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世紀,科學家就發現了地球磁北極不斷運動變化的情況,進入上世紀90年代,發現地球磁北極的移動速度明顯加快。從今年開始,俄羅斯的科學家、美國國家地理信息中心又分別證實,地球磁北極正在以極快的速度向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逼近。
根據公開的研究結果,在過去的20年左右的時間,磁北極的移動速度從每年15公裡增加到55公裡,雖然這幾年速度有所放緩,但仍然達到40公裡每年,這個速度要比百年前快了3倍還多。
地球磁場形成的真正原因,目前科學界還沒有統一的觀點,其中佔主流的說法是地球內部有大量呈熔融態的鐵、鎳等物質,這些物質的磁性很強,屬於鐵磁性,液態的外地核在初始微弱磁場中會發生流動,產生地核電流,因而形成電流磁場,進一步增強原來的弱磁場,在摩擦的消耗下使磁場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於是形成了地磁場。
至於磁北極的快速移動,科學家們也沒有找出真正的驅動原因,不過有兩個方面倒是值得關注。一個是認為這屬於正常現象。地球磁極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變化,變化原因就是內核液態鐵鎳物質的流動造成。在一個相對長的時間段內,內核液態鐵鎳物質的流動可能會具有規律性,從而推動地磁極沿著一定路線作規律性的移動。
另一點可能是地球南北磁極翻轉的前兆。大量的地質勘測結果表明,地球在近幾千萬年間發生過很多次南北磁極翻轉現象,平均每30萬年發生一次,但最近的一次翻轉發生在70萬年以前。伴隨著磁極翻轉,地球磁場強度會逐漸減弱,當減到原來正常值的一半時,將發生翻轉。從近100年的觀測看,僅僅這100年地磁場強度就減少了約10%。此次磁北極的移動,有可能是地磁場繼續減弱、磁極向赤道移動的先兆。
但是,即使是發生地磁極的翻轉,我們也不必驚慌,因為這個過程會持續上千年甚至以萬年來計,這麼長的時間內,除了一些依靠地磁辨別方向的鳥類、魚類等動物受到影響以外,對人身體的直接影響不大,不過隨著地磁場強度的減弱,對太陽風」吹過來」的高能粒子的阻隔能力就會降低,從而引發臭氧層變薄、人造衛星受損、地球磁模型短期失靈、通訊和導航信號衰弱等一系列問題,需要科學家們研究出更加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的應對措施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