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歌直面爭議,十二字總結《白晝流星》,會繼續創作電影

2020-11-29 騰訊網

截止到10月11,國慶檔上映的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票房超過24億,同檔期遙遙領先。豆瓣評分也穩定在8.0,在國產劇情片範圍裡排名上遊,說明觀眾對電影是非常滿意的。

但和其他電影不一樣的是,《我和我的祖國》由七位導演合力完成,每位導演負責一個單元,重現七個重要歷史瞬間,難免會被觀眾比較,電影上映後,爭議最大的是總導演陳凱歌,以及他導演的單元《白晝流星》,甚至有不少網友直接批評《白晝流星》最差,也有扶貧幹部寫長文批評作品離現實太遠等等。而陳凱歌對《我和我的祖國》(下文簡稱《祖國》)以及《白晝流星》的解讀,其實就是最好的回應。下面來看一下陳凱歌對電影的解讀。

30多個歷史事件選了7個,陳凱歌是最大功臣

一個電影七個單元,七位導演風格迥異,很容易被觀眾定義為「拼盤微電影」,在創作之處困難很多,而《祖國》從無到有,其實完全是陳凱歌一手「拉扯」大的。

陳凱歌表示,電影剛開始的時候成立了一個小組,只有兩個人,他和黃建新,其他人都還沒確定,兩個人商量之後決定陳凱歌做總導演,黃建新做總製片人。接著吸收了張一白進來討論,「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電影需要一個大的主題,也可以說是大的方向,經過討論,總結出了「歷史瞬間、全民記憶、迎頭相撞」這個十二字的方針。在陳凱歌看來,如果沒有這個方針根本就不知道怎麼拍這個電影。在七十年間發生那麼多的事情,電影的著眼點、角度到底在哪裡,哪些事件是可以進入視線,哪些不可以,這些其實都是疑難的問題。另外全片是從無到有,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就拍攝而言,陳凱歌是第一個開始拍的也是到今年3月份,怎麼樣把這七個故事整合起來,既是獨立的單元又是整體,要怎麼把它整合起來是很複雜的工作。在選了30多個歷史事件之後,開始同時選擇導演,七個導演都選定之後,終於有數,知道想做一個什麼樣的影片,是什麼樣的風格。

另外一個問題是怎麼把七部電影貫穿起來。除了上面12個字的方針,還有另外四個字是每個導演都必須貫徹的,就是「昂揚、深情」,這是向七十周年獻禮的電影,我們不能做不應該的題材,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做了這麼長時間的篩選,選定這七個導演,都能做到昂揚和深情。

為何自己選《白晝流星》?

關於陳凱歌選白晝流星,一直有一種說法是他想拍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相遇》,但最後把這個留給了張一白,自己選了《白晝流星》。

但在採訪中陳凱歌沒有這麼樣說,他說自己和田壯壯老師都對老李這個扶貧幹部給予深情,因為老李是他們這一代人,很小的年齡就到邊遠地區插隊,在2000萬知識青年裡,只有極少數是永久留在邊疆的,老李就是其中一個。

所以陳凱歌覺得他對這塊土地有難以言說的深情,這種情感在血液、骨髓裡,讓他想起35年前拍《黃土地》,在陝北高原能感覺到土地的溫情和多情,和電影裡的土地一樣,是有溫度的。

陳凱歌認為電影裡兩個孩子是生長在這片土地上,他們對這片土地是有感情的,喪失父母、背井離鄉,離開自己的故土,但是只要一個瞬間出現就能改變他們的人生,也就是他們看到了神州十一號降落的場景。老李是有意為之的,他相信這兩個孩子是可以被改變的。

所以說改變就是一瞬間的事情,經歷了這樣與歷史場景的迎頭相撞之後,他們就像騎上駿馬,是可以追趕時代的。所以在電影裡陳凱歌也用了兩個少年很多騎馬的鏡頭,這個是他在創作上的一個總的概念,應該關心還處在不太發達狀態中的同胞們。

讓《白晝流星》高度電影化

陳凱歌希望《白晝流星》能高度電影化,電影的拍攝手法是非常現實主義的,是多情、真摯、樸素的,陳凱歌要求演員們就是在生活,沒有在演戲。但是,用現實主義的方法最終引領要達到的目標,並不是現實主義本身,而是高於現實主義的,我們所說的詩意、浪漫、抒情。就是縱馬揚鞭在戈壁上的奔馳,能鼓蕩起觀眾的激情。

