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不懂量子力學?那看這篇就對了!

2020-11-25 騰訊網

閱讀指引:

1、建議預留10分鐘不被打擾的時間,本文需要一些思考,閱讀起來可能並不輕鬆。

2、本文為奶酪哲學觀Philosophy專題中的P02篇,內容系統連貫,建議從第一篇文章開始閱讀。

3、第一時間獲取更新,歡迎關注「奔跑中的奶酪」。

導讀

量子力學,可以算得上近年來最熱門的科學概念。

不管是什麼內容都,都會嘗試和量子掛上勾,比如前段時間的「量子波動速讀」鬧劇,當年的「納米保健品」現在也似乎都改名叫「量子保健品」了。

在量子力學的科普內容上,也存在同樣的情況。理工向的科普內容,常常會有諸多公式和概念,大多數人都難以理解。

而文學向的科普內容,又會存在「戲說變胡說」的問題,比如他們喜歡談「薛丁格的貓」、「上帝不擲骰子」這些網紅概念,然而卻給讀者帶來了錯誤的理解。

本文將嘗試用你能聽懂的語言來談談量子力學,為你在理解量子力學避免踩坑上提供一份參考。

01

量子力學的誕生

19世紀的最後一天,歐洲著名的科學家歡聚一堂。

會上,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開爾文發表了新年祝詞。他在回顧物理學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時說:「物理大廈已經落成,未來的物理學家只需要做些修修補補的工作就行了」。

但在展望 20 世紀的物理學前景時,他卻若有所思地講道:「物理學美麗而晴朗的天空被兩朵烏雲籠罩著」。

然而恰恰就是這兩朵烏雲,預言了近代科學的兩大發現:相對論和量子力學

的確,17世紀由牛頓等人創立起的經典力學,經過兩個世紀的發展,已經相當完美,一切現象都可以從相應的理論中得到解答,人類似乎掌握了上帝造物的奧秘。

牛頓建立起來的絕對時空觀,是當時所有事物運行的總原則。

絕對空間就像是一個「容器」。它均勻、靜止、無限延伸,與時間無關,也與物體無關,那怕這個容器空無一物,它也是一樣存在。

絕對時間就像是一條「河流」。它與空間無關,不管河裡有沒有水,它都會逝者如斯,不舍晝夜。

同時也與佔據空間的物體無關,情人相會總是覺得時間過得太快,一旦分別又嫌過得太慢,其實時間是不管你的心情的,它永遠都是過得不快不慢,以同樣的速度流逝。

後來,愛因斯坦提出了相對論,修正了時間和空間的絕對性(具體參考上一期《宇宙觀》),時間和空間不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而且依賴於觀察者所在的參考系。

與此同時,絕對空間和絕對時間的另外一個性質——連續性,也被物理學家普朗克所創立的量子力學所否定。

經典物理學的大廈被徹底地動搖了。

什麼叫時空的連續性呢?

比如速度是距離除以時間(V=S/T),一輛車1小時走了80公裡,這叫時速。

那我們還可以繼續追問半小時走了多少?10分鐘走多少?10秒鐘走多少?1秒鐘走多少?0.1秒走多少?一直可以追問到足夠短的時間(趨於0但不等於0)走了多少距離。

但它的前提是,距離(空間)和時間都是可以無限分割的。

古希臘哲學家芝諾也有相同的觀點,他的「阿基裡斯追龜」悖論和「飛矢不動」悖論,就是認為時間和空間可以無限分割。

所以有了「阿基裡斯永遠追不上烏龜」,「射出去的箭是不動」的這樣的反直覺觀點。

1900年,普朗克在尋找燈泡顏色和溫度之間的關係時,進行了一項「黑體輻射」的實驗,一次偶然拼湊出來的公式,完美地契合了實驗結果。

然而對於這個完美的公式,普朗克卻給不出理論解釋,隨後普朗克發現:

只有假設能量在傳播的過程中,不是連續不斷的,不存在無限小的單位,而是必須被分成一段、一段的,能量傳播必須有一個最小單位,只有這樣,這個完美的公式能解釋得通。

可一旦這個假設成立,那就意味著時間、空間、能量都不是連續的,它們不能被無限分割。這是什麼意思呢?

