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滕飛
審稿:淺夢
針對當下日益緊張的兩岸關係,國民黨前副秘書長張榮恭近日在公開場合表態稱,蔡當局四處宣揚「反中」「去中」思想,導致「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民族認同在臺灣島內變得越發薄弱。這不禁讓人擔心,「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論調,可能會失去其存在的價值。
在張榮恭看來,兩岸關係現如今已經遊走在紅線邊緣,更何況,在綠營「去中」「反中」的強力衝擊及大陸的加強反制,致使島內民眾在短時間內難以看到和平曙光。所以張榮恭認為,如果依據「緩統漸融」的兩岸路線,很有可能會開創出一個民主安全、和平共榮的臺海局勢。
張榮恭表示,2000年臺灣首次政黨輪替之前,民族認同一直都不是問題,當時臺灣島內的主流認知就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而在這種形勢下,大陸才作出了「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承諾。
然而,在經歷了首次政黨輪替後,陳水扁開始啟動「去中國化」,而蔡英文現在的「去中」「反中」態度比以往更加明顯。因此,在臺灣社會上,「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民族認同逐漸淡薄,這對兩岸和平造成了極大的傷害。而大陸曾作出的「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承諾,恐將失去其存在的依據。
而更讓張榮恭感到擔憂的是,綠營人士對此不僅沒有任何危機意識,反而不斷添油加醋,這無異於是要逼迫兩岸攤牌。那麼,誰能踩下剎車呢?如果「執政」者都不能以正確的態度應對,那麼臺灣必將走向深淵。
張榮恭也指明,無論是臺灣地區現行「憲政」體制或「兩岸關係條例」都明確規定,兩岸同屬於一個中國是毋庸置疑的事實,除非「修法」「修憲」將兩岸關係改為「兩國」關係。但是,為此付出的代價必然會是雙方流血鬥爭。所以,臺灣民眾明知有和平的路可以走,又有什麼理由被逼著走向對抗之路呢?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此之前,蔡英文宣稱會按照臺灣地區現行「憲政」體制及「兩岸關係條例」來處理兩岸事務,但她卻從未根據此體制來定位兩岸關係,這也導致曾經從未出現過的「武統」呼聲,近年在大陸民間沸騰。所以,只有兩岸重啟制度化協商,才能化解兩岸矛盾,讓兩岸關係和平局面重見天日。
免責聲明:本文由崛起中國原創創作,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部分消息參考: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