,他始終純粹,守護著自我的理想與匠心。

世上不解陳凱歌者為眾,這恰恰是陳凱歌的最大魅力。

在他的電影中,始終鮮活地生存著一個通達人文視野的精神宇宙。

拍《我和我的祖國》,陳凱歌當總導演。

應該。

2、我和我的祖國

《我和我的祖國》給我的最大的感觸是一個字:

新。

與十年前的《建國大業》相比,影片將鏡頭的焦點從「廟堂」轉到了「江湖」,帶給了觀眾完全不同的影像體驗。

我和我的祖國》更強調在敘事技巧之下的情感體驗。

影片關注每一個歷史瞬間背後的小人物,他們有歡笑,有淚水,更有感動。

總導演陳凱歌介紹影片時說:「電影描繪的不僅僅是祖國的發展和進步,更是推動發展和進步背後的每一個中國人」。

時代進程中的大事件下,小人物和國家之間的距離看似遙遠,實則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這也喚醒了全球華人共同回憶。

縱觀全片,《白晝流星》是《我和我的祖國》的情感縮影,也是全片主題最為深邃的靈魂所在。

在陳凱歌的鏡頭下,我們望見了中國人的渴望,體味到中國人的拼搏,享受著中國人的幸福。

幸福而美好的日子,在過去,在現在,也在未來。

3、大師的答案

《我和我的祖國》是命題作文。

但命題作文,也可以寫的出彩。

陳凱歌的《白晝流星》從三個維度展開敘事,分別是:天、地、人、

仰視鏡頭凸顯出人物的偉岸和對希望的渴求

「天」是神舟十一號飛船,也是數十年來航天工作者和全國人民的航天夢。

故事的發生「地」是飛船著陸的祖國邊陲貧困地區,祖國一直關注關心著這片土地。

「人」是田壯壯和一對兄弟,他們也是無數扶貧幹部和貧困少年的縮影,少年們被改變的不只有生存狀態,更有精神狀態。

《白晝流星》構思精巧,應該分兩面來看:

一面是見證了神舟十一號飛船成功著陸這一重大歷史瞬間,展現了氣勢恢宏的視聽格局。

另一面是,聚焦兩個叛逆少年的轉變與成長,這深深地打動了每一個觀眾。

為了真實還原神舟十一號著陸的重大歷史時刻。

陳凱歌特地邀請到神舟十一號的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參與電影拍攝。

劇組做了真實的道具,不僅特種車輛、返回艙降落傘是實物,連片中兩位航天員的太空衣亦是當年穿過的。

強調真實質感的陳凱歌,調用戈壁灘工作車、道具車共百餘輛,浩浩蕩蕩在戈壁上建起劇組。

陳飛宇和劉昊然在片場

《白晝流星》將小人物的困厄命運與國家航天英雄的歸來糅合在一起,用「回家」的主題點作為串聯和銜接,陳凱歌的此番構思不可謂不巧妙。

家是什麼?

是中國人永恆的精神港灣,也是最具人情味的心靈旅站。

陳凱歌的《白晝流星》糅合了多個「家」的概念:有兩位少年已經失去的小家,有李叔用愛為他們搭建的新家,也有見證白晝流星後的靈魂歸家。

潤物細無聲。

用「家」作為字眼的《白晝流星》,褪去了主旋律說教的高大姿態,用平民化的視角擊中了每個人的心弦。

在七部短片中,陳凱歌的格局和視野最為廣闊:

壯美奇異的邊塞攝影,三人策馬奔騰的颯爽英姿,拉開了敘事的空間,也增強了短片的感染力。

與此同時,陳凱歌的主題也最為深邃複雜:

看似是對叛逆少年的拯救之旅,實則也描繪了國家扶貧的暖心政策。

短片既有對主旋律的大力頌揚,也有對人生終極主題的探尋與解答。

在接受採訪時,提到《白晝流星》陳凱歌說的最多的詞是:「深情、真摯和樸素」。

短片從現實主義的角度出發,到最終完成浪漫主義的升華,其間經歷了一個順暢而華麗的歷程。

「白晝流星」這個帶有詩意化想像的名詞,在主演田壯壯看來,它所代表的就是一個戈壁灘上的夢。

紮根在戈壁上的人民公僕有夢,成長在戈壁上的翩翩少年也有夢。

而這夢的力量根源,就是來自於對腳下土地的深沉愛戀。

從35年前高天厚土的陝北《黃土地》,到《白晝流星》裡策馬奔騰時的塵土飛揚,陳凱歌恣意揮灑他的浪漫豪情和一腔熱血。

正是有了對土地的深厚感情,兩位少年在目睹「白晝流星」後的瞬間改變,也才會顯得自然而熾熱。

「白晝流星」是什麼?

其實就是意指著美好的希望。

在這一層面上,陳凱歌的主題已經超越了獻禮片的範圍,表達出對人性和人生深刻思索。

陳凱歌用豐富的人生經歷和導演履歷,賦予作品更深層次的內涵。

在這道命題作文中,陳凱歌給出的答案,不僅是完美的,更是包羅萬象的。

《白晝流星》不僅是個人的史詩,更有對正能量的傳遞。

短片的寓意是讓更多的人關注到邊遠地區的人們,幫助他們獲得幸福的生活。

陳凱歌既很好的完成了向祖國獻禮的基本任務,更送給了所有觀眾一個更大的禮物。

那就是將「白晝流星」定格在每個人的心裡,為他們送去無限的力量與希望。

相關焦點

  • 《白晝流星》:陳凱歌的少年志與英雄夢
    《白晝流星》單元由陳凱歌執導,講述見證了神州十一號著陸事件的流浪兄弟倆重新生活的故事。許多網友在觀影后都對七個故事做過排名,不少人覺得《白晝流星》拖了後腿,其實不然。純真坦然的少年信念早年看《無極》,不知所云,被網友戲稱「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
  • 陳凱歌的白晝與流星,第五代導演的高光與錯位
    有意思的是,在剛剛過去甚至餘溫未退的國慶檔,因擔任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總導演並親自操刀了其中一部短片《白晝流星》,陳凱歌被推上風口浪尖:喜歡的人稱《白晝流星》為當代電影的一首抒情詩,不喜歡的人卻直呼它邏輯上失控、脫離現實。
  • 《白晝流星》的失敗和陳凱歌的尷尬
    目前來看,陳凱歌的《白晝流星》是七部短片中評價最差的一部。當然,作為中國導演唯二最具有解讀意義的導演(另一位是姜文),已經有很多影評公眾號,對《白晝流星》進行了解讀,為陳凱歌進行了辯護,比如「幕味兒」公眾號的《陳凱歌真的老了嗎?》、「MOVIE木衛」公眾號的《關於陳凱歌,我有話要說》、「電影幕後故事」的《我為什麼喜歡<白晝流星>》。
  • 陳凱歌的白晝流星厲害在哪裡?
    今天,身邊好幾位朋友都在吐槽十一大片《我和我的祖國》中陳凱歌拍的《白晝流星》,把這位大導演貶的一無是處。 雖然政事堂不是影評人,也沒看過陳導的幾部片子,不過從電影院走出來後,還是想替這位理想主義的導演說兩句公道話。
  • 陳凱歌自導《白晝流星》力捧兒子,陳飛宇卻反被爹「坑」?
    值得一提的是,由著名導演陳凱歌拍攝的《白晝流星》一段,不僅委任妻子陳紅作為製片人,同時還讓自己的兒子陳飛宇與劉昊然同臺搭戲,真可謂是「上陣父子兵」,一家子忙活得不可開交。當然陳凱歌的意圖也無可厚非,畢竟是親兒子,當爸的總想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為陳飛宇多提供一些機會。更何況陳飛宇今年才19歲,能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並不算多,可謂是初出茅廬,確實需要得到更多的角色,在良好的環境條件中去證明自己。