這就好比溫度計要從28度上升到29度,必須要經過28.5度,如果不能被無限分割,就意味著溫度計中不存在28.5度這個刻度,1度就是溫度計的最小單位,溫度只能從28度跳躍到29度,再跳躍到30度。

普朗克常數表明「世界是不連續的,不能被無限分割,才是世界的本來面目」。

於是普朗克提出,能量的最小單位是能量子,後來更名為量子,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提出量子概念,1900 年也被稱為「量子元年」。

02

量子力學的詭異之處

而在此之前,物理學家赫茲意外地發現了「光電效應」,就是金屬板被紫外線照射時會產生電流,也就是光生電,可惜赫茲沒能解釋其原因。

時間到了1905年,愛因斯坦發現光能否產生電,取決於光的頻率,而與光照的強度無關。

而要解釋這種現象,愛因斯坦認為:「我們必須忘記光是一種波的想法,而認為它是一股微小的粒子流」。

為了描述它,愛因斯坦用了普朗克之前用過的量子概念,把光粒子稱之為光量子,也叫光子,所以光即是波,又是粒子。

對於光是什麼,這一持續近300年的爭論,終於以一個神奇概念的產生而宣告終結——「波粒二象性」。

科學家開始獲得了新的思路,原來一種物質可以同時具有兩種截然不同性質,波粒二象性就像一把鑰匙,微觀世界的大門也被打開了。

1924年,法國物理學家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假說,認為和光一樣,所有微觀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

後來也得到了證明,因為在「雙縫實驗」中得到的「幹涉條紋」正是波的特有性質。

(水的雙縫幹涉實驗)

文章寫到這裡,似乎一切都還是能夠理解的,沒有超出宏觀世界的物理規律,量子力學看上去也沒有多少神奇之處。

可接下來,詭異的事情就出現了!

當科學家嘗試在雙縫實驗的架設一個觀察設備,用來觀察粒子的運動軌跡時,奇怪的事情發生了。

"幹涉條紋"消失了,這些被觀測了行為的粒子沒有了波的特性。

詭異的是,這些粒子就像是知道你要監視它,你不觀察它,它就呈現出波的特性,可一旦你想要觀察時,它就會失去波的特性。

03

量子力學的新紀元

為了描述粒子的波動行為,奧地利物理學家薛丁格就提出了「薛丁格波動方程」,方程的解被稱為「波函數」。

它可以用來描述粒子的運動,就像牛頓當年提出第二定律用來描述宏觀物體的運動一樣,薛丁格方程的提出,標誌著量子力學開始步入新的紀元。

但薛丁格當時未能就波函數的物理意義給出解釋,他嘗試用波函數來代表電荷的密度,但遭到失敗。

1926年,德國物理學家玻恩提出「概率幅」的概念,用概率詮釋了波函數的物理意義。

認為粒子的位置和速度都是以一定概率存在的,粒子到達屏幕各處的概率就是出現「幹涉條紋」原因。

那如此說來,粒子的落點分布就成了一種概率分布,我們無法預測落點究竟在哪裡,我們能知道的僅僅只是概率。

就好像你有一位朋友在北京,在你沒見到他之前,他可能在北京的任意一個角落,只有你真正見到他後,才會知道他在北京的具體那裡。

又比如我們以為原子核的電子運動是有軌道的,然而事實上,軌道並不存在。

電子在原子核附近的空間光速運動,它看上去更像是一團雲霧,然而這看上去密密麻麻的雲霧,其中的電子其實只有極少的幾個,甚至是1個。

如果使用「概率」來描述粒子行為,就會導致和經典觀念上不一樣的結果。

在經典物理中,物體的位置和速度都是可以同時精確測量的,使用概率去描述粒子的話,它的位置和動量就都會是一種概率。

這樣一來,要準確測量出一個粒子的位置時,它的動量將變得及其不穩定,你無法得到這個粒子的準確動量。而當你專心測量它的動量的時候,它的位置卻又會變得變幻無常。

你測量其中一個量越準確,另一個量就越不準確,對此,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提出了「測量幹擾」 的思想實驗,也就是人們常常說的「測不準原理」。

現在想像一下,

為了觀測電子的運動,我們就得用光去照射它,如果越是要求觀測得精確,那就得用波長越短的光去照射電子,但同時意味著光子的動量越大,在觀測時,光子就會與電子發生碰撞,電子會被撞飛,於是得到的動量偏差就越大。

