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蘇聯時期位於外太空的最後一個空間站——禮炮7號,突然與地面控制中心不明失聯。
這個長15.6米,重達20噸的空間站成了太空中的一塊廢鐵。
處在冷戰時期的蘇聯,突然失去了太空中最重要的戰略目標。
此時的美國,正要向太空發射「挑戰者號」,巧的是「挑戰者號」也是15.6米長,20噸重。
此次太空事故正中美國下懷,對美國來說是贏得冷戰的好機會。
蘇聯要在美國發射「挑戰者號」之前做出對策,阻止「挑戰者號」與「禮炮7號」對接,阻止美國侵佔空間站並獲得蘇聯的航天數據。
外媒大肆報導蘇聯無法控制自己的空間站,如果墜落到地面將對人類造成巨大的災難。
但是如果蘇聯發射飛彈炸掉「禮炮7號」,勢必會對軌道上的所有衛星造成影響,蘇聯就會失去外太空的話語權,至少十年。
在這種內憂外患的局勢下,蘇聯派出了退役太空人沃洛德和工程師維克多搭乘飛船「聯盟號T-13」,尋找並修復「禮炮7號」。
2017年10月,俄羅斯上映的影片《太空救援》講述的正是這段驚心動魄的太空故事。
國內引進了這部影片,1月12日將在大陸院線上映。
影片有著與《火星救援》相似的片名,也與《地心引力》有相似的場景。
太空題材也是好萊塢擅用的一種題材,能在視覺與聽覺上做到極致,給觀影者帶來強烈的震撼效果。
該部影片,無論是特效製作還是細節處理,都能與好萊塢影片相抗衡,而它僅用了四千萬的預算。
區別於好萊塢天馬行空的太空題材影片,《太空救援》是由真實事件改編。影片的類型可以是動作和冒險,但它絕對不是科幻片。
真實事件改編,就增強了影片的時代感和歷史感。以三十年前的科技水平,人類對外太空的探索,每一步都是冒險。
簡陋的儀器與設備,完全依靠航天員手動操控,熟練與精準更是考驗航天員的唯一標準。
他們更像是探索未知的探險家,不僅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也開創了人類探索宇宙的先河。
這部《太空救援》是俄羅斯向太空英雄致敬,也是向偉大的航天業致敬。
在這次救援中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飛船與空間站在強烈旋轉中的對接,完全手控操縱,精準到除了太空人沃洛德再沒有第二個人能夠完成。
因燃料有限,只允許對接三次,每一次的對接都仿佛在賭博,是拿自己的命在賭。
兩名太空人經過計算後,進行了第一次嘗試,卻以失敗告終。
地面控制中心迅速討論應對方案,怎樣的夾角,怎樣的旋轉速度,任何一點失誤都可能撞毀飛船。
就在領導者一籌莫展的時候,就在沃洛德沒接到對接指令而自己練習的時候,居然對接成功了。
嵌入、對接、綁定,一氣呵成,完美得讓人驚嘆。當然,一旁的工程師維克多也差點嚇尿了。
控制中心全體歡呼,而他們只是完成了第一步。
空間站內由一層厚厚的冰覆蓋,溫度極低,完全成了一個冰箱。
預熱空間站讓冰融化至少需要兩天,之後還要收集融化後的水。雖有10天的食物,太空人卻無法在低溫的空間站中堅持10天。
而飛船的氧氣來自空間站,艙口必須打開,飛船的溫度也會隨之下降,他們根本堅持不了一周。
影片中用了一句幽默的臺詞:「蘇聯人民還怕凍嗎?」當然,即便是蘇聯人民,在寒冷中無食物和熱飲的條件下,也堅持不了幾天。
幾方意見討論後,以及太空人的強烈建議下,最終決定修復五天,如果沒有結果只能放棄空間站。
在有限的時間裡,太空人忍受著低溫帶來的不適感,最大限度壓縮休息時間,爭分奪秒地搶修空間站。
連接太陽能後,空間站內逐漸回溫,冰層也逐漸融化,隨之而來的就是漂浮在空中的無數水珠。
很美,但是要想清理全部的水珠,吸乾所有的水分,工作量也很大。
高強度的工作,以及低溫的環境,已經使太空人發了燒,但他們依舊在堅持。
他們為的不僅僅是拯救這20噸的金屬,更是為了太空人的榮譽,為了國家的榮譽。
之後他們又經歷了飛船艙內失火,太陽能充電傳感器失靈等一系列危機。
空間站供氧裝置燒毀,整個操控臺融化,已經無法操作。67小時之後能夠著陸,而艙內的氧氣只夠一個人存活。
兩個人選擇一個,要選擇誰?誰又能把對方推向死亡而自己獨活?
對宇航局來說,指揮長沃洛德必須活著。對沃洛德來說,初為人父的維克多更應該活著。
而對於維克多來說,讓他一個人回去,他無法面對孩子的眼睛,更無法面對沃洛德孩子的眼睛。
他們要合力把幾乎不可能卸掉的傳感器外殼砸掉,太陽能電池有了電,就能產生氧氣。
一次次錘擊卻絲毫不起作用,帶來的卻是一聲聲絕望。
浩渺的宇宙中,他們是微不足道的一粒沙,在與死亡不懈抗爭,這是他們對生的渴望。
當他們要放棄的時候,一個念頭划過腦海。
金屬在低溫狀態下會降低粘度,會變得很脆。他們就利用空間站在地球背面的低溫狀態下,不停地砸,終於把傳感器的外殼砸掉。
接受到太陽能的艙內恢復到了正常的工作狀態。
這時,美國的太空人駕駛著「挑戰者號」從旁邊飛過。兩國的太空人遙遙相望,並揮手敬禮。
這一刻,他們不分國界。這一刻,他們都是太空人。
這場救援成為人類歷史上公認的奇蹟,影片中對災難部分的描寫非常克制,更濃重的著墨點在於對人物心理、決策制定以及家庭的描寫。
影片中兩次提及太空人看到遠處太空中的「天使」,但卻巧妙地迴避了這個敏感的話題,並沒有直接給出鏡頭,而是給觀眾一個開放性的想像。
影片最後的一組真實影像,帶給影片一種強烈的莊重感,令觀眾產生敬畏。
現實中,當年的兩位太空人在修復空間站之後成功接收到貨運飛船送來的補給,開始了後續的工作。
他們分別在「禮炮7號」空間站上工作了169天和110天,之後返回祖國,被授予蘇聯英雄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