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非洲「燙腳舞」的視頻火爆朋友圈,舞蹈者佩戴面具、雙腳在地面快速地交替踩踏,網友戲稱其為「電動小馬達」。
其實這段舞蹈叫做象牙海岸面具舞,出現於象牙海岸古魯族的婚喪嫁娶等一系列重要活動上,在2016年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獨具魅力的非洲原始部落文化中,可不止有「燙腳舞」。
廣袤的非洲大陸是一個神秘而令人嚮往的地方,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大多數地區一直保持著原始的生活狀態,直到歐洲人抵達這裡。歐洲人從這裡帶走了有用的黃金、象牙、鐵和大批奴隸,也以同樣的歐洲人的眼光遺留下了他們的觀察。
雖然經過20世紀以來對非洲文化的研究與介紹,非洲藝術的價值和意義得到世界範圍內的普遍認同,在今天的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展覽館中,都陳列有非洲藝術品供世人觀賞,一些帶有濃厚非洲藝術風格的代表性作品,也成為歐美著名藝術家創作的靈感源泉與模仿對象。
然而在19世紀歐洲出版的,探險遊記、殖民者考察報告中,非洲是一個完全沒有理性智慧與現代文明的野蠻世界。這些觀念影響了包括黑格爾(Hegel)在內的許多歐洲知識分子。黑格爾否定了非洲文明的一切成就,包括他們的藝術。對於非洲人的藝術品,黑格爾只將其看作是人們「迷信」的副產品。
黑格爾的觀點是當時歐洲「種族中心主義」和「文化中心主義」的反映。事實上,當時歐洲許多學者、殖民官員都持這樣的論調。
儘管在非洲許多種語言中沒有「藝術」一詞,但非洲文化與我們稱作藝術的那些物品分類,是可以相對應的,不過它們對於藝術品的審美體驗有自身的特性。
借用著名經濟人類學家卡爾·波拉尼(Karl Polanyi)的說法,「經濟被嵌合在社會中的」,實際上藝術也是「被嵌合在社會中的」。藝術與社會文化的各個層面深刻地交織在一起。
非洲藝術最大一個特點是藝術與生活交融。從日常飲食起居所需的瓶罐,到人們穿戴的首飾服裝,到各種儀式使用的面具和雕塑,藝術無處不在。非洲人民也許不富有,但他們對於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欣賞,以及普遍具有的藝術才能。卻令身居現代社會的所謂文明人感到驚訝。
人們盡情裝點身邊的一切事物,故而非洲藝術的品類十分繁多。如果以材質劃分,它包括木雕、牙雕、石雕、金屬鑄件、陶土器物、織物、彩繪、珠串、皮革等,其種類之多,給人應接不暇的感覺。
非洲藝術大多與本土宗教信仰有關。非洲人認為自己的祖先就是口銜刻刀來到人世的。在非洲,藝術遠遠超越審美的層面,成為整個信仰體系的關鍵要素,賦予生活以意義,或者它們即是生活。
非洲人千百年來形成了自己的文明,創造了自己的藝術,並將其世代傳承了下來。許多非洲人或許從來不知道,什麼是西方觀念上的那種「藝術」,但實際上,非洲人民卻一直生活在自己的藝術世界裡,他們的宗教祭祀、儀式、雕刻、紋身、髮飾、舞蹈、吟唱都是藝術,藝術環繞著他們的社會空間與生活空間。
非洲傳統藝術有自己獨特的發展模式和歷史,要理解非洲傳統藝術須建立在非洲自身傳統世界觀上,即是要求我們避免理論學家長期隨意擺布的虛幻詞彙,代之以近距離觀察傳統非洲人是如何行動的。
為進一步促進非洲藝術與東方文明的平等交流與對話,大信非洲藝術博物館保護並收藏非洲文物400餘件,題材涵蓋生育與傳承、祖先與神明、生活與娛樂三個方面,內容包括雕像、面具、建築構件及生活用品等。
歷經多年籌備,博物館計劃於2019年11月底正式開館,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