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測器遠離地球上億千米,表面一百萬度!繼續靠近,發現未見畫面

2020-11-26 騰訊網

太陽的表面超過5500K,內核溫度超過1300萬K,這個溫度下地球上可能沒有任何物質擋得住,但事實上帕克太陽探測器就在非常靠近太陽的地方執行任務,那麼從理論上看,能不能找到一種材料可以經受住太陽的熱量呢?

地球上最耐熱的材料是什麼?

很多朋友一想到耐熱,就去尋找熔點最高的材料,當然這絕對不算錯,比如金屬單質元素中熔點最高的是鎢,熔點達到了3422 ℃,如果除開金屬的話,那麼碳無疑是熔點最高的元素,單質碳能承受住3627 ℃的高溫,但隨後就會升華!

人類迄今為止製造的最耐熱的材料是五碳化四鉭鉿(Ta4HfC5),它的熔點為4215 ℃,當然這個溫度距離5500K(開氏度(K) = 攝氏度+273.15)還很遠呢,所以地球上沒有任何物質能經受住太陽的近距離炙烤!

帕克探測器是怎麼做到不怕熱的?

帕克探測器是NASA在2018年發射的太陽探測器,其任務是反覆的探測和觀察太陽的外日冕,它是一顆饒日的探測器,將在2025年最接近太陽,最近時距離僅為640萬千米,只有10個太陽半徑不到,所以它已經極度靠近太陽。

這個位置是太陽的外層大氣所在區域,溫度至少有100萬攝氏度,帕克太陽探測器如何耐高溫?它在朝著太陽方向有一個碳-碳複合材料組成的防護罩,中間還有一層11.5釐米的泡沫碳夾層,朝著太陽的一面還有反射率極高的陶瓷材料!

防護罩總直徑達到了2.4米,將整個探測器擋在身後,隔絕了太陽強大的光輻射,而這個防護罩卻只有72.5千克,不得不說NASA還真有點真本事,躲在防護罩後的整個探測器溫度不超過30℃,當然除了被動隔熱外,還有去離子水循環,防止局部溫度過高!

用什麼方法可以做到更靠近太陽呢?

帕克探測器能耐熱100萬攝氏度,這太陽表面區區5500K算個毛呢?但其實然並卵,我們肯定有這樣的經驗,開水只有100℃,燃燒普通煤爐溫度至少也超過600-700℃,但快速將手伸到火焰附近然後在抽離,絕對不會燙傷!

但只要將手伸入開水,在人反應的時間內,絕對會被燙傷,而且很嚴重!所以帕克探測器所在位置的粒子溫度雖然很高,但密度極低,所以它不會被太陽曬死,而帕克受到的主要是輻射,在強大陽光的輻射下,帕克探測器絕熱層表面可以高達1370℃!

因此帕克探測器加裝了那麼多裝備,能絕熱的溫度也只有1370℃,再高它也撐不住了!

有更好的方法,能讓探測器能耐高溫嗎?

傳導、對流和輻射是熱傳遞的三種方式,在接觸太陽高密大氣之前,傳導和對流可以忽略,唯一需要考慮的是輻射!這種絕熱方式主要還是基於帕克探測器的絕熱技術:

1、鏡面反射,將絕大部分能量反射回去

2、耐熱材料,剩餘吸收的能量必須要耐熱材料承受

3、防止傳導,避免吸收的能量傳遞到探測器本身

3、散熱,熱量積聚也是一個麻煩事,所以散熱很重要

儘量選擇高反射率的材料,畢竟鏡面反射,天文望遠鏡上有一種電泳鍍膜的高反平面鏡,反射率可達99.7%以上,但事實上,在660萬千米的位置,其輻射功率是地球赤道上的516.5倍,即使如此其遭受的輻射強度也是地球上1.55倍!

而且高反平面鏡鍍膜不耐高溫,所以這仍然是不是很好的出路,因此在帕克探測器上使用的是極耐高溫的陶瓷材料,但很明顯帕克探測器的1370℃也已經到了強弩之末,再往上也非常困難了!

哪些材料有幾乎100%的反射率呢?很抱歉沒有,至少以人類製造的材料中是不存在的,不過《三體》中的水滴強作用力材料為大家開拓了一條思路,利用質子緊密排列形成的最光滑表面,它是反射率最高的材料,很可惜我們現在無法製造!

防止傳導的材料,多孔泡沫材料無疑是最佳選擇,在帕克探測器中用的泡沫碳就是最佳材料,如果絕熱不理想,那麼可以再加厚一點,絕熱不夠,厚度來湊!

最後散熱,水的熱比容比較大,比較適合用來作為散熱劑,當然要求快速散熱的場合也可以選用其他密度更低但導熱快的液體,比如液氦超流體?但事實上根本不適合在太陽附近散熱!

但所有一切的手段,在周圍都是高密度高能物質包圍時候,就全都失效了,就像肉丟進了熱水裡一樣,不過電子簡併態材料即可在太陽內核的溫度下保持固體,而不至於變成等離子體!當然上文所說的中子星物質也是可以的!

