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從藥用、食用演變到後來的飲用,不僅使用價值被充分挖掘,而且圍繞茶的飲用也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以「唐煮」、「宋鬥」、「明衝泡」,則分段成為古典之飲、浪漫之飲、自然之飲、但唯有宋代的茶文化,才上升由「品」到「玩」的浪漫境界,可稱為中國茶文化的巔峰。
宋朝是一個茶風熾盛的朝代,飲茶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事物。王安石在《議茶法》中說「夫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以無。」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也說:「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與生活息息相關。
宋代飲茶重在趣味,一方面是市井日常飲茶的世俗情趣,另一方面是文士追求的精緻雅趣。下層社會的庶民百姓,則多在市井街坊的茶樓、茶坊休閒聚會,或品嘗茶味,或研究茶藝,或談天說地,飲茶活動是普遍的人際社交;上層社會的王公貴族、文人雅士則特別講究茶盞的細緻,精細烘焙的茶品,總的來說,飲茶風習深入普及到社會各個階層,滲透到日常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今天我們來看看宋代的「鬥茶」文化!
一、 鬥茶的源起與鼎盛
中國是茶的故鄉,飲茶是一種極普遍性的傳統,各朝各代各有其不同的品飲習俗,從隋唐以前的藥飲、解渴式的飲法,到唐、宋講究細碾煮點,至明清細煎慢泡的品飲,在在皆呈現精彩多元的茶俗與品茗藝術。
「鬥茶」的源起與貢茶制度的流變有關,主要是貢茶之餘,文人士大夫們彼此誇耀自家製作茶葉之精良,有著娛樂取向的社交活動性質。白居易《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想羨歡宴,因寄此詩》詩云:
遙聞境會茶山夜,珠翠歌鐘俱繞身。盤下中分兩州界,燈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遞舞應爭妙,紫筍齊嘗各鬥新。自嘆花時北窗下,蒲黃酒對病眠人。
常州與湖州是唐朝主要的貢茶產區,每年新茶出焙後,兩州的官員都要帶著侍從、樂伎在茶山境會亭舉辦品茗茶會,詩中可見「珠翠歌鐘」、「青娥遞舞」的曼妙歌舞裡常州陽羨紫筍茶和湖州顧渚紫筍茶的「比美、鬥新」。白居易此詩反映出中唐時期已見品評茶葉質量的賽事。
宋代是歷來最講究品飲藝術的朝代,從朝廷到民間,皆把飲茶視為日常生活之必要。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記載北宋首都汴京城內的情景,到處茶肆、茶坊充斥,不僅各方商賈往來交易於此,更是老百姓休閒娛樂的普遍場所:
潘樓東去十字街,謂之土市子,又謂之竹竿市。又東十字大街曰從行裡角,茶坊每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服圖畫,花環領抹之類,至曉即散,謂之鬼市子。……歸曹門街,北山子茶坊內有仙洞、仙橋,仕女往往夜遊吃茶於彼。
灌圃耐得翁於《都城紀勝》亦詳載茶館的情形:
大茶坊張掛名人書畫,在京師僅熟食店掛畫,所以消遣久待也。今茶坊皆然,冬天兼賣擂茶或賣鹽豉湯,暑天兼賣梅花酒。……茶樓多有都人子弟佔此聚會,習學樂器或唱叫之類,謂之掛牌兒。人情茶坊,本非以茶湯為正,但將此為由,多收茶錢也。
加上社會經濟、農業生產力、手工藝等迅速發展,帶動了民間風俗的藝術發達,旋即將飲茶風俗提升至講求品味、追求藝術審美的活動,也就形成所謂的「鬥茶」。
鬥茶,又稱「茗戰」,即賽茶、比茶、評比茶優劣的一種方式。據蔡襄《茶錄》:「建安民間試茶,皆不入香。……」可知,鬥茶的風氣由貢茶之產地-福建建安民間興起,蔡襄稱之為「試茶」。到了北宋中期,士大夫、文人紛紛加入後,鬥茶風氣更是普遍盛行,甚至連徽宗皇帝也以此為樂,經常與大臣們鬥茶到非分出勝負不可。
宋徽宗喜好鬥茶品茗,大觀年間御撰《大觀茶論》與蔡襄的《茶錄》同為專論鬥茶的茶書,對茶的質量、製造、加工、點試方法,以及茶器等等均詳細記錄,上行下效,流風所及,把宋代鬥茶推向高峰,展現出宋代獨特的品茗文化——鬥茶。
二、 宋代的鬥茶及茶飲方式
唐代煎煮,宋代衝點,明代淪泡,每個朝代各領特色,又相應發展。明代以後,淪泡散狀條形茶葉為今日品茗的主要技藝,但是宋代的衝點法,在泡茶技藝的發展上,實居承先啟後的重要地位。
點茶是宋代的主要飲茶方式,點茶是將團茶(餅茶)碾研成末後,置於茶盞(茶甌、茶碗),然後邊持湯瓶注湯,邊以茶匙或茶筅擊拂攪拌而後飲用。朱彧《萍州可談》中記載:
今世俗客至則啜茶,去則啜湯。湯取藥材甘香者屑之,或溫或涼,未有不用甘草者,此俗遍天下。先公使遼,遼人相見,其俗先點湯,後點茶。至飲會亦先水飲,然後品味以進。
上面文字反映出宋代點茶習俗遍及天下,連招待客人都以點茶法行之。北宋盛行點茶鬥試,鬥試品評對茶品、茶具的講究,對鬥試程序、勝負要訣的掌握,必須充分瞭然於心,才能成就精彩的鬥茶活動。
(一)、鬥茶的茶品
1、宋代的茶葉
宋代茶葉的形制有二類:片茶、散茶,《宋史.食貨志下》有明確的記載:
茶有二類,曰片茶,曰散茶。片茶蒸造,實卷模中串之,唯建、劍則既蒸而研,編竹為格,置烙室中,最為精潔,他處不能造。……散茶出淮南、歸州、江南、荊湖,有龍溪、雨前、雨後之類十一等。……買臘茶斤自二十錢至一百九十錢有十六等。片茶大片自六十五錢至二百五錢有五十五等。散茶斤自十六錢至三十八錢五分有五十九等。
2、制茶過程制茶過程
有採茶→揀茶→蒸茶→榨茶→研茶→造茶→過黃→封等八個程序:
(1) 採茶:於適宜的時間用正確的方法採摘茶芽北苑茶採收多在驚蟄前後,《大觀茶論》言:「茶工作於驚蟄,尤以得天時為急。」當時認為早上露水未乾,茶芽肥潤;陽光出來後,茶芽為陽氣所侵,茶內的膏汁內耗,品質較差。趙汝礪《北苑別錄》中有詳細記載:
採茶之法,須是侵晨,不可見日。侵晨則夜露未稀,茶芽肥潤,見日則為陽氣所薄,使芽之膏腴內耗,至受水而不鮮明。故每日常以五更撾鼓,集群夫於鳳凰山,監採官人給一牌入山,至辰刻則復鳴鑼以聚之,恐其逾時貪多務得也。採茶時,不可用手指斷茶,而要用指甲斷茶,「以指而不以甲,則多溫而易損;以甲而不以指,則速斷而不柔。」因手指多溫,茶芽受汗氣影響容易受損,指甲可以速斷而不揉。且為了避免茶芽因陽氣和汗水而受損,採茶時,每人背一桶清潔的泉水,茶芽摘下後,就放入水裡浸泡,《大觀茶論》言:「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隨,得芽則投諸水。」皆可見採摘茶芽之講究。
(2) 揀茶:將採來的茶芽依等級分類
《北苑別錄》言:
