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男孩在正常情況下都擁有和祖先相同的一條Y染色體。也正是這個規則,讓我們能夠通過家譜追尋我們的父系祖先。但是在群體遺傳學中,人類的基因地圖上卻很少能夠覓到母系的基因遺傳特徵。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盧大儒提出,根據基因的傳承特徵,建議今後生兒育女時,子隨父姓,女隨母姓。
因為用這樣的方式,人類就可以通過自己的線粒體找到自己的「老祖母」,通過自己的Y染色體找到自己的「老祖父」。而且從個體的角度出發,也可以改變過去人類追尋祖先只知「亞當」,不知「夏娃」的情況
傳宗接代不僅僅是男性的特權,其實女性也可以通過基因傳宗接代。這些天,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教授盧大儒正在醞釀一份書面意見,希望通過人大代表向有關方面提出,根據基因的傳承特徵,建議今後生兒育女時,子隨父姓,女隨母姓。因為用這樣的方式,人類就可以通過自己的線粒體找到自己的「老祖母」,通過自己的Y染色體找到自己的「老祖父」。而且從個體的角度出發,也可以改變過去人類追尋祖先只知「亞當」,不知「夏娃」的情況。
據盧大儒介紹,每個人細胞內的線粒體都是通過母親傳遞的。從群體遺傳學的角度來看,通過線粒體來追尋人類的祖先「夏娃」,已經有很長時間的歷史;而通過Y染色體追尋人類的祖先「亞當」,則是近年來才取得的進展。如果每個人可以根據子隨父姓、女隨母姓的遺傳路線,然後再結合自己的線粒體,就可以很容易地同時找到自己的父系遺傳和母系遺傳。
同姓人,500年前是一家
專家告訴記者,雖然每個人都有23對染色體,但只有男性才具有Y染色體,而且Y染色體只有通過生育男孩才能得以遺傳下去。如果是生的女孩,則父親特有的具有「家族特性」的Y染色體,就不會得以傳遞。相反,細胞內的線粒體,則可以並且只能通過母親遺傳給下一代。
古話說,同姓的人500年前是一家。從遺傳的角度來看,事實確實如此,尤其對於男性,因為子隨父姓符合遺傳學原理。
據盧大儒教授介紹,根據遺傳原理,如果父生子,子生孫,孫又重孫,玄孫,子子孫孫,能夠通過男丁傳承下去,即使祖先遺傳基因在傳遞過程中減少或變化,Y染色體的傳遞會一直伴隨。因為下一代男孩總是從上一代父親那裡繼承Y染色體,這是祖先唯一不變的傳承。每個男孩在正常情況下都擁有和祖先相同的一條Y染色體。也正是這個規則,讓我們能夠通過家譜追尋我們的父系祖先。但是在群體遺傳學中,人類的基因地圖上卻很少能夠覓到母系的基因遺傳特徵。
「子隨父姓、女隨母姓」更合理
但是,循著Y染色體這條路線,人類總是不能找到自己的「老祖母」。而姓氏傳遞完全隨父親的現實,更給人類尋找「老祖母」增添了困難。
實際上,母系遺傳傳遞的貢獻,要大於父系遺傳。盧教授告訴記者,母親傳遞給子女的基因,要略多於父親,主要是性別相關的X染色體的基因要遠多於Y染色體。此外,母親還能夠將細胞質,包括含有遺傳物質的線粒體傳遞給子女。
每個人身上都有母親傳遞的線粒體遺傳基因,這種傳遞能夠通過母女的垂直傳播,一直傳遞下去。例如,母親傳給女兒,女兒傳給外孫女等等,這些傳承者和母系祖先擁有共同的線粒體DNA。但是,如果母親生的是兒子,則線粒體的傳承在兒子這裡就終止了,因為父親是不能傳承線粒體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女隨母姓,則每個人可以很容易地通過線粒體找到自己的母系祖先。
愛情的結晶隔代才體現
孩子是愛情的結晶,這句話幾乎家喻戶曉。但實際上從遺傳學的角度看,愛情的結晶要隔代才能體現。
據介紹,男性體內帶有Y染色體和X染色體,女性體內帶有兩個X染色體。一旦生下男孩子,則父親給了孩子Y染色體,母親給了X染色體。而如果生下女兒,則父親和母親各給了一個X染色體。在女兒身上,這兩個染色體互不幹擾,直到下一代出生時,它們才會融合成新的X染色體,傳承在第三代身上。由此可見,所謂愛情的結晶,必須隔代才能體現。
有趣的是,由於只有X染色體才會出現融合變化,因此,如果上一代生下的是兒子,而兒子身上根本沒有父親的X染色體,那麼「愛情的結晶」這一奇妙過程,就不會得以實現。
本報記者 姜澎
(責任編輯:lanny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