而想要準確測量一個電子的速度時,需要光的波長越長越好,於是我們又沒辦法確定它的位置了。

這就好比用溫度計去測一盆熱水的溫度,把溫度計插進熱水中時,溫度計要吸收一點熱量,使得熱水中的總熱量少了一些,因而測得的實際溫度比溫度計插進去之前熱水的實際溫度低了一點。

但是因為溫度計本身所吸收的熱量相對於總熱量來講是很少的,可以忽略不計,從而可以把溫度計測得的溫度當作熱水的實際溫度。

而如果測量一支很小的玻璃試管裡的熱水溫度,溫度計本身所吸收的熱量可能佔總熱量的幾分之一,測量對被測系統的幹擾就不能忽略不計了。

正是因為微觀粒子所具有的波動性,粒子原本在任何一個時刻所具有的確定位置和動量,就會變得不確定起來。

不確定性是微觀粒子的內稟特性,它只是在測量中得以體現,而不是測量本身帶來的,所以「測不準原理」正確地說法叫「不確定性原理」。

丹麥物理學家波爾對此提出了「互補原理」。

認為微觀粒子的確有波粒二象性,但在同一個實驗中波動性和粒子性是互相排斥的,一個實驗可以展示出物質的粒子行為或波動行為,但不能同時展示出兩種行為。

雙縫幹涉實驗中,去觀測粒子了走哪一條縫,等於強調了粒子性,只有「粒子」 才具有確定位置,而波則彌散於整個空間。

根據互補性原理,波動性就會被排斥了,幹涉條紋也就消失了。

結尾

後來,以波恩的概率詮釋、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和波爾的互補原理為理論核心的物理學家,被稱為「本哈根學派」,他們對量子力學的理解被稱為「本哈根詮釋」,他們認為:

在量子力學裡,量子系統的量子態,可以用波函數來描述,波函數是一個數學函數,用來計算粒子在某個位置或處於某種運動狀態的概率,測量的動作造成了波函數坍縮。

哥本哈根學派將量子力學的研究,上升得了哲學高度,這對於當時物理界的絕對權威愛因斯坦來說,是斷然無法接受的,薛丁格也明確地反對「概率詮釋」的說法。

他們相信世界萬物,由是既定的因果關係決定的,世界怎麼可能處於一種隨機、概率的狀態呢?觀察者怎麼可能決定了客體的狀態呢?

於是,以波爾為首的哥本哈根學派,和以愛因斯坦為首的反對派,開始了長久的論戰。

說到這裡,有人可能會認為愛因斯坦反對量子力學,這是一個巨大的誤解。

後面關於他們的論戰如何,還有量子力學近年來的發展,中國在量子力學上的成就,我們將在下一期《量子力學的哲學詮釋》中再談。

看完文章:

喜歡本文,或者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的話,那麼:

