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汙水處理的需求是伴隨著城市的誕生而產生的。城市汙水處理技術,歷經數百年變遷,從最初的一級處理發展到現在的三級處理,從簡單的消毒沉澱到有機物去除、脫氮除磷再到深度處理回用。汙水處理的的每一次發展與進步都為人類的發展進步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動力。而我國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城市生產力不斷提升,城市人口數量也不斷增加,未來我國汙水排放量也將隨之增大,因此,對於汙水處理的需求也必將進一步擴大今天在這裡小編特地編輯整理了我國水汙染處理的發展簡史以及行業現狀。
早期行業發展階段
我國最早的汙水處理歷史是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始,1923年建成的上海北區汙水處理廠的建立拉開的中國近代汙水處理的序幕。
上海北區汙水處理廠是中國第一座城市汙水處理廠,該廠佔地0.84公頃,日處理能力為3500立方米,尾水排入沙涇港。此後幾年,東區汙水處理廠和西區汙水處理廠相繼建成,日處理量分別為1.7萬立方米和1.5萬立方米,處理後尾水分別排入黃浦江和蘇州河。但是在此之後中國再無新的汙水廠建立而且排水管道建設也很少。到1949年,全國排水管道總長度僅為6034千米,各地主要靠明渠或河道排處雨汙水。
初步發展階段
1949年建國以後,中國的汙水處理行業經歷了初步的發展,主要集中於髒亂差的老城區汙水收集管道建設,汙水截留,城市黑臭河湖整治改造等。著名的綜合整治工程有北京龍鬚溝、天津赤龍河和四通河、上海肇家濱、南京秦淮河、武漢黃孝河等。與此同時在此期間中國還建設或開始建設了一批一級汙水處理廠。如北京高碑店一級汙水處理廠,日處理規模可達40萬立方米。但是於此同時國內的汙水處理技術依舊停留在較初級的階段,多利用水體的自淨或者較初級的水處理方式,沒有把汙水處理作為城市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技術上也沒有較大的發展,仍處在相對比較落後的狀況下。
汙水土地利用改造階段
從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由於工農業的進一步發展汙水農業灌溉的觀念得到發展,此時汙水汙染程度較低許多缺水地區將汙水灌溉利用作為經驗進行推廣如北京東南郊汙水灌溉區、天津武寶寧汙水灌溉區等。在1980年直接利用汙水灌溉的農田更是達到133.3萬公頃。極高的提高了我國農業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有效的緩解了當時水資源短缺和汙水汙染的問題。1957年,當時的建工部與農業部及衛生等部門把汙水灌溉列入了國家科研計劃。60年代,有關部門還曾在北京高碑店汙水處理廠召開了「亞、非、拉國際汙水灌溉研討會」。鑑於汙水灌溉的風險,1972年,國家在石家莊召開的全國汙水灌溉會議,提出了「積極慎重」的汙灌方針,並制定了汙水灌溉暫行水質標準,以應對汙水灌溉的風險。
全面發展階段
隨著改革開放的開始中國開始日益重視汙水處理行業的發展,1979年9月我國第一部環境法(簡稱《環保法》)誕生,這標誌著汙水處理正式處於法律法規的管理之下。《環保法》明確規定了我國幾種基本環境制度,如環境影響評價、「三同時」和排汙收費制度等。1982年「六五」計劃正式把「加強環境保護,遏制環境汙染的進一步加重」定為國家發展的十項基本任務之一。198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水汙染防治法》。國家在環境保護、汙水處理領域的政策日趨完善。這一時期,我國汙水處理行業開始與國際接軌,並實現快速發展。
快速發展階段
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全面加大了水汙染治理力度。2002年出臺了首個城鎮汙水處理廠汙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該標準的實施,有力促進了國內城鎮汙水處理業的快速發展。
同時,國家陸續將淮河、海河、遼河和太湖、巢湖、滇池(三河三湖),松花江流域、三峽庫區及上遊(一江一庫),以及南水北調水源地及沿線等流域列為國家重點水汙染防治地區,這些流域內的汙水處理廠得以迅速建設。
另一方面,國家在「十一五」期間開始實施了「節能減排」戰略,提出在「十一五」末期將化學需氧量(COD)總排放量在「十五」末的基礎上降低10%,並將減排指標層層落實到各省、市、縣。為完成國家下達的減排指標,各地紛紛採取措施,加速建設汙水處理廠,全國汙水處理步入高速發展狀態。
到2010年底,全國設市城市和縣城共建成2842座城鎮汙水處理廠,總處理能力為1.28億立方米/日。全國有1034個縣的城關鎮建成了汙水處理廠,佔縣城總數的63.2%,16個省(自治區或直轄市)實現了「每個縣(市)建有汙水處理廠」的目標。