茶有小芽,有中芽,有紫芽,有白合,有烏蔕,此不可不辨。小芽者,其小如鷹爪,初造龍園勝雪、白茶,以其芽先次蒸熟,置之水盆中,剔取其精英,僅如針小,謂之水芽,是芽中之最精者也。中芽,古謂一鎗一旗是也。紫芽,葉之紫者是也。白合,乃小芽有兩葉抱而生者是也。烏蔕,茶之蔕頭是也。凡茶以水芽為上,小芽次之,中芽又次之,紫芽、白合、烏蔕,皆在所不取。
上述可見,茶芽有小芽、水芽、中芽、紫芽、白合、烏蒂之分。小芽,指的是有芽無葉的茶芽;其中細如小針的茶芽,是茶芽的精品,蒸熟後要放置水盆中揀出來,又稱水芽;中芽,是一芽一葉;紫色的茶芽叫紫芽;兩葉一芽叫白合;烏蒂是指茶芽梗基部帶有棕黑色乳狀物。而其優劣排序是:水芽、小芽、中芽、紫芽、白合、烏蒂。
(3) 蒸茶:將茶芽洗淨後,以沸水蒸之
蒸過熟與不熟皆不宜,「過熟則色黃而味淡,不熟則色青易沈,而有草木之氣」,《大觀茶論》記載:
茶之美惡,尤繫於蒸芽壓黃之得失。蒸太生則芽滑,故色清而味烈;過熟則芽爛,故茶色赤而不膠。壓久則氣竭味漓,不及則色暗味澀。蒸芽欲及熟而香,壓黃欲膏盡亟止,如此,則製造之功十已得七八矣。
可見此道功夫與下述之「榨茶」在制茶過程中之重要。
(4) 榨茶:將茶葉的茶汁榨乾
因鬥茶以色白為上,茶味求清淡甘美,茶汁盡去,可防止茶之味、色重濁,正是鬥茶所需。榨茶有小榨、大榨、翻榨。小榨就是瀝出水份,所謂「入小榨,以去其水」,然後用細布包好,外層再捆上竹皮,放入大榨壓之,榨去茶汁,到半夜再將茶葉取出揉勻,再重複一次入榨,進行翻榨,晝夜不停的進行,直到茶汁榨盡為止。
(5) 研茶:將茶汁榨過的茶葉放入盆內搗研
北苑茶工按茶葉的質量和加水次數的關係稱作十六水、十二水、六水、四水、二水;加水研磨的次數越多,茶末就越細。而且,研過之茶要達到「蕩之欲其勻,揉之欲其膩」的標準。
(6)造茶:將研磨後的茶放入模子中造成餅狀
模子有圓形、方形、稜形、花形、橢圓形等,上刻有龍鳳圖案。
(7) 過黃與封:把茶餅烘乾後包裝
「過黃」即將茶餅烘乾。據《北苑別錄》言:
茶之過黃,初入烈火焙之,次過沸湯爁之,凡如是者三,而後宿一火,至翌日,遂過煙焙焉。然煙焙之火不欲烈,烈則面炮而色黑,又不欲煙,煙則香盡而味焦,但取其溫溫而已。凡火數之多寡,皆視其銙之厚薄。銙之厚者,有十火至於十五火,銙之薄者,亦八火至於六火。火數既足,然後過湯上出色。出色之後,當置之密室,急以扇扇之,則色自然光瑩矣。
可知其過程,開始時用烈火烘焙,然後沾沸水,用大火烘,如此反覆三次後,讓茶餅烘烤一夜。隔天,用溫火烘焙,叫做煙焙。煙焙的火,不能太大,也不能有煙,否則茶餅表面會發泡、發黑,香味會盡失且會使茶餅焦黑。煙焙的時間視茶餅的厚薄而定,從六到十五火皆有。茶餅烘乾後,用熱水在表面刷一下,放進密室,速用扇子扇之,使茶餅顏色有光澤,叫「出色」。「封」,就是包裝茶餅。上述「過黃」後的茶餅再予包裝,就是「封」。此為制茶最後一道的程序。
綜上可知,北宋制茶經由採茶、揀茶、蒸茶、榨茶、研茶、造茶、過黃、封等過程,終於大功告成。
(二)、鬥茶的茶具
鬥茶的茶具有湯瓶、茶碾、茶磨、茶羅、茶筅、茶盞等。
1、湯瓶—煮水注湯用
宋代湯瓶在造型上的特點:
寬口、瓶口直、長圓腹、長頸、帶蓋、曲把、近流嘴處通常稍斜作弧線、瓶身修長。直瓶口,使注湯有力;腹長能使執把遠離火源,不致燙手,且能有效控制湯的流量與注湯落點;近流嘴處通常稍斜作弧線,可使注湯準確利落,不會破壞湯麵。
《大觀茶論》記載:
瓶宜金銀,大小之制,惟所裁給。注湯利害,獨瓶之口嘴而已。嘴之口欲大而宛直,則注湯力緊而不散。嘴之末欲圓小而峻削,則用湯有節而不滴瀝。蓋湯力緊則發速有節,不滴瀝,則茶麵不破。
