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晝流星》爛透了?那是因為你不懂,陳凱歌的浪漫。
今年的國慶檔與往年不太一樣,最特別的就屬《我和我的祖國》了,這部由管虎、張一白、薛曉路、徐崢、寧浩、陳凱歌、文牧野七位國內一線導演拍攝的短片集在國慶檔期收穫了22億多的票房,僅僅一周就超過了5000萬的觀影人次,而這些單一影片產出的票房數據是去年國慶檔的票房總和。
七位導演,七部短篇集,同樣的命題作文,難免不會被人暗中排序,比拼才華與人氣。作為總導演陳凱歌的短片《白晝流星》,沒想到卻是最被詬病的一個。有人說他江郎才盡,有人說沒看懂故事,有人說導演太老了不了解年輕人的觀影口味,還有人說這是個啥完全睡過去了;這樣的結果倒是出人意料。就像王菲獻唱的開場曲一般,明明充滿期待,等揭開面紗,竟覺得大失所望。
可好電影像酒,進嘴辛辣細品濃醇。王菲演繹的《我和我的祖國》乍聽缺少李谷一的正氣恢弘,可當燈光暗下黑屏閃現,空靈婉轉的唱腔隨著字幕出現,與圖像一起輕輕地鑽進心裡。這一刻,作為一個渺小的個人,與祖國之間就由這輕聲地哼吟聯繫在一起了。
《白晝流星》也是這樣輕輕地鑽進心裡的,兩個行走在社會邊緣的少年,生活在遠離都市的荒漠,靠偷雞摸狗的非正常行為謀生,他們不像是這個時代的人,也不像是這個美麗社會的產物。當他們遇到李叔,教他們穿衣吃飯,容忍他們的不拘小節和那一點點壞,還帶他們去領略當代科技的奇蹟,這難道不是祖國的包容嗎?好多人都說《白晝流星》與主題無關,強行靠題。可是,當兩個少年騎著馬向神舟十一號飛船飛奔,一抹白晝流星,不禁令我眼眶溼潤。因為這縹緲的白晝流星,是少年的希望,是新生活的亮光,也同時是中國航天閃爍的星軌。
這難道不是陳凱歌的浪漫嗎?
別的導演寫實,以小窺大看開國大典小小的升旗裝置,以人物命運歌頌原子彈研究者背後的艱辛,著重描寫香港回歸那一秒的故事,或者中二的演繹弄堂裡看女排的小英雄,再不然就是備飛女機長的一絲遺憾。
可陳凱歌偏不。
他用一個看似最荒唐最遙遠的故事,把神舟十一號的降落描繪成傳說裡的神跡,當降落傘落下,巨大的傘蓋遮住大半幅畫面,蓋住了絕望的黃土地,將紅白相間的色彩種進了兩個遠離主流生活的孩子。
祖國的光輝普照進每一個人的生活,這樣的表現也太詩意了。
《我和我的祖國》將7個祖國偉大的瞬間串聯,用七位導演不同的視角來描繪,這樣多面的手法已經是一種全新的嘗試了。可大眾習慣了一板一眼,老老實實的講現實的故事,卻看不出《白晝流星》揮灑寫意的愛,只能說大部分人太缺乏想像力了。只希望更多的觀眾不要因為偏見和狹隘去diss自己不理解的深意,用我們缺乏的想像力,再換種姿態,去看一眼特別的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