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學「雅」俗共賞,究其原因,是何種變化形成這種文化差異?

2021-01-08 史冊風雲

在璀璨的文化長河當中,宋代文學一直處於出類拔萃的地位,同時也佔據了我國古代文化的一席之地。其實宋代文學更多的是以"雅"為主,輔之以俗,其根本原因主要還是受制於當時的文化根基,一方面,宋朝時期,科舉制度得到了發展,而許多文人墨客進入了仕途,同時,宋朝時期的經濟水平達到了空前規模,大面積的世俗文化就此產生,在文化演變的基礎之上,宋朝的文學也隨之發生著變化。

一、宋代崇尚"雅"學,其根本還是源於文學內部

從宋代的發展背景上我們可以看到,之所以宋朝時候會偏向"雅"學,是因為雅儒精神的確立。在總體上確定了文學的大致方向,加之宋朝時期重文輕武,更多的宋朝統治者選擇用科技的形式選拔人才,因此入朝為官的多半是文人墨客。此外,宋朝時期的科舉空前發達,比起唐朝和明清時期來說,他每年的錄取人數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唐代的時候,雖然有非常多的文人墨客湧現在歷史長河之中,諸如李白,杜甫等等,但是他們都未能登科及第,但是在宋代非常多的寒門志士,通過十年寒窗苦讀,最終踏入仕途,而這也歸功於他們的科舉人性化,因此造就了當時宋朝以文人,學者,高官三位於一體的政治統治格局。這樣的格局之下,既填補了文人和官員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同時也讓儒林和文苑傳統的界限進行了模糊。

一方面形成了新的文化風俗,而另一方面,也形成了"雅"儒風氣。由於文人墨客大量充斥在朝廷之上,因此當時的文學創作也更多偏向於"雅"的方向。

其次,宋朝一直以重文輕武為自己的國策,這不僅奠定了文人在宋朝時的地位,同時印也引導了由文而"雅"的必然。

就宋朝文學的內部成就來說,南方地區的文學成就更高一些。同時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影響,南方地區的文化多以"雅"為主,因此宋朝時期更多的是呈現以"雅"為主的形式。從歷史角度來說,漢唐以來,經濟重心主要是在北方,加之北方更多的是驍勇善戰的武士,因此他們的文化風俗更為豪放一些。

但是宋朝以後,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尤其是南宋時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已經轉移到了南方,南方的傳統文學作品以清新婉約,風格俊逸為主,因此在經濟重心南移的情況下,也會導致送帶時的文學以南方為中心,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變成以雅壓俗為主的形式。

此外,當時的文人墨客成為了朝廷的重臣,因此他們所主導的文學觀念也會成為當時的主流方向。創作文學則更偏向於典"雅"的方向。比如當時盛行的西崑體,詩人楊憶創作的《西崑酬唱集》序,這首詩對仗工整,音律和諧,同時風格相當典雅,也體現出了當時人們對於典雅文學創作的追求。

二、宋代文學崇尚的"雅"究竟是何內涵?

首先,"雅"字主要意思是語言上的文雅和高尚。孔子的《論語·述而》當中提到"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從這我們就可以看到,對於古人而言,只有那些高尚的藝術品味才是屬於"雅"的追求。其次,"雅"還是對文學作品內容的相關要求,尤其是在政治方面,還要有"正"的內涵。

由於我國古代文學受到封建教禮教觀念的影響非常深遠,因此古人對於"雅"的理解也可以是《毛詩序》中的"言天下之事,形式方四方之風為之雅,雅者正也。"這句話主要是說,天下的正是表現著各地的風俗民情,而這也稱之為"雅","雅"就是正的意思,是用來表現周王朝的興衰存亡的,因此在這個層面上,"雅"更多的是講究政治當中的"正"。

其次,宋代文學當中的"雅"還包含了特殊的民族含義,首先,漢民族的傳統文化以"雅"自居,中原文化習慣將少數民族文化成為蠻夷文化,也就是"俗"文化,因此他們對於少數民族的"夷"音其實是有非常大的偏見,甚至將其歸結為俗。

偏見更多的體現則在音樂上,音樂上的"雅"俗之分也與華夷之辯緊密相連。尤其是在宋代時期,中原與少數民族之間的分庭抗禮還是非常明顯的,就當時來說,宋朝的勢力還是相對強大的,而由此形成了"華"強"夷"弱的局面,而在音樂上更多的是以"雅"為主,也就影響了與音樂密切相關的音律文學,也使音樂更偏向於"雅"的創作。

