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慧發展迅速的資訊時代我們能為社會做怎樣的設計;如何將傳統與現代結合,開發字體設計在新的時代語境下新的運用方式;如何將設計融入人類主觀需求和社會生態環境保護當中……說到設計,我們會想到設計是城市創新的驅動,是推動上海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的源泉,但設計同樣也應當貼近城市生活,從細微之處的改變來溫暖人、感動人。
在凜冽冬日,不妨帶著這些心中的疑問走進由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與世博會博物館聯合主辦的《有溫度的設計——上海「設計之都」十周年暨「2010上海世博」十周年創意設計作品展》。展覽從城市生活需求出發,在一系列設計實踐及設計思考中展現設計的溫度,折射出以人民為中心的設計理念和人文關懷。
本次展覽包括了六大板塊——推陳出新、開啟新時代字體設計應用的「有大美的漢字」板塊;讓傳統文化重新融入現代文明,讓經典非遺生活化的「有活力的非遺」板塊;展現城市生活人文空間設計中對於物質文化和精神追求的「有器度的書房」板塊;連接著城市人的情感,反映城市人對生活態度的「有情懷的城市」板塊;將藝術與科技融合、用技術的變革解決生活問題的「有意思的交互」板塊,融合演繹世博文化與傳播國家城市發展新理念的「有熱度的世博」板塊。展出的近100件作品是近年來不同領域設計成果的集中體現,更是一種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本次展覽中,來自全國各地的設計作品展現了近年來的設計創新成果。在一系列設計實踐及設計思考中展現設計的溫度,折射出以人民為中心的設計理念。共青團上海市委副書記丁波在觀展後表示:「有溫度的設計包含了設計的善意、設計的哲學思考以及設計釋放出來的人文關懷精神。進一步為高水平青年創意人才與有社會責任的青年新銳設計力量提供更廣闊的舞臺。」
來自「有大美的漢字」板塊的漢字字體設計用親切熟悉的文字體系觸發了人們新的感受。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字體工作室主任王靜豔表示,「漢字」這個充滿魔力的詞語,註定了漢字字體設計的襟懷——與傳統文脈緊密相連,懷抱弘揚民族文化的使命,並且在今天傳承傳統的艱難求索中盡心盡力。近年來,我們逐漸意識到,傳統是我們生存的精、神、氣,於是,返本歸源成為理智而負責任的選擇。然而,重啟不易,我們正面對這樣一個令人感念萬千的任務:進行整個民族的傳統啟蒙,讓那些飄散在傳統天空陌生的文化碎片,組合起來,重構成為理性的體系之城。漢字之於古代社會,是傳承,是精神文化和溝通往來的基礎;之於現代社會,是進行文字沉澱、文化交流、文明創造的基礎,是信息社會進行信息流通的基本載體。在這個背景下,漢字字體設計走上了它命運的舞臺,在短短幾年間成為備受關注的學科方向。在這個人人消費字體的年代裡,漢字字體設計必將更多與社會民生關聯,我們也需要重新思考其在設計學科中的重要性,它不但是基礎課,也是專業課,涉及到語義學(含義、內容、概念)、符號學(外觀、風格、視覺語彙)和語法(它將如何應用),訓練的是學生的邏輯能力、視覺表達能力和信息處理能力。
展覽中還呈現了近年來漢字字體設計領域的新作品、新思路。參展作品中,有的是已經服務於大眾生活的成熟的市場產品,這些作品體現了十年間字體行業的璀璨成果;有高校師生的作品,體現了產學研的一體努力;也有專業字體設計師的作品,表現出更為強烈的個人色彩。所有作品共同講述了漢字之美。展覽在呈現現有成果的同時,更是對漢字字體設計未來發展的殷切期待。
展覽中同樣引發人們關注與思考的還有關於城市文化空間以及城市環境保護的內容。在「城市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多媒體展項中,不僅體現了設計本身的功能和美觀性,也向觀眾傳達了現代設計在新時代的重要使命。展覽從上海崇明的國際生態島建設引發對鳥類棲息地環境保護以及人們生活質量改善等問題的思考。展項探討設計在索取資源和反哺自然之間的平衡作用,讓觀眾體會到在「生態優先」的發展原則下,設計如何提供環境持續的活力。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設計系常務副系主任董春欣所帶領的團隊負責了這個展項的設計與製作,包括對於崇明島鳥類的繪製。崇明島是鳥類在南北半球之間遷徙的「驛站」,當地人愛鳥、護鳥、小心翼翼地守護著鳥類的棲息地。展覽注重「發現」而非預設,原本地呈現崇明島上生態系統的建設,引發對人類發展如何與自然生態達成平衡,如何尋求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展開思考。展項希望建立事物本質與觀眾的聯繫,讓觀眾感受人、鳥、自然之間的關係,思考在進退之間,人與自然如何和諧共生。
《有溫度的設計——上海「設計之都」十周年暨「2010上海世博」十周年創意設計作品展》站在了上海「設計之都」十周年的重要轉折點上,回首過去,展望未來,為當下和今後的設計方向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思考。設計可以改變城市,可以賦能產業,更可以帶來溫度,在溫暖你我的過程中找到歸屬感與認同感,使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責任編輯: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