  • 談談陳凱歌我和我的祖國之白晝流星
    這部影片是是由七個小故事組成的,包括講述新中國成立第一次升旗的《前夜》、第一顆原子彈引爆成功的《相遇》、女排第一次奪冠的《奪冠》、香港回歸交接儀式的《回歸》、第一次舉辦奧運會的《北京你好》、神舟十一號返回艙著陸的《白晝流星》,以及15年空軍閱兵的《護航》,這幾個單元的導演、管虎、張一白、徐崢、薛曉路、寧浩、陳凱歌、文牧野,哪一個都有響噹噹的名號,而總導演陳凱歌作為其中的元老級人物,作品更是受人期待,
  • 陳凱歌《白晝流星》:深情款款,氣勢磅礴
    在這次不一樣的主旋律創作中,每位導演都在故事中或多或少地展露出了個人特色或極具辨識度的特點,除《前夜》、《奪冠》、《北京你好》外,由陳凱歌執導的《白晝流星》也是我最喜歡的故事之一,本片無論是影像質感,場面調度,還是對主題的巧妙契合,在全片中都是拔尖的,在文本性層面甚至是最深邃、最豐富的一部。
  • 我們都誤會陳凱歌了,《白晝流星》你真的看懂了嗎?
    我看了一下網上的留言,最喜歡的片段形形色色,各種各樣,但是最不喜歡的大部分網友都選擇了陳凱歌導演的《白晝流星》。陳導作為《我和我的祖國》這部電影的總導演,而他導的《白晝流星》又榮獲觀眾最不喜歡片段,自然導演本人也受到了很多非議。
  • 陳凱歌,對不起,你的《白晝流星》我看不懂
    而《白晝流星》的視角是從兩個少年的角度,硬生生地將太空人著陸,兩個少年抬太空人等情節加入了其中,顯得有些不倫不類。這兩個少年只是單純的看到了太空人落地的景象,並沒有參與其中。雖然也是生活中的小人物,但是並非貢獻自己力量的參與者。似乎很難引起大家的共鳴吧。
  • 《白晝流星》口碑兩極化,是陳凱歌徒有虛名,還是觀眾自以為是
    《白晝流星》口碑兩極化,是陳凱歌徒有虛名,還是觀眾自以為是電影《我和我的祖國》播出之後獲得了極高的讚譽,之中的七個故事也都各自有人喜歡,有的人喜歡徐崢導演的《奪冠》,有的人喜歡管虎導演的《前夜》。整部電影七個故事,基本都受到好評,但是只有一個故事卻口碑不一,喜歡它的非常喜歡,不喜歡它的認為它幾乎毀了這部電影,這就是由總導演陳凱歌導演的片段《白晝流星》。
  • 《白晝流星》成為「眾矢之的」,陳凱歌拍了一部口碑兩極的片子?
    《白晝流星》成為「眾矢之的」,為什麼又是陳凱歌拍了一部口碑兩極的片子?如今《我和我的祖國》七個故事同題競賽,偏偏又是《白晝流星》被評為「最差一環」,令很多觀眾更加不解——怎麼陳凱歌又拍了一部口碑兩極的影片?
  • 《白晝流星》爛透了?那是因為你不懂,陳凱歌的浪漫
    《白晝流星》爛透了?那是因為你不懂,陳凱歌的浪漫。作為總導演陳凱歌的短片《白晝流星》,沒想到卻是最被詬病的一個。有人說他江郎才盡,有人說沒看懂故事,有人說導演太老了不了解年輕人的觀影口味,還有人說這是個啥完全睡過去了;這樣的結果倒是出人意料。就像王菲獻唱的開場曲一般,明明充滿期待,等揭開面紗,竟覺得大失所望。可好電影像酒,進嘴辛辣細品濃醇。
  • 陳凱歌《白晝流星》堪稱最佳,劉昊然陳飛宇演技巔峰,語意豐富