可見湯瓶之設計,乃以鬥茶的實際需求為主要考慮。
2、茶碾-將茶葉碾磨成細末茶碾、茶磨的形制如下:
碾磨的器具,由茶碾到茶磨,進化而來,蘇東坡《次韻黃夷仲茶磨》詩言:
前人初用茗飲時,煮之無問葉與骨。寖窮厥味臼始用,復計其初碾方出。計盡功極至於磨,信哉智者能創物。破槽折杵向牆角,亦其遭遇有伸屈。歲久講求知處所,佳者出自衡山窟。巴蜀石工強鐫鑿,理疎性軟良可咄。予家江陽遠莫致,塵土何人為披拂。
蘇詩不僅寫出碾茶器的進化過程,也指出湖南衡山出產很好的茶磨。首言茶碾。
茶碾的材質,《茶錄》說:「茶碾,以銀或鐵為之。黃金性柔,銅及鍮石皆能生鉎,不入用。」
《大觀茶論》則直指銀質茶碾為最佳,鐵質茶碾必以熟鐵為之:
碾以銀為上,熟鐵次之。生鐵者,非淘煉槌磨所成,間有黑屑藏於隙穴,害茶之色尤甚。凡碾為制,槽欲深而峻,輪欲銳而薄。槽深而峻,則底有準而茶常聚;輪銳而薄,則運邊中而槽不戞。……碾必力而速,不欲久,恐鐵之害色。
可見,茶碾以銀制最上,其次為熟鐵。碾的型制,要碾槽深直,茶末才易聚槽底;碾輪薄銳,運轉槽中,才不易與槽產生磨擦撞擊。次言茶磨。《茶具圖贊》稱茶磨為「石轉運」,乃為石制,可知其與碾米的石磨差不多。
茶磨主要由上臼、下臼、承盤組成,上臼一側附加把手以便推磨運轉,上下臼相承,中心有洞孔,孔上插有空心蕊柱,以便磨茶時由蕊柱放入碎茶,進入洞孔內,手推把手即可磨茶,磨成的茶末自會散落於下臼的承盤內。
3、茶羅-過濾茶末中雜質和粗粒子的器具
碾過的茶末,再經茶羅篩濾,茶末會更細緻。《茶錄》載:
茶羅以絕細為佳,羅底用蜀東川鵝溪畫絹之密者,投湯中揉洗以羃之。
蔡襄指出,茶羅要取四川鵝溪所產的細密畫絹為材質,然後放進入熱水中,揉洗乾淨後製成。由於鵝溪的絹極細密,篩出的茶末亦細,愈細密的茶末較易與茶湯溶成一體,有助湯花的持久不散,善鬥茶者尤其注重。《茶具圖贊》中稱茶羅為「羅樞密」,意為羅茶須嚴格執法,不能馬虎,在吃茶考究的宋代,自見其道理。《大觀茶論》亦說:
羅欲細而面緊,則絹不泥而常透。……羅必輕而平,不厭數,庶已細者不耗。惟再羅,則入湯輕泛,粥面光凝,盡茶色。
可見,宋代茶羅關係茶末淤塞與否,不得輕忽。
4、茶筅—鬥茶時,在盞中擊拂之器具北宋早期點茶擊拂,以茶匙攪拌。《茶錄》載:
茶匙要重,擊拂有力,黃金為上,人間以銀、鐵為之。竹者輕,建茶不取。
可見茶匙之材質有金質、銀質、鐵質者。北宋晚期以後,茶筅取代茶匙,茶筅的最早記載,見於《大觀茶論》:
茶筅以筋竹老者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勁,本欲壯而末必眇,當如劍脊,則擊拂雖過而浮沫不生。
《茶具圖贊》中稱茶筅為「竺副帥」,由圖五可知,其型制與飯具的筅帚相近,上段為帚把,下段破竹為筅。宋徽宗所說的身欲厚重,即為筅頭處要厚重,而下段的筅要疏勁,如此,本壯則擊拂力道足夠,這樣茶末才能攪拌均勻。茶筅要如劍脊一般疏勁有力,雖擊拂稍過,也不會生現浮沫。
5、茶盞—即茶碗
鬥茶茶盞,最大特徵為敞口,器壁斜高,足小底深,倒置過來,像鬥笠狀,陶瓷學界稱其為「鬥笠碗」。大敞口是為了使湯花有一定的空間懸浮;斜直腹能使茶末在擊拂時順暢均勻,並迅速上浮;足小底深,則易於茶渣沉澱和傾渣,以免影響茶色。古人以科學原理製造鬥茶茶碗,符合點茶鬥試的實際需要,不僅是茶藝的升華,也是茶文化的精萃所在。
茶盞