我就是聽到景海鵬說,01感覺良好,陳冬說02感覺良好,我不知道為什麼就有極其激動的感覺,他們跟最高的科學技術所代表的那樣一種東西迎頭相撞,改變的時刻來了,在這樣一個大的環境面前,你沒法不動容,我就是這個感覺。這也是《白晝流星》高於現實的部分,其實正是回應了扶貧幹部的質疑。

為其他導演出謀劃策

談到其他導演,陳凱歌透露另外幾個單元他也有參與。陳凱歌說:「在確定題材的時候,因為我的工作職責所在,我要給大家做一些提案,比如管虎導演的《前夜》,我先給他講了一個老北京電影製片廠的一個美術師,他就是開國大典的參與者之一,他給我講過一個故事,裡面有吹牛的成分,但是這是故事的原型,這個胚胎是可用的,那個時候確實講到了極為緊張,就怕電動升旗不能成功,那這個事情就太大了,最後就用這個元素展開故事,管虎導演做了很細密的工作,把這個故事變成影片。

同樣,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它對中國的意義非常大,小時候特別小,不理解大人們的興奮、激動是什麼意思到底。但是你被感染了,你就感覺這是天大的事情,於是隨著人群走了那麼遠。我作為總導演,我應該向其他幾位導演做提案,拍哪些可行的題材,也分享我當時的感受是什麼。你看張一白導演拍的漫天飛舞的人民日報號外,那就是我親眼見過的情景。」

同時,陳凱歌還對所有劇本有全盤的監督。其他六位導演會把劇本進展的情形、故事人物情況跟陳凱歌說,當然也跟黃建新導演說,都講的挺好的,陳凱歌也會給他們提一些建議,怎麼做會加強等等。

但陳凱歌也完全尊重每一個導演自身在創作上的選擇權和自主權,因為七個導演風格不一樣,比如薛曉路導演的《回歸》就是一口氣,一秒鐘都不能晚。

電影創作是終身的事情

談到後續的創作,陳凱歌說《我和我的祖國》大家都很喜歡,也開了一個新路子,不乾癟,是有溫度、是溼潤的,和老百姓的心連接起來,電影創作是他終身的事情,會接著想下面要做什麼。