帕克發現了什麼?

人類對太陽的觀測很久就開始了,但太陽和地球之間的關係,一直到卡林頓事件之後才有懵懵懂懂知道一點,太陽的耀斑和地球有很大的關係,但作用機制是什麼,沒人說得清楚!

1950年代,NASA科學家尤金·帕克提出了太陽風的概念,到1960年代證實了它的存在,它和地球磁層以及高層大氣圈的之間的關係很大,而且地球上的極光也是由它產生的,當太陽大量物質拋射時就不能用太陽風來形容了,而是日冕層物質拋射,但它的作用機制,發生過程等等都兩眼一抹黑!

帕克探測器就是幹這個事情的,它的發現前所未見:

1、太陽周圍有一個無塵區域,黃道光就是太陽系黃道面上的塵埃形成,它們是高速環繞太陽的塵埃顆粒,但在太陽周圍有一個被高能粒子轟擊,和太陽風驅趕的無塵區域,此前從未觀測到過。

2、旋轉的太陽風,在地球附近太陽風都是放射狀,但帕克發現了旋轉的太陽風。

3、地球上無法觀測到的小規模高能粒子爆發

4、太陽磁力線迴旋,甚至能在數秒內轉向180度。

近水樓臺先得月,這是地球上永遠都觀測不到的,不過帕克太陽探測器也沒打算回來,未來最可能的結果是衝入太陽,以最近的距離觀測太陽!