宋代鬥茶重視黑色茶碗,主要是鬥茶貴白,使用黑色茶盞更便於辨識白色湯花是否「咬盞」,以及色澤鮮明對比的藝術品味。鬥茶不僅只是決出茶品優劣,實質上是一種追求精神愉悅的藝術化茶事活動。在鬥茶藝術不斷向更高境界登峰時,茶具的質量也需隨之不斷提高,如此,兩相配合,才能展現鬥茶家的藝術審美心境。所以,自北宋初期直到南宋,皆以建安建陽窯所燒制的黑盞為貴,《茶錄》載:
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
蔡襄所言「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就是「兔毫斑」。這種黑釉茶盞,在紺黑髮亮的釉面上,閃耀著並排絲絲條紋的銀光色芒,其形狀就像兔子的毫毛一樣,故稱兔毫斑。蘇軾《送南屏謙師》:「忽驚午盞兔毛斑,打作春甕鵝兒酒」,詩中「兔毛斑」就是兔毫斑。宋徽宗《大觀茶論》也說:
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茶採色也。底必差深而微寬,底深則茶直立,易以取乳;寬則運筅旋徹,不礙擊拂。然須度茶之多少,用盞之小大。盞高茶少,則掩蔽茶色,茶多盞小,則受湯不盡。盞惟熱,則茶發立耐久。
可見建窯(今福建省建陽)生產的茶盞受到鬥茶者的歡迎,建窯也成為宋代生產茶盞的名窯。建盞胎厚,因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而出他窯者,不是胎薄就是色紫,皆不及建窯所產。「『建盞』正具體地反映了、表達了宋代文人雅士對審美情趣的注重,在茶湯湯花與茶盞黑白色澤的鮮明對比之中,展現了雖然樸實,卻帶有文採的鮮明時代特色」。
(三)、鬥茶的程序鬥茶的程序:炙茶→碾茶→羅茶→烘盞→點茶→品嘗。
1、 炙茶-將茶餅以微火炙幹
《茶錄》載:
於淨器中以沸湯漬之,刮去膏油一兩重乃止,以紟箝之,微火炙幹,然後碎碾。若當年新茶,則不用此說。
此乃鬥茶的第一道程序,將茶餅以微火炙幹。
2、 碾茶-將茶餅碾細
《茶錄》載:碾茶,先以淨紙密裹椎碎,然後熟碾。其大要,旋碾則色白,或經宿,則色已昏矣。可見,碾茶要用乾淨的紙包裹,槌碎,然後要快快碾細,不能過夜。
3、羅茶-把碾好的細末過篩,篩上粗末再碾、再羅。因「羅細則茶浮,粗則水浮。」
4、烘盞-將茶盞溫熱。所謂「凡欲點茶,先須熁盞令熱,冷則茶不浮。」
5、點茶-宋人鬥茶的方法。
蔡襄言:
鈔茶一錢匕,先注湯,調令極勻,又添注之,環回擊拂。湯上盞,可四分則止,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建安鬥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勝;故較勝負之說,曰相去一水、兩水。
先投茶一錢匕,然後注湯,調成均勻的膏狀,再注湯、擊拂,如茶麵有光澤潔白、茶盞內沿無水痕者,就是贏家。宋代鬥茶的主要標準有二:一看茶麵湯花是否均勻適中與色澤是否潔白鮮亮;二視茶盞的內沿與湯花相接處有沒有水的痕跡。湯花散退後,盞的內沿就會出現水的痕跡,宋時叫做「水腳」。蘇軾《和蔣夔寄茶》詩:
「沙溪北苑強分別,水腳一線誰爭先?」
詩中的「水腳」指的就是湯花散退後,茶盞內沿出現的水痕,而湯花散退早者,先出現水痕的鬥茶者,就是輸家。
宋徽宗在《大觀茶論》更是詳述點茶之法:
