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山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和日本的熱門景點,幾乎是感性中日本的象徵,比長城之於中國的意義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和長城存在的意義——保護國土安全不同,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也是可能造成災害的。
而且富士山離東京是很近的...
(圖片來自:Krishna.Wu/shutterstock.com)▼
近日,又有消息指出,日本政府公布了對富士山噴發後果的預測。這個消息被誤讀為政府預測富士山又要噴發,引發了日本國內外不小的恐慌。
只是估計了大規模噴發對富士山周邊的影響
預測規模和寶永大噴發相似
(圖片來自mainichi/ twitter)▼
其實如果留意近幾年的相關新聞,會發現此類消息屢見不鮮,富士山每年都要「被噴發」幾次。那麼引發這次討論的起因到底是什麼?如果它真的噴發了,引發的破壞又會有多嚴重呢?
富士山要爆發了?
根據板塊構造理論,地球表面的巖石圈並不是一整塊,而是由多個漂浮在地幔上的板塊構成的。
世界上比較大的一些板塊,日本在歐亞板塊邊緣▼
板塊運動導致不同板塊的交界處發生聚合或分離,聚合型板塊邊緣互相擠壓,密度較高的板塊會下沉到另一板塊之下,高溫又會將其變為巖漿,並形成巖漿庫,壓力過大時會導致噴發;而在分離板塊邊界處,地幔就會上升,形成海底火山山脈和火山島。
比如著名的火山之王喀拉喀託
在歐亞板塊和澳洲板塊之間
(圖片來自:feygraphy / shutterstock)▼
日本地處歐亞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交界處,地質活動較為活躍,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一部分,富士山也與日本的其他火山一樣,屬於聚合型板塊邊緣互相擠壓形成的火山。
1900-2013年的全球地震
大部分都在太平洋板塊周邊一圈,尤以日本密集
(圖片來自:wikipedia@USGS)▼
從造型上看,富士山屬於錐形火山,它的優美輪廓是在幾十萬年的不斷噴發的過程中,山體層層疊疊不斷增高逐漸形成的,其火山口也在逐漸發生變化,大致經歷三個階段後最終形成了今天3775.63米的日本第一高峰。時至今日,它依舊是一座活火山。
站在前輩的肩上才能長得更高..
(圖片來自Batholith / Wikipedia)▼
上一次富士山的大規模噴發距今天也並不遙遠。江戶時代的寶永四年(公元1707年),日本發生了如今推算為8.6級的大地震,造成數萬人死亡,數萬間房屋倒塌。
2011年在日本東北近海發生的大地震是9級
(損失慘重,並導致福島核洩漏那次)
(圖片來自:mTaira / shutterstock.com)▼
四十餘天后,富士山山麓出現餘震,富士山東南方向的山腰上出現了三個新的火山口,火山口噴出石塊和大量火山灰,以至於100千米開外的江戶(今東京)都堆積了一層火山灰,雖然沒有流出熔巖,依舊破壞了附近的房屋和田地。那次噴發也在富士山山腰留下了一個遠處都可見的大坑(即其中一個最大的火山口)。
就是圖中的這個「寶永山」
(圖片來自:Kitnha/shutterstock)▼
日本史料中富士山噴發的記載其實並不少見,公認的大噴還有兩次,激烈程度更甚於寶永大噴發。
公元800年(延曆19年)富士山大噴發,《日本紀略》記載「自去三月十四日迄四月十八日、富士山巔自燒、晝則煙氣暗瞑、夜則火花照天、其聲若雷、灰下如雨、山下川水皆紅色也」
如果不是下雪季節的話,那就是個正正經經的火山..
(圖片來自:applevinci/shutterstock.com)▼
自此富士山開啟了火山活動非常活躍的一段時間。
公元864年,(日本貞觀6年)富士山出現了史料記載中最為嚴重的噴發,距離山頂西北10千米的地方出現裂縫,形成了新的火山口,噴發出大量火山灰,巖漿奔流而下,一直進入到湖中,沿途植物被焚毀,動物大量死亡,附近很多房屋被毀,居民則不得不逃難。
從精進湖可以看到富士山
西北坡流出的大量熔巖擴散並包圍了富士山
(圖片來自:名古屋太郎 / Wikipedia)▼
之後富士山較小規模的噴發還發生過幾次,只是規模沒有三大噴發那麼大。
為什麼大家關注富士山
如今,關於富士山爆發的新討論再次出現。源自日本政府中央災難管理委員會的工作組對富士山大爆發的影響進行了討論。
他們預測,在最壞的情況下,富士山會噴發出4.9億立方火山灰;在西南風作用下,火山灰會在東京城市群飄落,進而引起電線短路等問題導致大規模斷電,影響地上軌道交通的運行安全,部分降下火山灰較多的地區可能會面臨木質住宅被壓塌的後果。
曾經的寶永噴發降灰分布模擬圖
基本可以覆蓋整個東京核心區和東京灣了
(圖片來自:富士山防災協議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