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七十華誕,《我和我的祖國》集合七位導演,共敘七彩華章。
但作為一部電影,要有一脈相承的氣質和一以貫之的主題,才能顯得分而不斷,散而不亂。
總導演陳凱歌,便是這其中把控大局的人。
在七位導演中論資排輩,陳凱歌做總導演實至名歸,他是國內第五代導演的靈魂人物,也是享譽國際的電影大師。
在《我和我的祖國》中,陳凱歌執導了全片的靈魂部分《白晝流星》。
《白晝流行》主要講述2016年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的故事,並將鏡頭對準劉昊然和陳飛宇飾演的一對少年流浪兄弟。
時隔兩年,大銀幕上再見陳凱歌。
不禁令人感慨:他仍是那個滿懷熱情、又純真浪漫的少年。
1、誰是陳凱歌?
誰是陳凱歌?
這絕不是一句廢話。
公眾所見之陳凱歌,絕非一個真實的陳凱歌,而是一個被媒體和公眾解讀之後符號化的陳凱歌。
真正的陳凱歌,其實都藏在他的電影裡。
陳凱歌的電影,不僅是拍的,更是築的。
陳凱歌心中永遠都住著一座城。
拍攝《風月》便有了上海車墩影視基地;拍攝《荊軻刺秦王》設計了一幅秦王宮藍圖。
拍攝《趙氏孤兒》在象山影視城內搭建了春秋戰國城;而電影《妖貓傳》則為襄陽帶來了一座真實比例的唐長安城。
綠幕是什麼?
是時代進步帶來的便捷與高效。
陳凱歌做的電影,並不是要對抗時代,而是要守護匠心。
對「真」與「假」、「虛」與「實」的謎題哲辯,貫穿了陳凱歌所有的電影主題。
城是真的,戲是假的;戲是假的,但情又是真的。
當年,徐楓拿著李碧華的原著在坎城電影節上找到陳凱歌,希望他能來拍這部電影,
在徐楓眼裡,這部電影也只有陳凱歌能拍。
陳凱歌確定要拍《霸王別姬》之後,他去香港面見張國榮,陳凱歌對張國榮的評價是「真實」。
在當時的「花花世界」香港,能夠找到一個簡單真實的張國榮,讓陳凱歌覺得如獲至寶。
最終,《霸王別姬》獲得了法國坎城電影節最高獎項金棕櫚大獎,這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部獲此殊榮的華語電影。
《紐約時報》對《霸王別姬》的評價是:「這是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新高峰,也是中國電影史上的曠世巨作。」
當時的陳凱歌,只有41歲。
此後的陳凱歌電影,將真實和真情寄託於歷史寓言,在宏大華麗的影像章節中,解構人性的詭辯與時運的莫測。
陳凱歌的作品常常將鏡頭對準少年,但其電影中深厚意蘊,絕對稚氣未脫的少年所能夠參悟。
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再度回首翻看陳凱歌的電影,人們才會逐漸恍然大悟。
原來,之前覺得是假的東西,其實是真的;之前覺得是真的東西,其實是假的。
《無極》
如《妖貓傳》中。
白龍化身妖貓擾動長安,到了時空海一句:「楊玉環不在那個身體裡也很久了」,便化解了這積怨已久的執念。
空海的話讓白龍明白了,守護楊玉環的軀體是假的,對楊玉環的愛意才是真的。
無上密是什麼?