量茶受湯,調如融膠。環注盞畔,勿使侵茶。勢不欲猛,先須攪動茶膏,漸加擊拂,手輕筅重,指遶腕旋,上下透徹,如酵蘗之起面,疏星皎月,燦然而生,則茶麵根本立矣。第二湯自茶麵注之,周回一線,急注急止,茶麵不動,擊拂既力,色澤漸開,珠磯磊落。三湯多寡如前,擊拂漸貴輕勻,周環,表裡洞徹,慄文蟹眼,泛結雜起,茶之色十已得其六七。四湯尚嗇,筅欲轉稍寬而勿速,其真精華彩,既已煥然,輕雲漸生。五湯乃可稍縱,筅欲輕盈而透達,如發立未盡,則擊以作之。發立已過,則拂以斂之,結浚靄,結凝雪,茶色盡矣。六湯以觀立作,乳點勃然,則以筅著居,緩繞拂動而已。七湯以分輕清重濁,相稀稠得中,可欲則止。
可見,點茶從第一湯至第七湯,有其程序,草率不得。第一湯,沿盞壁慢慢注水,先攪動茶膏,漸漸加力擊拂,手輕筅重。第二湯,自茶麵上注水,環繞茶麵急注水一圈,用力擊拂,茶麵出現層層細泡。第三湯,注水如前,擊拂要輕勻。第四湯,注水要少,茶筅攪動稍慢。第五湯,攪動要輕盈而透徹。第六湯,用筅輕輕拂動緩繞。第七湯,分出輕清重濁,茶相稀稠適中,就可以停止拂動。
6、品嘗-以甘滑為上
蔡襄《茶錄》中載「茶味主於甘滑」,《大觀茶論》亦主張「茶以味為上,甘香重滑,為味之全」。可見,品飲之茶味重在甘香重滑。
(四)、鬥茶的勝負要訣
1、 茶質的優劣
宋徽宗《大觀茶論》說:
天下之士,厲志清白,競為閒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鏘金,啜英咀華,較篋筍之精,爭鑑裁之妙。
唐庚《鬥茶記》記鬥茶一事:
政和二年三月壬戌,二三君子相與鬥茶於寄傲齋,予為取龍塘水烹之而第其品,以某為上,某次之。
可見茶本身的優劣,也在評試高下的範圍。
2、 茶色的品鑑
鬥茶茶色以白色為上,《茶錄》載:
茶色貴白,……黃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鮮明,故建安人鬥試,以青白勝黃白。
《大觀茶錄》也主張,茶色以純白為上:點茶之色,以純白為上真,青白為次,灰白次之,黃白又次之。天時得於上,人力盡於下,茶必純白。
顯見,仁宗朝茶色以青白為勝,徽宗時純白又勝青白一籌。
3、 點茶技藝的優劣
點茶是宋人品茗的方式,如前所述(請詳見鬥茶程序-「點茶」),以茶筅擊拂攪拌,使茶末和湯均勻,合成乳狀,此時盞面會呈現細小的泡沫湯花,如茶麵光澤潔白、茶盞內沿無水痕者,就是贏家。範仲淹在《和章岷從事鬬茶歌》說:「鬬餘味兮輕醍醐,鬬餘香兮薄蘭芷。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
可見,鬥茶輸贏的結果,贏者如神仙般的快活,輸則像降將般的恥辱。
三、 宋代鬥茶風俗的發展與沒落
宋代,是中國物質文明發展達到高峰的時代,隨著社會各階層的需要,各項藝術也得到高度發展,鬥茶風俗,正是此時代的產物。民俗,是一個國家、民族、地區的人民,在長期的經驗累積,世代相沿,演變發展,而自然積澱呈現的文化現象,其有傳承性,又有變異性。而「鬥茶」作為一項民俗活動,自有其繼承性與變異性兩大特點。
就繼承性而言。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唐人將中國的飲茶文化作了大規模的整理,從採茶、制茶、水品、煮茶及茶器製造等等,都有詳實的記載,開啟了中國飲茶文化的精緻化。
北宋時期,國內承平,在重文輕武的政策中,士大夫們「沐浴膏澤,薰陶德化,鹹以雅尚相推,從事茗飲」,是以文人士大夫們能有充裕的優遊心情來享受茗飲,皆「不以蓄茶為羞。可謂盛世之清尚也」;再者,宋代理學興盛,「天下之士,厲志清白,競為閒暇修索之玩」,在茶色「尚白」、「厲志」的雅玩「鬥茶」中,也是一種窮理之學,於是「鬱郁乎文哉」的宋代,品茗風習有了重大的改變。悠遠雅致、寧靜淡泊的茗飲韻味,深深契合宋人追求內省淡雅、深遠意境的時代心理,是以宋代的品茗風氣逐漸推展到藝術審美方向,於是飲茶藝術化為「品茶」,品茶又進一步發展為「鬥茶」。