1、點再看,幫助更多的人看到這篇文章。

2、寫留言歡迎對文章進行評論,我會儘可能回復。

3、點關注,關注我並星標第一時間獲取更新

相關焦點

  • 量子力學的隨機性被推翻了?
    諸如「耶魯大學實驗推翻量子力學隨機性」「愛因斯坦又蒙對了」等等標題黨紛紛出現,仿佛戰無不勝的量子力學一夜之間陰溝翻船一樣,很多文青紛紛哀嘆宿命論又回來了。然而,事實真的如此?還是報導偏差歪曲了論文本意?
  • 看不懂《姜子牙》,體會不到電影想表達的意思?那就對了!
    在我寫這篇稿子的時候,《姜子牙》的票房已經超過了六億,從某種程度上面來說,算是一種比較大的成功,而這部電影的評分,也來到了7.1分,整體程度上面來說,確實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一部動畫片類型的作品,能賣到六億的票房,並且首日票房,超過了之前的《哪吒》,肯定有不少網友要說了,這部作品,到底好不好看?
  • 為什麼費曼、玻爾、潘建偉等物理學家都說自己不懂量子力學?
    費曼是上個世紀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的幾位物理學家之一,他在量子力學方面的貢獻就是開創了量子力學的路徑積分方法,這是和海森堡的矩陣力學以及薛丁格的波動力學等價的量子力學的第三種形式。其他物理學家也有過類似的表述,量子力學的旗手玻爾就曾經說過:「如果誰不對量子力學感到困惑,說明他不懂量子力學」。中國量子通信的領軍人物潘建偉在接受記者採訪談論墨子號衛星時也曾表示過自己不懂量子力學。無人能懂量子力學,這幾乎是物理學界的一個共識。
  • 量子力學隨機性被推翻了?事情才沒那麼簡單 | 張文卓
    諸如「耶魯大學實驗推翻量子力學隨機性」「愛因斯坦又蒙對了」等等標題黨紛紛出現,仿佛戰無不勝的量子力學一夜之間陰溝翻船一樣,很多文青紛紛哀嘆宿命論又回來了。然而,這樣一個「大新聞」的出現只是報導出現了偏差,歪曲了論文本意的結果。
  • 量子力學隨機性被推翻了?事情才沒那麼簡單
    諸如「耶魯大學實驗推翻量子力學隨機性」「愛因斯坦又蒙對了」等等標題黨紛紛出現,仿佛戰無不勝的量子力學一夜之間陰溝翻船一樣,很多文青紛紛哀嘆宿命論又回來了。然而,事實真的如此?還是報導偏差歪曲了論文本意?
  • 這梗代指搞不懂自己飯圈事情的路人
    這梗代指搞不懂自己飯圈事情的路人時間:2019-07-15 11:28   來源:愛秀美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wlsw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代指搞不懂自己飯圈事情的路人 wlsw是什麼意思 wlsw是外來生物的意思,主要用於飯圈,就是指搞不懂自己飯圈事情的路人。
  • 竇文濤:電影導演操心觀眾智商 生怕看不懂
    就是懂不懂成了一個很要命的問題,你比如現在有一個名導演每拍完電影之後,點映的時候,他就能夠哆嗦成每過一個情節,他就要看觀眾的反應,他就問,這個懂不懂,這個懂不懂,看完了電影,一聽說有人說我沒看懂啊,譁一下這汗就下來了。因為他覺著這就沒票房了。所以那天賈樟柯在這兒聊,他說我就不明白了,怎麼不懂呢,怎麼會不懂呢,說不願意懂吧。
  • 淺談量子力學與唯心主義的關係,兩者風馬牛不相及
    量子力學,這是一種常見的物理學科命名方式,所研究領域加上力學兩個字,這就構成了一門物理學科,例如:熱力學、流體力學,而量子力學,顧名思義,這是一門研究微觀粒子的學科(並非量子,量子只是人為定義的一種物理概念),其實量子力學本質上與熱力學、流體力學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都是龐大物理體系下的一門具體的物理分支
  • 量子力學與測不準原理
    今天就來談談最牛的現代科學——量子力學。如果一個人不懂量子力學,就不能稱之為現代人,因為不懂量子力學,就會有一半的好萊塢科幻片看不懂,悲催不?呵呵!    這兩派物理學大咖,天天除了做實驗,就是一個字——撕,你來我往,搞得整個現代物理學界是熱熱鬧鬧,雞飛狗跳。
  • 量子力學:科學——理性的獨白;詮釋——眾神的狂歡
    量子理論的科學,簡言之,就是人們憑之進行計算、預測、實驗直到應用的那一套科學原理、數學方程和計算技術。從實用角度來說,量子理論不需要任何解釋,它可以完美地預見到我們選擇的任何實驗結果。它是相對固定的,已經成熟的,經過艱苦努力掌握它的人可以說是從技術上「懂」得了量子力學,已經是「專業懂」,具有常人不可比擬的優勢,不要「身在懂中 不知懂」,過分糾結於「普及懂」。
  • 量子力學的「堂吉柯德」---熊玉科紀實