三、宋代文學的"雅"俗變化

在宋代文學發展的過程當中,雖然是以"雅"為宗,但是後來還是出現了"雅"俗結合的變化趨勢,更多的形成原因其實主要在於"雅"俗文化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並不能將其中一個完全風格分離開,"雅"的文化更多的是從俗的文化當中進行的升華和演變。因此才會出現了後來"雅"俗結合的形式。

在宋代的傳統詩文當中,我們除了可以看到崇尚"雅"的文學之外,其實市井文化的俗文學,比如雜劇,小說等等也是在不斷的興旺發達起來。因此在宋朝文學發展的進程當中,總體上是以雅為主,最後變成雅俗結合的情況,而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還是根植於當時宋朝的經濟狀況。

宋朝時期,經濟飛速發展,同時市井一代變得異常繁華,街市夜市也隨之相繼開放,由此帶動了當時的文化消費而應運而生了俗文化,比如雜劇小說等等也逐漸發展起來。

此外,南北宋時期的農業和紡織等工業都非常的發達,雖然南宋時期的採礦和冶鐵業比不上北宋時期,但是南宋時期的陶瓷,造船等行業去比北宋發展很多,由於農業的發展,農產品的富餘,因此,也催生了市民經濟的發展,工業和手工業的不斷發達,也就造就了當時的商賈文化應運而生。

宋朝時期的城市集群開始湧現出來,而勾欄,瓦舍等等娛樂場所也隨之興旺發達起來,人民群眾的娛樂活動形式逐漸豐富多彩,因此市民對於普通文學的要求需求也日益繁盛起來,對於普通群眾來說,他們無法欣賞那些所謂的高"雅"文化,詩詞歌賦,反而是這一些通俗的文藝表演會更加受到普通群眾的親睞,而這也讓宋朝的文學在這個時期進行了改變。

除了崇尚"雅"之外,普通的通俗文藝表演形式也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作為文化消費的主力軍,市井群眾來說,他們也是催生俗文學興盛的主要動力。

此外,宋朝的文化更多表現了兼容並蓄的形式,它不僅僅在開放當中接納了俗文化的發展,同時受到影響的"雅"文學創作者也開始走向"雅"俗結合的創作道路。很多民間的雜劇以及小曲等等,更多的貼近了當時的生活,同時說說文化也逐漸發展起來。加之宋朝時期的印刷業非常發達,也為當時的文學傳播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由於是俗文學順應了當時市場了發展潮流,有了更多的受眾和讀者,在這一時期,很多的小說也隨之印刷出來,流傳到了市井之上。在種種因素影響之下,宋朝以雅為尊的文學格局變成了"雅"俗共賞的局面。

四、宋代文人墨客對雅俗文化的態度轉變

對部分的宋代學者來說,他們一開始對於俗文學還是處於一種比較開放的接受程度,同時也將自己的文風進行了轉變。逐漸的接受"雅"俗結合的文學創作。部分的人雖然對於俗文學沒有太大的興趣,但是通過他們的文章也可以看到,這個時期人們的創作開始有了改變,逐漸的接受了最重要俗共賞的文學形式。

其次,很多文人墨客還是致力於改造傳統的"雅"文學,並試圖探討"雅"俗結合的創作道路。包括蘇軾,黃庭堅等等,都不再是一味的排斥俗文學,而是對其表示兼容並蓄的態度,而且提倡以"雅"為俗。在文人墨客的引導下,宋代的文學逐漸發生了變化,他們不再是一味遵從雅文學,而是追求雅俗共賞的局面,也體現了當時文化上的包容性。

縱觀宋代文學的發展,其實能夠形成以雅為尊,最後變成雅俗結合的形式,一方面在於當時宋朝的大時代背景,經濟文化的總體格局影響,其次就是在於文人階層的變更以及文學受眾的變化。

當一波新的文化受眾崛起時,必然會有與之呼應了文化市場相結合,此外整個社會的精神風氣還是相對開放的兼容並蓄的一個狀態,因此才會形成了後期雅俗共賞的情況。

其實這也是體現了我國文學的包容性,以及古代文化的古代文學思想激烈碰撞之後的產物,其實我們今天也是屬於不斷吸收和兼容其他文化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讓我們的文化更為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