2010年,全國汙水實際總處理量343.7億立方米,日均處理量1.01億立方米,負荷率78.78%。全年COD消減量921萬噸,BOD消減量395萬噸,氨氮消減量70.4萬噸,總氮消減量57.6萬噸,總磷消減量10.5萬噸,產生了巨大的環境效益。「十一五」期間,中國汙水處理能力平均以20%以上的速度高速增加,創造了汙水處理的世界最快建設速度。
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被提高到空前的政治高度,推動了我國的環境政策發展邁上新臺階。為切實加大水汙染防治力度,保障國家水安全,多項政策法規相繼出臺。2014年制定出臺「最嚴環保法」;2015年,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水十條」;201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長江生態保護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2019年4月,住建部、生態環境部、發改委聯合印發《城鎮汙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
汙水處理行業現狀分析
1、汙水年排放量增加
近幾年,我國我國的汙水排放總量持續增長。2014年中國城市汙水年排放量445.34億平方米,2018年增至521.12億平方米。
數據來源:住建部、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汙水處理廠數量增多
目前我國工業廢水排出以後基本進入城市汙水管道,在城市汙水處理廠進行處理。據《2018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鑑》,2014年汙水處理廠數量1807座,2016年汙水處理廠突破2000座,2018年汙水處理廠數量進一步增加達到2321座。
3、汙水處理廠處理能力提高
「十二五」以來,我國明確將節能環保產業作為戰略新興產業,政府密集出臺各項環保政策(如「水十條」),我國汙水處理規模已具備一定規模,水汙染治理能力效果顯著。我國汙水處理能力不斷增強。2014年我國汙水處理廠處理能力13087萬立方米/日,2018年處理能力提升至16881萬立方米/日。
數據來源:住建部、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4、汙水年處理量增加
隨著汙水處理廠數量增加,汙水處理能力提升,我國汙水年處理量大幅提升。2014年汙水年處理量401.62億立方米,2018年逼近500億立方米。
目前,我國水處理已經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形成了成熟的汙水處理工藝,汙水處理率持續提升。2014年汙水處理率90.18%,2018年達到95.49%。隨著汙水處理技術進步,預計我國汙水處理率將進一步提升。
5、我國汙水處理區域發展不平衡
由於我國東部沿海等經濟發達地區,地方政府的財政實力相對較強,人民群眾收入水平較高,對環境保護和清潔環境的需求較大。經濟發達地區的人口集聚功能強,人口較為密集,城鎮化水平較高,也更適宜於規模化汙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營。因此,我國東部沿海等經濟發達地區的汙水處理設施建設較為健全,汙水處理行業發展相對較快。
中西部經濟較為落後的地區,由於財政綜合實力有限、人口較為分散等原因,汙水處理設施建設仍十分落後。
汙水處理行業發展趨勢
1、智慧水務市場潛力亟待釋放
智慧水務將海量水務信息進行及時分析與處理,並做出相應的處理結果輔助決策建議,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水務系統的整個生產、管理和服務流程,從而達到「智慧」的狀態。隨著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及移動網際網路等新技術不斷融入傳統行業的各個環節,新興技術和智能工業的不斷融合,智慧水務行業發展具有明顯的前景。
2、農村汙水處理成藍海
由於農村經濟條件限制以及居民環境保護意識的缺乏,許多村莊缺乏完善的汙水收集系統,直排現象普遍。同時行政村汙水垃圾治理相對緩慢,與城市、縣城相比,汙水垃圾等環境基礎設施嚴重滯後。
因此,城鎮汙水處理市場已趨於飽和,而村鎮汙水處理市場呈現一片藍海。經測算,到2020年農村水環境治理剩餘市場空間將超1298億,長期市場則高達萬億體量。
3、汙水資源化帶來新機遇
《城鎮生活汙水處理設施補短板強弱項實施方案》提出缺水地區、水環境敏感區域,要結合水資源稟賦、水環境保護目標和技術經濟條件,開展汙水處理廠提升改造,積極推動汙水資源化利用,推廣再生水用於市政雜用、工業用水和生態補水等。
截至2018年,全國再生水生產能力3578萬立方米/日,利用率 15.98%,距《國家節水行動方案》目標到2020年20%、2022年22%存在較大差距。若2025年再生水利用率達到25%,預計「十四五」期間新增5023萬立方米/日,新增再生水投資約528億~891億。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