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統計學的角度出發,地外文明是大概率存在的,某種意義上來講人類的存在,就是外心文明存在的最好證明,如果相較於其它天體來說,地球就是一顆系外行星,並且有著數百萬的物種,其中智人走上了巔峰發展出智慧文明。
但是諾獎得主費米曾給我們留下一個疑問,如果外星文明存在,那麼它們在哪裡?
實際上,按照目前的主流科學體系,宇宙誕生於138.2億年前的奇點大爆炸,經過先減速膨脹再加速膨脹,到今天可觀測宇宙直徑已經達到了930億光年。這就是宇宙在我們頭腦中的概念模型,時間上來看非常古老,空間上來看無邊無際,至少對於目前的我們來說是這樣的。
而太陽系形成於50億年前的原始星雲,地球有46億年的歷史,在地球形成之後不到10億年就出現了原始生命,經過漫長時間的發展演化,最終人類出現發展出智慧文明。
那麼問題就出現了,如果太陽系早形成10億年,並且假設之後的發展流程不變,那麼也就意味著人類文明可能擁有10億年的歷史了,那麼我們的文明會達到什麼程度誰都想不到。想必已經實現星際航行夢了,在銀河系內隨意地穿梭。那麼既然如此,為何到現在為止仍然沒有高級生物文明來過地球?
這一點就是費米悖論的核心內容,當然有很多學者對此進行過解釋,在大劉的科幻作品《三體》中就提出過這樣的理論-黑暗森林法則,正好可以完美的解釋費米悖論。宇宙中即使存在很多生物文明,但是大家都像是黑暗森林裡帶槍的獵人,它們小心翼翼地行走在黑暗森林裡,儘可能的不發出任何響聲。
這個理論的前提是資源的有限性和生物文明發展資源需求的無限性,簡單來理解就是任何生物文明要想發展都需要資源能量的供應,這個需求是無限的,但是宇宙中總的能量卻是有限的,就促成了這樣的結果。
當然還有更加偏激的想法,有人認為解釋費米悖論最好的思路那就是宇宙中不存在其它生物文明,人類是諾大宇宙中唯一的智慧文明,這種可能性還是非常小的。
科學家曾根據生物文明對能量的利用程度,把它們分成三個等級,首先就是徹底掌握自己所在行星包括所屬衛星的能量,這各階段就是I型文明。按照這樣的劃分,人類目前處在0.7級左右。II型文明指的是可以徹底利用所屬恆星系的能量,如果以我們自己為例,那就是太陽系內所有的天體能量都可被我們開發利用。而III型文明可以利用所屬星系的能量,這個程度就非常高級了,可以在銀河系內隨意地穿梭,隨便的利用任何一顆恆星。
曾有科學家提出戴森球或者戴森環結構,指的是II型文明可以藉助這種結構,對一些恆星進行快速的能量採集。
而有一些現象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有人認為這些就是地外生命存在的證據。2019年天文學雜誌上的科學報告顯示,銀河系內有100多顆恆星「神秘」的消失,因為早期的天區觀察記錄下很多恆星的位置,但是最近再去觀測,這些恆星就消失不見了。
這樣的情況讓天文學家很奇怪,雖然恆星都是有壽命的,大質量恆星演化到生命後期,最終會變成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三種緻密星,但是這個變化的過程伴隨著劇烈的現象,尤其是變成中子星和黑洞的時候發生超新星爆炸,如果距離地球較近的都能肉眼看到。即使距離較遠,用射電望遠鏡也可以接收到輻射的大量信號。
總之一顆恆星不可能突然消失,總會留下痕跡,但是這100多顆恆星就真的是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因此有人猜測高級生物文明可能正在儲存能量,短時間內快速的消耗了恆星質量。
而無獨有偶,就在今年據報導,一顆科學家曾經觀測了近10年的恆星消失了,這顆恆星距離地球7500光年,位於PHL293B矮星系中,2001年-2011年科學家曾對它進行10年的集中觀測,但是在2016年的時候這顆恆星就消失了,真的是不見了。
有科學家解釋這顆消失的恆星可能已經變成了黑洞,只不過中間跳過了超新星的這一個過程,因此人類並沒有記錄下來它發生的變化,當再次觀測的時候它就已經變成黑洞,人類也觀測不到了。也有人認為這顆恆星被地外高級文明「吞噬掉了」,不留下一絲的痕跡。
文/科學黑洞,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