因此,在天子的雅好、文士的推崇中,整個社會的悠悠茶韻促使宋人在唐人精緻茶文化的基礎上,迅速發展出屬於宋朝優雅風格的品茗技藝-「鬥茶」。
影視劇中宋代婦女煮茶
「鬥茶」的出現,帶給當時社會極大的影響,上至王宮貴族,下至平民百姓,莫不品茗競技。而「鬥茶」不僅要求茶技的高超,也講求精密檢選焙制的上品好茶,彼此搭配,才能將茶藝充分發揮,因此,從早期建安貢茶的龍鳳團茶,到蔡襄所進的小團,一斤要真金二兩,到了宣和二年,龍團勝雪一餅卻值四萬錢,風氣所及,窮奢極侈,引起有識之士的撻伐。
蘇軾的《荔支嘆》向上層統治者禍國殃民的口體享受,投出憤怒的一槍:
十裡一置飛塵灰,五裡一堠兵火催。顛坑僕谷相枕藉,知是荔支龍眼來。飛車跨山鶻橫海,風枝露葉如新採。宮中美人一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永元荔支來交州,天寶歲貢取之涪。至今欲食林甫肉,無人舉觴酹伯遊。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痏。雨順風調百穀登,民不饑寒為上瑞。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籠加。爭新買寵各出意,今年鬬品充官茶。吾君所乏豈此物,致養口體何陋耶。洛陽相君忠孝家,可憐亦進姚黃花。
由歷史的回顧轉而對現實的抨擊,雖然進貢的東西一為荔枝,一為茶葉和牡丹,但實質是一樣的。幽雅淡遠的品茗茶事,到最後,變成奢華競技、諂媚逢迎的行徑,已失去茶文化高潔深邃的精神境界。
宋代的飲茶風俗十分興盛,但茶藝卻過度精細、繁複、奢侈,失去了唐人茶文化經營出來的精神境界。形式強於內容,茶文化無法展現深刻精神的困境時,政治上正發生重大的改變,蒙古族入主中原,社會形態也隨之大大不同。蒙古人性格慓悍急躁,不耐於精心細膩的品茗形式,再加上元朝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遠不如前,文人雅士再也無心以茶事展現自己的風流倜儻,因此,元代以後,「鬥茶」風氣式微。明洪武二十四年,明太祖正式廢除福建建安團茶入貢,改茶制為茶芽(葉茶),「罷造龍團,惟採茶芽以進」,從此改變了飲用末茶的習慣,末茶的沒落,連帶的以茶筅擊拂的點茶法亦漸行消失,取而代之的炒茶、曬茶製造方法與泡茶方法則一直沿用到現代。
總的來說「鬥茶」作為一項民俗活動,悠遠雅致、寧靜淡泊的茗飲韻味,深深契合宋人追求內省淡雅、深遠意境的時代心理,促使宋代的品茗風氣往藝術審美方向推展,於是就在悠悠茶韻的社會氛圍中,宋人在唐人精緻茶文化的基礎上,迅速發展出屬於宋朝優雅風格的品茗技藝-「鬥茶」。
「鬥茶」的出現,推動了茶葉學和茶藝發展的更上一層,不僅要求茶技的高超,也講求精密檢選焙制的上品好茶,然而,賞心淡遠的品茗茶事,竟變成奢華競技、諂媚逢迎的行徑,失去茶文化高潔深邃的精神境界,於是,鬥茶茶俗逐漸消失。
宋代鬥茶茶俗,在宋代茶書的視角中見證其風華歲月,在茶文化史上亮麗燦爛、大放異彩,有其重要的價值與貢獻,雖然其後逐漸失去高雅深厚的文化內蘊,但是,鬥茶,在宋代茶文化的地位仍有其不容掩蓋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