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當前兩岸關係,曾長期主管國民黨大陸事務呢國民黨前副秘書長張榮恭接受採訪時表示,蔡英文當局「去中」、「反中」鋪天蓋地,「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民族認同在社會上日益淡薄,令人擔心「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論述,恐將失去存在依據。
張榮恭認為,走在紅線邊緣的兩岸關係,還日益受到綠營漫無界線「去中」、「反中」的衝撞,大陸則加強反制,致使臺灣民眾迄今難覓和平曙光。他覺得,如果能夠依循臺灣地區現行憲政體制的架構思考「緩統漸融」的兩岸路線,就沒有理由不能開創和平共榮、民主安全的臺海局勢。
張榮恭說,2000年臺灣首次政黨輪替之前,民族認同從來不是問題,「臺灣人也是中國人」一直是主流認知,大陸為此作出了「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承諾。但自首次政黨輪替後,陳水扁「政府」開始「去中國化」,造成「臺灣人」和「中國人」變成兩個對立的概念。其後的馬「政府」並未加以扭轉,使得兩岸和平的深層基礎無從鞏固。
他表示,現在蔡當局「去中」、「反中」尤甚過去,「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民族認同在社會上日益淡薄,對兩岸和平危害至深。大陸從其角度來看,就令人擔心「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論述,恐將失去存在的依據。
張榮恭指出,綠營對此不僅無動於衷,竟還不斷添柴加火,無異直逼兩岸攤牌,「剎車器」究竟何在?「執政者」如果仍不慎重以對,就是在把臺灣帶向深淵。
其次,張榮恭指出,無論是臺灣地區現行憲政體制或「兩岸關係條例」,都明文規定兩岸現狀是「國家統一前」,那麼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殊無疑義,毋須爭辯。除非「修憲」、「修法」,把兩岸關係更改定位為「兩國」關係,但其代價必定會是雙方流血鬥爭。臺灣民眾明明有和平之路可走,有什麼必要偏偏要被鼓動步向戰爭之途?
張榮恭指出,遺憾的是,蔡英文一方面宣稱按照臺灣地區現行憲政體制及「兩岸關係條例」來處理兩岸事務,卻未按此來定位兩岸關係,更持續掏空一個中國內涵,朝「一邊一國」奔去。因此,馬英九在位期間未曾聽聞的「武統」聲浪,近年在大陸民間沸騰,遑論恢復兩岸協商機制。
他強調,當年兩岸的隔絕狀態,本來就是從民間交流來打破的,其後民間交流不斷蓬勃開展,包括探親、旅遊、官方參訪、文化活動、各類論壇或研討會等等,於上次國民黨「執政」期間均達到高峰。且此一期間,兩岸交流互諒、合作互利的協商機制,基於「九二共識而」運作順暢,一點都不必擔心失去和平、走向戰爭。
但蔡英文上任後,形勢丕變,兩岸授權管道停擺,兩岸處在遂行「臺獨」與遏制「臺獨」的對立面,民間交流被人為地陷入困頓,蔡「政府」還借疫情擴大抵制大陸,加上倚美抗陸、壓制言論、查處圖書,臺海局勢於是從風平浪靜變成驚濤駭浪。
張榮恭強調,兩岸人民和諧相處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根本,當雙方民情互相排斥時,危險的因素就會愈積愈多,有識之士都應挺身而出,不許和平被葬送,不容青史盡成灰。他認為,原本經貿合作是兩岸和平、共同發展的動力,綠營卻唯恐不利其「臺獨」宣傳而欲加以限縮,結果趨勢呈現的是經貿愈加密合、政治癒加分離。這種經合政離的嚴重矛盾,只會使得綠營向來顧忌的經貿成為大陸的政治手段,化為現實,蔡政府才會呼籲大陸不要廢止兩岸經合架構協議ECFA。
張榮恭認為,唯有兩岸重啟制度化協商,才能化解經合政離的矛盾,回到把經貿作為和平助力的正軌。不過在蔡英文與民進黨「去中」、「反中」腳步不停的情況下,形勢令人沒有樂觀的理由。
海峽導報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