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2月9日消息(記者劉軍、杜震、王偉、謝元森)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 「新年到,好熱鬧。穿新衣,放鞭炮……」,對很多人來說,春節就像一頓大餐,煙花爆竹就是調味品,只有放點菸花爆竹,過年才有味。但是近幾年鞭炮聲變小了、變少了,卻是很多人共同的感覺。少放了煙花爆竹的新年是不是讓我們寡然無味?由「放」到「禁」再到「限」,猴年新春裡的爆竹聲還會有怎樣的變遷?16-02-9 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
胡先生:自己家用,春節了買點炮。
記:每年都放嗎?
胡先生:每年都放,就有這個講究。
不過,好熱鬧的胡先生發現,今年和他一起放鞭炮的鄰居越來越少。而家住南昌青山湖區的王女士說,這幾年春節,家裡都是用鮮花代替爆竹。
王女士:我家已經好幾年沒有放這個了,然後每一次過年都是去花市買些花來妝點一下家裡面。我覺得這樣更有一些喜慶的色彩,而且平時放煙花的話會感覺空氣汙染特別嚴重。
在霧霾頻發的當下,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遠離煙花爆竹。青島市環保局近日的一項調查顯示,54.7%的人支持禁放,32.6%的人支持限放。今年,河北、江西、安徽等多地繼續實施煙花爆竹的限放措施。禁限放措施,讓煙花爆竹市場冷清了許多。
江西李渡煙花集團有限公司外聯部經理張國勝:以往的話,我們在國慶節、春節這兩個大型節日,在全國各地的燃放量都在4000萬左右,現在的燃放起碼減少了一半以上,市場衝擊相當大。
安徽馬鞍山採石鎮賣煙花的計師傅告訴記者,銷量是一年不如一年。
計師傅:生意不好,我今年進了10多箱,就賣了3、4箱,跟以比差多了。今年我進了電子鞭炮,試試看吧。
我國春節燃放鞭炮的傳統已有1500多年,記者調查發現,讓文化與習俗輕易改變也並非易事: 「如果過年不能放鞭炮,我會很失望的,覺得特別沒有意思。」
秦皇島市民俗研究專家王海津認為,具有千年歷史的傳統習俗要在一朝一夕改變肯定不現實。
王海津:雖然鞭炮問題對於安全、環境等方面的危害客觀存在,但治理鞭炮問題卻也不能急於求成、搞一刀切,相反應當尊重傳統文化的發展規律,以教育為引導,循序漸進地推動鞭炮治理。
合肥市民李斯楊現在正在老家陪父母過年,她說,雖然燃放煙花爆竹的傳統沒有放棄,但是改變已經悄然出現。
李斯楊:也就是大年初一的中午放一串,意思一下,也不會像以前那樣買很多,很長的那種,放完之後也會把它大概清理一下。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推出新聞熱線4008000088,撥打熱線電話即可將您手中的新聞線索第一時間反饋。我們將第一時間派出記者調查事件、報導事實、揭開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