[1]王水照.宋代文學通論

[2]錢鍾書.談藝錄

[3]魯迅.魯迅全集03卷

[4]凌鬱之.宋代"雅"俗文學觀

相關焦點

  • 古代女性纏足起源五代時期,形成與宋代時期
    纏足這一中國古代女性所特有的歷史文化現象也隨著宋代的社會變化而逐漸在女性生活中由最初一種孤立的個體現象逐漸形成,並最終發展成為一種十分普遍的甚至是全社會女性所特有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由此成為中國古代婦女的標誌性符號。同時宋代女性纏足作為一種全社會的文化現象剛剛出現,尚且處於形成期因此其發展歷程具有明顯的漸進性、階級性和不規範性。宋代纏足具有明顯的漸進性。
  • 宋代山水畫再現風格的形成
    《海外中國畫研究文選》中收錄的羅樾《中國繪畫史的一些基本問題》,把「宋代繪畫的再現風格區別於此前的裝飾風格和此後的表現性風格,並以不同的抽象層次分析了代表再現風格的宋畫。」南朝宋畫家宗炳就有對著自家牆壁的作品「撫琴動操,欲令眾山皆響」這種在繪畫作品中再現自然的願望。宗炳的這種夢想似乎在宋代山水畫作品中得到了實現。我認為宋代山水畫再現風格的形成有著以下幾方面原因。
  • 桑兵:為什麼陳寅恪說宋代是中國學術文化高峰?
    如錢穆所說:「當時學術界凡主張開新風氣者,於文學則偏重元明以下,史學則偏重先秦以上。」不過這種捷逕到1930年代已經漸成畏途。1934年2月趙萬裡與朱自清談論「現在學術界大勢」,慨嘆:「大抵吾輩生也晚,已無多門路可開矣。日本人則甚聰慧,不論上古史而獨埋首唐宋元諸史,故創穫獨多也。」
  • 劉璇:近十年日本新出中國古代通俗文學研究論著要覽
    第一部分是關於馮夢龍其人的研究,第二部分是關於其作品的研究,第三部分是圍繞馮夢龍所處文化環境的論述。在本書中,對清朝宮廷演劇文化在社會上的接受與展開,其在清朝國家體系中起到何種作用,對中國人的意識構造和社會秩序等功能起到了何種作用展開研究,目的是為了理解中國的發展。
  • 周裕鍇談中國古代文學闡釋學
    周裕鍇(邵仄炯繪)周裕鍇,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蘇軾學會會長,《蘇軾全集校注》主編之一。這種寫法僅僅是對「古代的文學理論」的羅列,而更重要的是,研究者自己要從古代文學的文本裡發現、抽繹出古人並未自覺意識到,卻在創作中已然形成慣例的藝術原則和理念,程先生稱之為「古代文學的理論」。程先生講唐詩「一與多」「物與我」「虛與實」的關係,錢鍾書先生總結的「通感」,朱自清先生「論逼真與如畫」,都是這方面的代表。對待古人,我們不光要看他們說了什麼,還要看他們在創作實踐裡做了什麼。
  • 宋代女子好眉妝,「素臉紅眉」很時尚,帶你領略宋代修眉新風尚
    它需要用到一種頗具立體效果的暈色——檀色,女性需要將其在雙眉周圍以由內而外到自然消失的方式來塗展。當施展完成之後,它能夠很好地呈現出色彩在眉毛周圍由淺入深的變化,使其在女性眉妝史上佔據了重要地位。 而在宋代,當時的人們對於倒暈眉也表現出十分青睞的態度:倒暈檀心者,多葉紅花,凡花近萼色深,至其末漸淺,此花自外深色,近萼反淺白,而深檀點其心,此尤可愛。
  • 論壇|長三角文學:尋找共性與差異
    全文由主辦方供圖談地域性差異,方言不容忽視在分析當代文學的地域性差異時,南京大學教授王彬彬認為方言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思考角度:每個作家的原初語言都是自己家鄉的方言,但即使是不會說普通話的作家,在今天也必須用普通話進行文學創作。他們從事文學創作時用原初語言進行思考,用普通話進行寫作,這就存在著把原初語言轉換成共通的普通話的問題。
  • 歷史:人們因為文化傳統與語言人種的差異,會形成一些族群性差異
    而且由於每個人都有這種理想信念的內在趨勢,所以每個組織成員對事業都有巨大的熱情,就不再是要我做了,而變成了我要做。於是執行的效率也全都能夠獲得確保。由於前面所說的這個差別咱們就能看到,只要日本人一打過來出現淪陷區,那麼淪陷區農村的國民黨統治就全都瓦解了。而共產黨只要派幾個黨員過來,就算他們跟延安的信息溝通不暢,也很快就能搞起大談事兒。而且都不會偏離組織目標。
  • 與中國文學相比,日本文化的獨特特徵
    日本文學和中國文學關係密切,尤其在古代,日本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其思想價值和審美特質都深深打上了漢文化的烙印。近現代以來,日本全面西化,明治維新改革的成功,促使日本對西方文化進一步推崇,表現在文學上,就是許多西方流派及理論在日本的繁榮。日本文學善於借鑑外來文化,融合性強,但又不失其獨立特質。