相關焦點

  • 《白晝流星》:陳凱歌的少年志與英雄夢
    2019即將過去,今年國產電影的最大勝利是在主旋律電影上的成功探索。電影市場上出現了《紅海行動》《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等佳作。其中,《我和我的祖國》由七位導演聯合創作,講述新時代的七段故事。《白晝流星》單元由陳凱歌執導,講述見證了神州十一號著陸事件的流浪兄弟倆重新生活的故事。許多網友在觀影后都對七個故事做過排名,不少人覺得《白晝流星》拖了後腿,其實不然。純真坦然的少年信念早年看《無極》,不知所云,被網友戲稱「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
  • 陳凱歌的白晝與流星,第五代導演的高光與錯位
    有意思的是,在剛剛過去甚至餘溫未退的國慶檔,因擔任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總導演並親自操刀了其中一部短片《白晝流星》,陳凱歌被推上風口浪尖:喜歡的人稱《白晝流星》為當代電影的一首抒情詩,不喜歡的人卻直呼它邏輯上失控、脫離現實。
  • 陳凱歌35年前拍大閱兵:向心力是財富!因《白晝流星》頗受爭議
    因《白晝流星》頗受爭議近日,陳凱歌在光陰的故事中談及到了35前拍大閱兵的事情,他回憶道:「我總是想起我自己少年時代,那個時候人的精神面貌,我去插隊了,後來又當了兵,又做了工人,工農兵在我的青少年時代都做過,總是向著有希望的方向張望,1978年考上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我們所得的一切,都是時代的賦予。
  • 《白晝流星》成為「眾矢之的」,陳凱歌拍了一部口碑兩極的片子?
    令人難以想像的是,陳凱歌、田壯壯這一王炸組合打出的《白晝流星》,在劉昊然和陳飛宇兩枚「清新鮮肉」的加持下,口碑竟然遭遇大規模雪崩。七個短片橫向對比,《白晝流星》口碑墊底,總結網上評價,大家對故事的不滿最大,認為情節脫離現實、人物莫名其妙、邏輯滿是硬傷、畫面語言跳躍,歸結為一句話,就是「看不懂」。
  • 《白晝流星》的失敗和陳凱歌的尷尬
    《我和我的祖國》作為一部由七位導演執導的七部短片的合集,必然會被人拿來進行比較。目前來看,陳凱歌的《白晝流星》是七部短片中評價最差的一部。當然,作為中國導演唯二最具有解讀意義的導演(另一位是姜文),已經有很多影評公眾號,對《白晝流星》進行了解讀,為陳凱歌進行了辯護,比如「幕味兒」公眾號的《陳凱歌真的老了嗎?》
  • 陳凱歌《白晝流星》:深情款款,氣勢磅礴
    同樣是名導加盟+群星陣容加持,國慶檔獻禮大片《我和我的祖國》與此前《建國》三部曲等主旋律電影不同的是,本片視角從小人物或集體中平凡一員的視角出發,強調觀眾的參與感,你我都是偉大歷史的見證者。在這次不一樣的主旋律創作中,每位導演都在故事中或多或少地展露出了個人特色或極具辨識度的特點,除《前夜》、《奪冠》、《北京你好》外,由陳凱歌執導的《白晝流星》也是我最喜歡的故事之一,本片無論是影像質感,場面調度,還是對主題的巧妙契合,在全片中都是拔尖的,在文本性層面甚至是最深邃、最豐富的一部。
  • 陳凱歌《白晝流星》:依舊熱愛,依舊少年
    在《我和我的祖國》中,陳凱歌執導了全片的靈魂部分《白晝流星》。《白晝流行》主要講述2016年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的故事,並將鏡頭對準劉昊然和陳飛宇飾演的一對少年流浪兄弟。時隔兩年,大銀幕上再見陳凱歌。
  • 陳凱歌《白晝流星》堪稱最佳,劉昊然陳飛宇演技巔峰,語意豐富
    文/馬慶雲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十一檔期熱映,七位導演的七部電影作品引發影迷熱議。不少影迷更是為七部作品的質量進行各自觀影感受之後的排名。陳凱歌導演的《白晝流星》在影迷的排名當中,有「兩極分化」的意思。喜歡的,認為這部作品當屬第一。
  • 陳凱歌,對不起,你的《白晝流星》我看不懂
    又去電影院二刷了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再次熱淚盈眶。七個故事中六個我都感同身受,只有一個故事《白晝流星》似乎我看不懂。主角視角《白晝流星》這個故事似乎從一開始主角的視角就有一些問題。原本有些勵志的故事情節,硬生生地將「白晝流星」的傳說與太空人返航著陸聯繫在了一起。太空人返航似乎跟著兩個少年關係並不大。難道是導演想要表達的意思是看了太空人返航,兩個少年振奮了,然後迷途知返。似乎這樣的劇情有些牽強吧。一直提起的「歸鄉人」,對劇情的進一步推進沒有什麼大用處。所謂的「白晝流星」被具體成了返航著陸。