相關焦點

  • 探測器遠離地球上億千米,表面一百萬度!繼續靠近,發現未見畫面
    太陽的表面超過5500K,內核溫度超過1300萬K,這個溫度下地球上可能沒有任何物質擋得住,但事實上帕克太陽探測器就在非常靠近太陽的地方執行任務,那麼從理論上看,能不能找到一種材料可以經受住太陽的熱量呢?
  • 旅行者在距地球7億千米的深空,發現從未見過畫面,火山正在噴發
    ,旅行者橫跨了大約7億千米的地木軌道距離,在1979年3月5日從2.06萬千米的距離上飛掠木衛一(艾奧)的,在這個從小到大,又從大到小的數天時間裡,旅行者一號拍攝了艾奧的大量照片!當這些照片通過旅行者一號探測器3.7米的高增益天線傳回地球後,科學家發現了木衛一上很多奇怪現象!
  • 旅行者在距地球7億千米的深空,發現從未見過畫面,火山正在噴發
    ,旅行者橫跨了大約7億千米的地木軌道距離,在1979年3月5日從2.06萬千米的距離上飛掠木衛一(艾奧)的,在這個從小到大,又從大到小的數天時間裡,旅行者一號拍攝了艾奧的大量照片!當這些照片通過旅行者一號探測器3.7米的高增益天線傳回地球後,科學家發現了木衛一上很多奇怪現象!
  • 累計飛行1億千米,天問一號探測器距離地球約1075萬千米
    本報長沙訊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截至8月28日10時08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裡程達到1億千米。相關專家稱,到達火星時,探測器距離地球約1.95億千米,實際飛行路程約4.7億千米。據了解,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約36天,距離地球約1075萬千米。目前探測器姿態穩定、能源平衡,多個載荷完成自檢,確認設備狀態正常,相關工作正按計劃穩步推進。
  • 累計飛行1億千米,天問一號探測器距離地球約1075萬千米
    本報長沙訊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截至8月28日10時08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裡程達到1億千米。相關專家稱,到達火星時,探測器距離地球約1.95億千米,實際飛行路程約4.7億千米。
  • 旅行者發現從未見過畫面,在距離地球7億千米的升空,存在活火山
    旅行者發現從未見過畫面,在距離地球7億千米的升空,存在活火山宇宙對於我們人類來說,依舊是個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雖然我們的科學技術已經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但是想要以此來探索宇宙,還是遠遠不夠,目前我們進入太空當中,還是只能依靠化學燃料進行推進,事實上,就宇宙航行的角度上面來看,化學燃料推進是最為原始的推進加速方式
  • 天問一號探測器累計飛行1億千米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截至8月28日10時08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裡程達到1億千米,探測器姿態穩定、能源平衡,多個載荷完成自檢,確認設備狀態正常,相關工作正按計劃穩步推進。  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約36天,距離地球約1075萬千米。
  • 剛剛,天問一號探測器累計飛行1億千米
    ◎ 李晨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截至8月28日10時08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裡程達到1億千米,探測器姿態穩定、能源平衡,多個載荷完成自檢,確認設備狀態正常,相關工作正按計劃穩步推進。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累計飛行1億千米
    圖為2020年7月27日,天問一號探測器在距離地球約120萬公裡處拍攝的地月合影照片。國家航天局供圖圖為2020年7月27日,天問一號探測器在距離地球約120萬公裡處拍攝的地月合影照片。國家航天局供圖中新網北京8月28日電 (郭超凱 李晨)記者從中國國家航天局獲悉,截至8月28日10時08分,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路程達到1億千米,探測器姿態穩定、能源平衡,多個載荷完成自檢,確認設備狀態正常,相關工作正按計劃穩步推進。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約36天,距離地球約1075萬千米。
  • 「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飛行裡程突破1億千米
    新華社北京8月28日電(記者胡喆)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截至8月28日10時8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裡程已達1億千米,探測器姿態穩定、能源平衡,多個載荷完成自檢,確認設備狀態正常,相關工作正按計劃穩步推進。目前,「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約36天,距離地球約1075萬千米。
  • 1億千米!天問一號探測器飛出新裡程,飛向火星
    據國家航天局信息,截至8月28日10時08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裡程達到1億千米,探測器姿態穩定、能源平衡,多個載荷完成自檢,確認設備狀態正常,相關工作正按計劃穩步推進。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約36天,距離地球約1075萬千米。
  • 國家航天局: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飛行裡程突破1億千米
    本報北京8月29日電記者陳海波、通訊員李晨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截至8月28日10時08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裡程達到1億千米,探測器姿態穩定、能源平衡,多個載荷完成自檢,確認設備狀態正常,相關工作正按計劃穩步推進。據了解,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約36天,距離地球約1075萬千米。
  • 天問一號累計飛行1億千米 到火星實際要飛行約4.7億千米
    天問一號累計飛行1億千米 到火星實際要飛行約4.7億千米2日7時整,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3000牛發動機開機工作20秒,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繼續飛向火星。截至第一次軌道修正前,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太空中飛行230個小時,天文一號已距地球約300萬公裡,各系統狀態良好!
  • 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飛行路程超1.3億千米
    在科技發展的道路上,我們國家對於航天工程有著越來越多的突破,而在9月11日,中國航天局探月魚航天工程中心有消息稱,中國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路達到1.37億千米,距離地球約1520千米,探測器的姿態穩定、能源平衡,相關工作一切穩定順利。
  • 朱諾距地球7億千米深空,發現從未見過畫面,閃電精靈正穿過木星
    朱諾號探測器正在距離地球5億千米的深空執行任務,它是一個木星探測器,自2016年7月5日進入木星軌道以來,一直都在兢兢業業的工作著,在這個崗位上5年多來,它有太多的令人驚訝的發現!木星是太陽系中最大的氣態行星,與太陽平均距離大約7.5億千米,它的直徑約有14萬千米,是太陽系內除木星自身外所有行星質量的2.5倍!
  •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路程達到1億千米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獲悉,截至8月28日10時08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飛行路程達到1億千米,探測器姿態穩定、能源平衡,多個載荷完成自檢,確認設備狀態正常,相關工作正按計劃穩步推進。天問一號探測器已在軌飛行約36天,距離地球約1075萬千米。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專家稱,7月23日天問一號成功發射,由長徵五號運載火箭直接送入地火轉移軌道,成為一顆人造行星,與地球、火星共同繞太陽公轉,並逐漸遠離地球,飛向火星。
  • 太陽表面發現千年隼?NASA發布太陽照片,出現地球大的UFO
    自從人類在月球上邁開第一步後,就從未停止對宇宙空間的探索,目前為止,人類可以通過望遠鏡遠距離觀測金星、木星、土星、水星、火星、月球、太陽等星球,特別是在火星,NASA先後派出了多架探測器,可以遠距離傳輸火星地貌的靜態圖片,但是人類最想要了解的還要屬太陽。
  • 地球上能有什麼物質靠近太陽而不融化,甚至隔離太陽的熱量?
    太陽的表面溫度約有5500攝氏度,內核的溫度更是高達1500萬攝氏度,地球上是否有什麼物質是能夠靠近太陽卻不被融化的,甚至能夠隔絕太陽的熱量的嗎?太陽的結構太陽的主要結構有兩個部分,分別為內部結構和大氣結構。
  • 太陽表面發現千年隼?NASA發布太陽近景照片,出現地球大的UFO
    ,它的表面溫度約為6000度,任何人類已知的物質近距離接觸太陽之後,都會被瞬間氣化。 這次歐洲空間局和NASA發布了太陽軌道飛行器拍的全新畫面,許多天文愛好者在一系列的照片左側發現了這個黑色的斑點,並且發現它在不停的移動,其實在以往的照片中,人們也能找到在太陽附近移動的類似千年隼宇宙飛船的影像,難道真的是外星來客的宇宙飛船在太陽附近活動?
  • 伽利略號到達7億千米外深空,發現冰下海洋,顛覆對地外生命認知
    伽利略探測器,1997年,靠近木衛二的伽利略號探測器似乎穿過了一個木衛二上的噴泉噴出的羽流,但卻因為伽利略探測器並沒有搭載這種類型的相關設備,無法證實!,因為推力不夠,只能先進入金星軌道加速,再兩度折回地球加速,最後花了6年時間才到達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