    陳凱歌導演的《白晝流星》在影迷的排名當中,有「兩極分化」的意思。喜歡的,認為這部作品當屬第一。不喜歡的,則把凱歌導演的《白晝流星》放在第七位置。個人而言,我更願意將《白晝流星》這個作品放在七個作品當中的第一位置。其它幾個作品在「語意豐富」這個層面上,與陳凱歌導演的《白晝流星》還是略有差距的。其它六個作品,通過一個巧妙的角度,想要表達的主題也非常明確。
  • 《白晝流星》經典還是敗筆?「時長」很關鍵,陳凱歌是一言難盡
    在《我和我的祖國》7個短片中,陳凱歌導演的《白晝流星》被公認是最尷尬的一個。一方面片名取得與眾不同,初看時讓人一臉懵逼,滿頭的黑人問號,看完後恍然大悟原來講的是神舟十一號返回地球,但還是有些不明就裡。特別是在陳凱歌的短片作品前面,其他作品都是很「頂」的。
  • 《祖國》裡《白晝流星》好在哪?陳凱歌拍出了溫暖和善良
    但是,看電影是很個人的事情,觀眾會基於自己的喜好、生活經歷等因素來評價電影的好壞,不考慮時長,七個單元每一個都是一部電影,其中我看之前最期待、看之後最喜歡的是陳凱歌的《白晝流星》。期待源自我對陳凱歌作品的喜歡以及對他的信任。
  • 解讀《我和我的祖國》之陳凱歌《白晝流星》
    《我和我的祖國》七個單元,很多觀眾都表示,《白晝流星》沒看懂、或似懂非懂,給人很懵的感覺,不知道具體在表達什麼,進而被評判為七個故事中最差的一個。其實陳凱歌這次真的很用心了,執導的《白晝流星》本應是七個單元中最具有深度的,但是在某些地方卻沒有處理好。七個故事中,只有《白晝流星》將故事定在了祖國偏遠地帶,其他六個故事全發生在大城市。一邊是航天英雄從太空歸來,一邊是貧窮少年從少管所出來。
  • 二刷《我和我的祖國》,我才讀懂陳凱歌的「白晝流星」
    此去經年,如今拍《白晝流星》,依然延續著陳凱歌的土地情懷。你可以吐槽《白晝流星》劇情的硬傷,但你無法否定陳凱歌的拍攝技法。單是策馬揚沙那一幕,就足夠彰顯大師風範。長河落日,茫茫孤城,踏馬西去,瀟瀟黃土。
  • 陳凱歌35年前拍大閱兵:向心力是財富!因《白晝流星》頗受爭議
    因《白晝流星》頗受爭議近日,陳凱歌在光陰的故事中談及到了35前拍大閱兵的事情,他回憶道:「我總是想起我自己少年時代,那個時候人的精神面貌,我去插隊了,後來又當了兵,又做了工人,工農兵在我的青少年時代都做過,總是向著有希望的方向張望,1978年考上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我們所得的一切,都是時代的賦予。
  • 為什麼陳凱歌執導的《白晝流星》口碑這麼差?到底差在了哪裡?
    雖然沒有觀眾最不喜歡的單元投票,但就目前的口碑來看,陳凱歌執導的《白晝流星》當選最差絕對當仁不讓。《白晝流星》主要講述2016年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的故事。按照短片內容,陳導是想要表現出那種追趕流星,追趕時代的荒涼戈壁灘上的希望之感,用現實主義的表達,達到高於現實主義的目的。老李有段臺詞意思大概是這樣:只要在白天看到流星,那麼未來就會有希望,就不會再貧窮。指的就是短片標題「白晝流星」。
  • 我和我的祖國:陳凱歌執導概念大片《白晝流星》,田壯壯全場最佳
    在《我和我的祖國》7個篇章中,由陳凱歌執導,劉昊然、陳飛宇、田壯壯主演的《白晝流星》將精準扶貧與2016年神州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相關聯,呈現出了最為疏離並極具概念性的意識流大片,也因此成為觀眾爭議較多的一個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