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已經離不開宋體、楷體、黑體等電腦字體,這些字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昨天在湖北美術學院曇華林藝術中心開幕的2016「東+西」國際設計周的字體設計展上,這個問題有了答案。
「方正大魏體」原創設計師、方正字庫設計總監仇寅介紹,一套簡化漢字最低標準是6763個字,「很多人以為我們字庫裡的字體,是通過計算機設計一個模型,然後自動生成的。」本身是書法家的仇寅說,其實,設計一款字體,先要一筆一划寫50個基本字,然後再人工或用設計軟體調整,大概要修改三五次才能確定字形。風格得到認可就再做500個字,工序一點不會減少。直到做到2500個字時,設計量才稍微減輕,因為剩下的4000多個字多是組合而成,但風格和整體性一樣要反覆檢驗。
▲展覽現場
「像我們去年9月發布的『方正悠黑』11個系列,是由我們十幾個設計師組成的團隊用了3年時間完成的」。他說,平均一套字要做一兩年才成。再比如,他們設計的啟功字體,最初是由大書法家啟功的弟子逐字寫出來的。
青島手部殘疾的崔顯仁,以前靠在街頭寫粉筆字賣藝為生,意外被「方正字庫」看中,讓他在家寫6000多個粉筆字,分批寄到北京。經過設計師之手變成了現在的「方正顯仁簡體」,適合廣告業、雜誌的文章標題,他也得到了一筆不菲的收入。更有名的是,「方正字庫」攜手明星徐靜蕾推出「靜蕾字體」,她也是寫了幾千個字,有的字寫了又塗掉重寫。
「東+西」國際設計周旨在將東方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文化交流與碰撞,構建設計文化與教育的溝通平臺。該展由武漢市委宣傳部、湖北美術學院等單位主辦,迄今已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