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影視作品和史書記載中,我們的二爺關羽都是一個高大威武的形象,過五關斬六將,溫酒斬華雄,身在曹營心在漢等眾多美談講的都是關羽。
關羽也就成了「忠義」的代表,儒家把關羽視為天下「忠義仁勇」的楷模,在關羽死後追封為「武聖」和「文聖」孔子齊名,佛教則把關羽奉為教派護法神「迦藍菩薩」。而道教則把關羽封為「關帝」,有專門的道經來頌讚關羽。
作為唯一一位被三教神話的武將,關羽的故事一直流傳在世人的耳邊,不僅我們中國人認識關羽,日本人也認識關羽。
在日本,關羽被稱為「渡來神」,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神位,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就受到了關羽的影響。
人們提到關羽,總會想到青龍偃月刀,一個紅臉美髯公,而對於關羽的身高,也就知道一個魁梧,在《三國演義》中對關羽的描寫是這樣的:
身長九尺,髯長二尺。
換算成現在的單位,一尺等於三分之一米,那九尺豈不就是三米的巨人了?連他的鬍子都快接近一米了,很難想像出這事何等的魁梧。
不過這只是一種沒有信服力的說法,因為在朝代的更迭中,計量單位也是不斷的再變得,所以用現在的計量單位去衡量古人的身高是不對的。
計量單位最早出現是在上古時期,三皇五帝時期曾經發過一場大水,當時的大禹奉命去治水,為了方便測量水位,所以大禹發明了計量單位,把自己的泡在水裡,把自己的身高叫做「一丈」,而把的手肘叫做「一尺」,這邊是最早的計量單位。
最後隨著時間單位的推移,計量單位的名稱並沒有變,但是計量單位的數值卻在一直不同的變化。
夏朝的時候1尺就等於10寸,等於現在的24.9釐米,而到了商超,1尺就已經變成了31.1釐米,到了周朝的時候1尺就等於19.9釐米。到了秦朝一統六國統一度量衡,一尺就到了27.7釐米。
朝廷為了為了剝削。尺越來越長,好收布,但是田畝也會擴大,所以增長慢。容積越來越大,好收糧,增長最大,所以一直在不斷的更改度量衡。
那麼該如何正確的判斷關羽的身高呢?
直到考古學家們在洛陽的古墓中出土了一把漢朝的尺子,經過考究,發現一尺現在相當於現在的23.4釐米,那麼把這數字乘以9就是關羽的身高。
換算過來就是2米1的身高,差不和和易建聯那麼高,說到現在我也忽然理解為什麼關羽在眾多描寫中有那麼勇猛了,在戰場上都是一寸長一寸強,身高也算其中的一個條件。
試想一下一個兩米多高,快200多斤的壯漢提著大砍刀朝你跑來,你害怕不害怕,就算有比關羽高的,卻不如關羽能打,比關羽能打不一定有關羽那麼高,也難怪關羽能夠連過五關一口氣斬六名大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