  • 陳凱歌《白晝流星》你真看懂了嗎?史航:有人只能白日見鬼!
    國慶已經過去了一半了,已經上映了三天的《我和我的祖國》接近了十億票房,這個數據可以說是很可觀了,反觀《中國機長》的6.8億票房也還是可以接受的,只是萬萬沒想到上映前口碑挺好的《攀登者》的票房會是墊底的四億票房,而且還沒有《我和我的祖國》一半多呢,如果繼續按這個趨勢發展,票房冠軍除了《我和我的祖國》,也沒別的電影能超越了!
  • 拍《白晝流星》的陳凱歌有多任性
    浪尖上的那些問題已經成了老生常談,「陳凱歌為什麼再也拍不出《霸王別姬》那樣的電影」「這個陳凱歌還是《霸王別姬》的陳凱歌嗎」。因為《道士下山》的爭議,還有媒體還專門做了整版頁面,分正反兩方進行辯論,「我們委屈陳凱歌了嗎」,參照物也是牛逼閃閃的《霸王別姬》。
  • 《白晝流星》:一個爭議最多,也最耐人尋味的故事
    《我和我的祖國》由七個年代故事組成,其中爭議最大的,也最耐人尋味的故事,恐怕就是《白晝流星》了。這一電影單元的導演是陳凱歌,主演田壯壯(飾扶貧辦李主任)、劉昊然(飾哥哥)、陳飛宇(飾弟弟)、江姍(飾李主任妻子)。
  • 《祖國》裡《白晝流星》好在哪?陳凱歌拍出了溫暖和善良
    但是,看電影是很個人的事情,觀眾會基於自己的喜好、生活經歷等因素來評價電影的好壞,不考慮時長,七個單元每一個都是一部電影,其中我看之前最期待、看之後最喜歡的是陳凱歌的《白晝流星》。期待源自我對陳凱歌作品的喜歡以及對他的信任。
  • 陳凱歌《白晝流星》受爭議?吳京上座率低?《中國機長》票房逆襲
    長假期就要接近尾聲,9位導演陳凱歌、張一白、管虎、薛曉路、徐崢、寧浩、文牧野、劉偉強、李仁港。共同攜手閃耀長假電影檔,三部電影佔據大盤,帶來的作品相當惹眼好評如潮但眾口難調,不少觀影人對三部電影提出質疑《中國機長》口碑下滑,《白晝流星》遭受質疑,《攀登者》上座率低,假期快要結束三部電影能否繼續衝擊票房?
  • 二刷《我和我的祖國》,我才讀懂陳凱歌的「白晝流星」
    看完電影他發了一條微博,寫道:我們香港需要一個「李伯伯」!李伯伯正是《白晝流星》裡的扶貧幹部老李(田壯壯 飾)。這個故事有些網友覺得沒太懂,為什麼兩個失足青年看到神舟回歸之後就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呢。我看第一遍的時候也不太懂,但二刷之後才恍然大悟——《白晝流星》《我和我的祖國》這部電影好比是一個命題作文比賽。每個導演自己找選題和體裁進行創作。
  • 陳凱歌的白晝流星厲害在哪裡?
    今天,身邊好幾位朋友都在吐槽十一大片《我和我的祖國》中陳凱歌拍的《白晝流星》,把這位大導演貶的一無是處。 雖然政事堂不是影評人,也沒看過陳導的幾部片子,不過從電影院走出來後,還是想替這位理想主義的導演說兩句公道話。
  • 《我和我的祖國》白晝流星表達的是什麼 白晝流星為什麼會引發爭議呢
    我和我的祖國真的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風雨兼程七十載,鏗鏘行路譜華章,感謝各位優秀的導演和演員為我們帶來這樣的作品,讓小編親眼見證了我未見過的中國,不得不感嘆發展到現在的時代,前輩們真的不容易。七個故事裡白晝流星這個故事備受爭議,那麼這個故事要表達什麼呢?讓小編來告訴你們吧。
  • 陳凱歌的《白晝流星》,七個最差?劉Sir的點評很到位
    在七位導演中,陳凱歌是比較受爭議的一個了。很多觀眾甚至說,他的《白晝流星》是七個故事中最差的一個,而陳凱歌用兒子陳飛宇更是電影的一大敗筆。對於沃德樂兄弟倆去抬景海鵬的部分,的確很超現實。在現實的情況下,別說讓沃德樂兄弟去抬航天員了,就是像沃德樂他們那樣騎馬追迎接他們的車隊,估計都不可能!
  • 陳凱歌自導《白晝流星》力捧兒子,陳飛宇卻反被爹「坑」?
    而電影《我和我的祖國》更是成為了其中的一大亮點,預售之時便取得了票房破億的好成績,不出一周,總票房突破20億,成為了年度最為賣座的國產片之一。該片不僅深入淺出地傳遞著新中國成立70年來,背後那些不為人知卻又與大家息息相關的愛國故事,更凝聚著7位重量級導演和眾多電影人的心血。
  • 一部不如一部,陳凱歌拖後腿?7個單元中他的《白晝流星》最差?
    7位導演的水平各不相同,但是隨著電影的上映,陳凱歌無疑是最大的贏家,但是所執導《白晝流星》排在了倒數三名的行列,甚至是有人給出7個章節中,陳凱歌的《流星》是最差的一個單元。仔細想想陳凱歌近些年來確實是沒有拿得出的電影,成績最好的是《妖貓》5.3億,《道士下山》4億,現在憑藉《我和我的祖國》,終於也有了一部單票房成績破10億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