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人類一直在探索地外文明,但目前來看,仍然沒有任何突破性的進展,而除了劉慈欣提出的黑暗森林法則,說明一旦某個文明被發現,就必然遭到其他文明的打擊之外,還有一個法則認為,我們人類不應該向外探索外星文明,那就是英國著名的寬家史蒂芬·巴克斯特提出的虛擬世界法則。
1969年是個分界線,在此之前,也許對虛擬世界的要求很低,裡面的事物只要能夠平行移動就可以了,但在之後,人類已經實現登月探索了,所以就得準確地模擬出來,哪怕是地上的一粒塵埃,也要能體現出來。
正如我們使用的電腦,遇到了過多的程序運算會死機一樣,模擬出我們這個世界的系統,伴隨著我們向外的探索,也會越來越接近它死機的臨界值。直到有一刻,我們機器的第N次踏上一個新的星球,這個世界瞬間瓦解。
這也就是為什麼史蒂芬·巴克斯特認為,如果說這個世界是虛擬的,那我們人類最好不要向外探索。虛擬世界的想法聽起來好像太過天馬行空,但是你把它帶入我們的現實,好像一切又能說得通了。
曾經有人大膽猜想過,認為我們所有人都只是一串代碼,我們現在所處的時間點,只不過就是代碼運行到了這個時間點,我給大家打這些字,也只不過是早就已經被編程好的東西。
但是史蒂芬·巴克斯特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虛擬世界,就是整個世界所有的人,都是人工智慧。而不是被設計好的程序。
聽到這個說法,小編馬上想到了,如果說我們都是人工智慧的話,那如果把人工智慧扔到一個虛擬世界當中,他們的處境和我們的處境應該是完全一樣的。於是小編腦海中就假象,把人工智慧扔到一款叫「我的世界」的遊戲裡面,會發現,他們的處境與人類的處境簡直就是一模一樣。
系統的運行速度,限制了它們可觀測的整個世界的大小,而我們這個世界的光速,限制了我們可觀測宇宙的大小。
人工智慧一開始什麼都不知道,如果餓了,可以通過狩獵過的食物,也可以通過採集獲得果實充飢,直到有一次,他們不下心將麥種子掉進了土壤裡,發現了,原來這粒種子是可以種植的,所以他們懂得了耕種。
後來他們發現,對於這些動物來說,不一定只能去狩獵它們,例如母牛,還可以從它那裡擠出牛奶,於是他們有了畜牧。
慢慢地,隨著他們了解的東西越來越多,它們發明出了很多自動收割機器,或者是刷怪塔或者是自動蓋房子的機器,甚至後來,它們發現了具有很大威力的炸藥做法,之後他們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世界的主宰。
某一天,其中一個AI會對另一說:「你覺得我們有沒有可能是被製造出來的,或者我們有沒有可能只是一個程序。」另一個AI則回答道:「可能,怎麼可能會有人設計出這麼龐大的一個世界呢!」然後這個話題就不了了之了。
小編認為,既然我們能創造二維世界,那麼就非常可能存在更高維度的生物,而我們的三維世界或許就是它們創造出來的,真實令人細思極恐!對此,你怎麼看呢?歡迎來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