  • 文人雅士的「神仙夢」,清代王雲繪《山閣雅會》
    古人的世界觀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們對於不了解的現象往往做出一些主觀解釋,由此產生了神話,於是在古人的腦中認為有仙境這種虛無縹緲的地方。人們為了腦補出完整的仙境,不厭其煩地為其增加細節,試圖構建出一個虛幻而又完整的世界。
  • 【方志四川•文史英華】段渝 ‖ 巴蜀文化 千年多元複合中的獨特...
    將巴文化和蜀文化這兩種起源不同、類型有異、族別非一的文化統稱為巴蜀文化,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第一,導源於一種地理單元觀念,即它們在地域上是緊相毗鄰的,商周時期巴國與蜀國在漢中相鄰,而蜀在四川盆地東部包有巴地,當戰國時期巴國進入四川盆地後,西與蜀國緊鄰,二者在頻繁的和與戰中得以在青銅文化、民族文化等各方面達到充分交流、互動以至部分整合。
  • 周代的文化認同與文學交流
    另外,他還從字源學的角度,意識到翻譯在文化傳播之外,還具有文化闡釋和文化選擇的意義。故從表面看,象胥的職責涉及異族信息的傳譯問題,但背後卻有著文化認同的意義。  第三,象胥的職責較多,但與文學相關者主要有二:一是向四夷之使者「傳王之言而諭說焉」;二是當四夷之國來朝時,負責「協其禮,與其辭言傳之。凡其出入送逆之禮節、幣帛、辭令,而賓相之」。
  • 閩都文化的形成發展及其特色
    作者:黃啟權  閩都文化即福州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福州地處中國東南一隅,西北多山,東南瀕海,其文化既與中華文化同根,又形成獨具的特色。一、閩都文化的淵源  閩都文化形成的原因是複雜的,但它離不開中華大地,離不開閩都本身的地理和歷史,也離不開周圍的影響。
  • 【聚焦2020計劃】清華大學新雅書院:環球同此涼熱,新雅在行動
    國際學者袁鶴翔教授、陳豔姜教授已連續4年為新雅開設「英國文學的人文理解」「文學作品導讀:西方現代小說」等人文通識課程。2020秋季學期,曹莉教授開設了面對新雅和全校學生的全英文的人文通識課程「文學與大學(Literature and The University)」,得到學校學生全球勝任力發展指導中心的大力支持,並將此課作為全球勝任力的示範課程來建設。開拓視野,與時俱進。
  • 馬未都回顧文學之路:八十年代文學女青年特傲慢
    以收藏名家的馬未都,曾經以文學為事業,在2009年出版的新書《馬未都說》中,馬未都重新回顧了自己的文學之路,感慨頗多。  曾以為文學是一生之事  說起當年的文學夢,馬未都說,懷揣文學夢的青年很容易傲氣,認為塵事太俗,多數的時候眼中不揉沙子,不向世俗低頭。
  • 文學翻譯的黃昏是如何形成的
    >文學翻譯的黃昏是如何形成的3月16日,著名翻譯家傅惟慈去世,本已凋零的外國文學翻譯界再失大家。  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受:近年來新出的外國文學著作,不如早年間的譯本好讀了,就連最近的幾位外國諾獎得主作品,因語句不順而讀不懂的現象也比比皆是。人們的普遍共識是:當今中青年的譯者,翻譯水準較之老一輩翻譯家有明顯差距,得到學界和大眾普遍認可的譯者可謂鳳毛翎角。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文學翻譯的慘澹景象呢?
  • 青娥遞舞應爭妙,紫筍齊嘗各鬥新——宋代鬥茶文化的內蘊和魅力
    今天我們來看看宋代的「鬥茶」文化!一、 鬥茶的源起與鼎盛中國是茶的故鄉,飲茶是一種極普遍性的傳統,各朝各代各有其不同的品飲習俗,從隋唐以前的藥飲、解渴式的飲法,到唐、宋講究細碾煮點,至明清細煎慢泡的品飲,在在皆呈現精彩多元的茶俗與品茗藝術。
  • 中外文化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
    吉林大學文學院劉中樹教授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外文化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於1996年立項,2003年6月結項。其最終成果為專著《多重對話:中國新文學的發生》和《在世界文化中創造中國現代先進的民族文化——關於中國文化現代化的理解》等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