    量子力學是電子獨舞的科學,苦於找不到電子和宏觀的對應物,一直搞不明白真實的意義!因此,粒子是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有限和無限的對立統一,這就是超弦理論的主要觀點,熊玉科1999年率先求證超弦理論假說,物理學界一片歡呼雀躍,吹散迷霧,迎來量子力學的春天,於2007年,並在山東省物理學會的推薦下獲山東省科技創新獎。熊玉科主要思想是:地球、磁鐵、電子等磁體、帶電體,曲線運動、轉動時,周圍的重力場、電場或磁場也一同運動。
  • 量子力學是唯物學科嗎?
    首先,以上多篇文章使用的術語和範疇,與經典的唯物主義哲學相混淆。比如你從法蘭克福到北京,是走莫斯科還是新加坡,在哲學裡說是兩個可能性。如果這個飛行已經實現,那麼,不管你是否睡著了,都只有一個路線為真。形式邏輯也是這麼說的。哲學裡就是可能性與現實性這對範疇的問題。但是在上述文章講述的量子世界裡,如果你睡著了,這兩態都是真的,是並存糾纏的。是薛丁格的貓,又死又活。
  • 不管你看懂看不懂都要收藏...
    不管你看懂看不懂都要收藏!尊重前輩,尊重物理。在現代的量子力學體系中,薛丁格方程就像經典力學中的牛頓第二定律一樣被作為一項公設來接受。這在我們現代人看起來可能沒什麼,那是因為我們站在了像牛頓這樣巨人的肩膀上,第一個產生這種想法的牛頓先生絕對有做上帝的氣質。說萬有引力定律公式的精髓在於距離r的平方反比上,牛頓當年憋了好多年都沒敢發表他在萬有引力方面的研究成果原因之一就在於他不敢斷定萬有引力是否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 道德經和量子力學中的宇宙說的太像了,這是巧合嗎?
    明朝的皇帝朱元璋評它為萬物之根,魯迅評為不讀道德經一書,不懂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更有世界文明史的作者說,除了道德經,當我們焚毀所有的書籍,仍能在道德經中找到智慧的摘要,評價高的如此過分。可是當咱們探討完量子力學和道德經的共同點後,也許這評價一點也不過分。
  • 如果看了這篇文章你還不懂傅立葉變換,那就過來掐死我吧(下)
    上一篇文章發出來之後,為了掐死我,大家真是很下工夫啊,有拿給姐姐看的,有拿給妹妹看的,還有拿給女朋友看的,就是為了聽到一句「完全看不懂啊」。幸虧我留了個心眼,不然就真的像標題配圖那樣了。我的文章題目是,如果看了這篇文章你「還」不懂就過來掐死我,潛臺詞就是在你學了,但是沒學明白的情況下看了還是不懂,才過來掐死我。
  • 不懂粵語看周星馳,那《九品芝麻官》這兩個笑點,你根本理解不了
    每次我提醒,如果不懂粵語會損失一大半樂趣。很多表示不相信,但是如果你真的喜歡周星馳電影,可以嘗試著去學習粵語,這樣一來,周星馳的電影你會笑得更開心。每次我這樣說,廣東的小夥伴就表示很贊同。就會紛紛舉例說,《功夫》裡醬爆那句「包租婆,怎麼突然之間沒水了呢?」,可是國語讀出來完全沒感覺啊。今天我說一個周星馳《九品芝麻官》裡一個不經意的笑點。
  • 為什麼路痴總是搞不懂東南西北
    而這群人被稱為路痴。今天又來和大家探討所謂路痴這種奇特現象。指南針多數路痴從小到大都搞不懂木是怎麼一回事,不是說他們不知道路是什麼,他們知道路可是沒辦法認路,就好像上次講到的臉盲一樣在他們眼中白天走過的路,不要說晚上了,在天還亮著的時候,要他們再走多一次同樣的路,那是沒辦法的事。所以更不用說反著走的路了,也就是說要從A到B然後再叫他們原路從B回到A一般人認為這只是普通的照原路返回,可對他們來說這是一條全新的路,同一條路沒走過10次以上,他們是認不得的。可以用導航,現在不是很方便。
  • 量子力學與精神意識(三)
    量子力學與精神意識(三)需要指出的是,從物質分析手段上科學研究意識命題雖然非常難,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從詞性界清上準確使用意識概念的努力。因為自從意識這個詞語產生後,人們就在各自所指的含義上使用它,而我們為了討論交流與意識相關問題的效率,就必須按照實際使用意識概念的規範來統一限定其範疇。
  • 人類要重新認識量子力學?
    人類要重新認識量子力學?說到量子力學,可能很多人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例子就是薛丁格的貓,可是許多人對這個概念都有著非常大的誤解,這個實驗和愛因斯坦還有關係。上世紀30年代,愛因斯坦和另一位物理學家玻爾吵了一架,愛因斯坦生氣地說,上帝不擲色子,許多人都覺得愛因斯坦不認同量子力學,事實果真如此嗎?
  • 我搞不懂……
    我搞不懂…… 2018-03-23 14:37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I can't figure out... 我搞不懂……   用法透視"figure out"是理解的意思,這句話的含義相當於"I don't underst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