是參破世間虛實真假的心法,這也是陳凱歌一直所追尋的東西。
在《霸王別姬》中,程蝶衣與段小樓的戲夢與人生,時代洪流下情愛的亦真亦幻,更是如此。
古來聖賢皆寂寞。
從《黃土地》到《霸王別姬》、從《無極》到《妖貓傳》,三十餘年的浮世變遷,中國社會與時代發生深刻巨變,但陳凱歌卻堅守在藝術思想的前鋒陣線上。
在商業化浪潮的考驗下,他始終純粹,守護著自我的理想與匠心。
世上不解陳凱歌者為眾,這恰恰是陳凱歌的最大魅力。
在他的電影中,始終鮮活地生存著一個通達人文視野的精神宇宙。
拍《我和我的祖國》,陳凱歌當總導演。
應該。
2、我和我的祖國
《我和我的祖國》給我的最大的感觸是一個字:
新。
與十年前的《建國大業》相比,影片將鏡頭的焦點從「廟堂」轉到了「江湖」,帶給了觀眾完全不同的影像體驗。
《我和我的祖國》更強調在敘事技巧之下的情感體驗。
影片關注每一個歷史瞬間背後的小人物,他們有歡笑,有淚水,更有感動。
總導演陳凱歌介紹影片時說:「電影描繪的不僅僅是祖國的發展和進步,更是推動發展和進步背後的每一個中國人」。
時代進程中的大事件下,小人物和國家之間的距離看似遙遠,實則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這也喚醒了全球華人共同回憶。
縱觀全片,《白晝流星》是《我和我的祖國》的情感縮影,也是全片主題最為深邃的靈魂所在。
在陳凱歌的鏡頭下,我們望見了中國人的渴望,體味到中國人的拼搏,享受著中國人的幸福。
幸福而美好的日子,在過去,在現在,也在未來。
3、大師的答案
《我和我的祖國》是命題作文。
但命題作文,也可以寫的出彩。
陳凱歌的《白晝流星》從三個維度展開敘事,分別是:天、地、人、
仰視鏡頭凸顯出人物的偉岸和對希望的渴求
「天」是神舟十一號飛船,也是數十年來航天工作者和全國人民的航天夢。
故事的發生「地」是飛船著陸的祖國邊陲貧困地區,祖國一直關注關心著這片土地。
「人」是田壯壯和一對兄弟,他們也是無數扶貧幹部和貧困少年的縮影,少年們被改變的不只有生存狀態,更有精神狀態。
《白晝流星》構思精巧,應該分兩面來看:
一面是見證了神舟十一號飛船成功著陸這一重大歷史瞬間,展現了氣勢恢宏的視聽格局。
另一面是,聚焦兩個叛逆少年的轉變與成長,這深深地打動了每一個觀眾。
為了真實還原神舟十一號著陸的重大歷史時刻。
陳凱歌特地邀請到神舟十一號的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參與電影拍攝。
劇組做了真實的道具,不僅特種車輛、返回艙降落傘是實物,連片中兩位航天員的太空衣亦是當年穿過的。
強調真實質感的陳凱歌,調用戈壁灘工作車、道具車共百餘輛,浩浩蕩蕩在戈壁上建起劇組。
《白晝流星》將小人物的困厄命運與國家航天英雄的歸來糅合在一起,用「回家」的主題點作為串聯和銜接,陳凱歌的此番構思不可謂不巧妙。
家是什麼?
是中國人永恆的精神港灣,也是最具人情味的心靈旅站。
陳凱歌的《白晝流星》糅合了多個「家」的概念:有兩位少年已經失去的小家,有李叔用愛為他們搭建的新家,也有見證白晝流星後的靈魂歸家。
潤物細無聲。
用「家」作為字眼的《白晝流星》,褪去了主旋律說教的高大姿態,用平民化的視角擊中了每個人的心弦。
在七部短片中,陳凱歌的格局和視野最為廣闊:
壯美奇異的邊塞攝影,三人策馬奔騰的颯爽英姿,拉開了敘事的空間,也增強了短片的感染力。
與此同時,陳凱歌的主題也最為深邃複雜:
看似是對叛逆少年的拯救之旅,實則也描繪了國家扶貧的暖心政策。
短片既有對主旋律的大力頌揚,也有對人生終極主題的探尋與解答。
在接受採訪時,提到《白晝流星》陳凱歌說的最多的詞是:「深情、真摯和樸素」。
短片從現實主義的角度出發,到最終完成浪漫主義的升華,其間經歷了一個順暢而華麗的歷程。
「白晝流星」這個帶有詩意化想像的名詞,在主演田壯壯看來,它所代表的就是一個戈壁灘上的夢。
紮根在戈壁上的人民公僕有夢,成長在戈壁上的翩翩少年也有夢。
而這夢的力量根源,就是來自於對腳下土地的深沉愛戀。
從35年前高天厚土的陝北《黃土地》,到《白晝流星》裡策馬奔騰時的塵土飛揚,陳凱歌恣意揮灑他的浪漫豪情和一腔熱血。
正是有了對土地的深厚感情,兩位少年在目睹「白晝流星」後的瞬間改變,也才會顯得自然而熾熱。
「白晝流星」是什麼?
其實就是意指著美好的希望。
在這一層面上,陳凱歌的主題已經超越了獻禮片的範圍,表達出對人性和人生深刻思索。
陳凱歌用豐富的人生經歷和導演履歷,賦予作品更深層次的內涵。
在這道命題作文中,陳凱歌給出的答案,不僅是完美的,更是包羅萬象的。
《白晝流星》不僅是個人的史詩,更有對正能量的傳遞。
短片的寓意是讓更多的人關注到邊遠地區的人們,幫助他們獲得幸福的生活。
陳凱歌既很好的完成了向祖國獻禮的基本任務,更送給了所有觀眾一個更大的禮物。
那就是將「白晝流星」定格在每個人的心裡,為他們送去無限的力量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