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使用手機支付的讀者,或許會對「螞蟻森林」這幾個大字感到熟悉,2016年8月,馬雲旗下的支付寶公益版塊正式推出螞蟻森林活動,用戶步行替代開車,在線繳納水電煤氣、網路購票等行為節省的碳排放量,就會積累下虛擬的「綠色能量」,用來在手機養大一棵虛擬樹,螞蟻森林活動方對此解釋,只要用戶的虛擬樹長成之後,螞蟻森林和公益合作夥伴,就會在地球上種下一棵真樹,或者守護相應面積的保護地。
隨著這個活動的推出,立刻引發了社會的廣泛議論,正如同對馬雲本人的評價一樣,它也引發了不少爭議,支持者看來,這當然是一件保護環境的好事,但同樣也有人認為,這無非是支付寶引導用戶的噱頭而已,包括引導用戶互動等,其目的還是為了公司本來的盈利。
但是不管怎麼說,這的確吸引了不少人的熱情,甚至又讓人回想起以前的「偷菜」遊戲。當活動開展到2017年初,螞蟻森林就已經積累下了2億用戶,並且先後通過能量捐出了100萬棵樹木。
2017年9月7日,《財富》雜誌發布的「2017年50家改變世界的公司」名單中,螞蟻金服憑藉螞蟻森林項目成功上榜,排名第六,而另外兩家上榜的中國企業是是第15的騰訊微信和排名第27的摩拜單車。
很顯然,在《財富》雜誌看來,螞蟻森林的這個舉動,同樣是有變革性意義的,它的確也吸引了很多人的興趣。在另外一方面,螞蟻森林和其他公益活動不同的地方在於它十分透明的機制,通過手機,你就可以看到自己的努力,在數千公裡外的荒漠,轉換為回報種植在沙土當中。
當然,這也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根據支付寶提供的數據,在2017年,螞蟻森林種植和維護真樹1314萬棵,他們為此還表示,到了2018年底,還將計劃投入超過5億元,造林600萬畝。
由於規模越來越大,這個目標顯然有著更多的不確定因素在其中,難以實現,讓人感到好奇的是,馬雲斥巨資打造的螞蟻森林,4年後成了啥樣?你看衛星雲圖就懂了。這是同一片地區前後4年的對比,從衛星圖像上不難看出,地區生態明顯有了改善。
實際上,當時間來到2019年,支付寶已經宣布,螞蟻森林用戶數量達到了5億,並且種下1億棵樹木,從公布上的照片顯示,不少地方的確得到了很大的改觀,對於環境保護,的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根據NASA觀測的數據表明,在近20年來,全地球表面新增了200萬平方英裡的植被面積,相當於多出了一塊亞馬遜雨林,而在此期間作出主要貢獻的,便是中國和印度的引領和推動作用。環境的改善,依賴於一個團體,自然是不太可能實現的事情,整個生態自然的健康,人人都有責任。
也希望在將來,人們能夠更加積極的參與各種公益,讓自然能夠變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