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袤無垠的大海千百年來承載著人類無限的好奇心,伴隨著科技的擴張,我們探尋海洋的腳步也一直在前行,深度也一直在挖掘,可以說在探尋深海生物這方面的努力絕不亞於尋找外星人。
不久前,瘋傳了一陣子長相奇形怪狀的深海魚類,被大家調侃「因為沒什麼人看就隨便長長了」。
真的是這樣嗎?
位於俄羅斯西北部有一個地方叫做摩爾曼斯克,雖然此處接近北極,但因為受北大西洋暖流的關係這裡常年不凍。
有一位生活在這裡的小哥哥Roman,經常跟隨團隊外出科考,從事近20多年海洋工作的他,也捕捉並記錄了許多有價值的深海生物。
有一些的確長得很隨便,外觀很兇,也具備攻擊性。
比如這幾條魚,名字肯定是沒有的(暫時),並且照片未經PS,標準的生圖,但是長相的確並非常見的魚類。
而且它們的眼球呈不同程度的外凸,生物學家分析稱這就是因為深海黑漆漆,只能進化成這樣來識別方位和敵人,並試圖尋找光明。
我們知道,地球生物得以生存全憑光合作用來傳遞能量,幾乎所有的生物都依賴於它。
可是,光合作用是無法穿透200米以下深海的。
因為不透光,所以,這些深海生物也就變得不那麼活躍,數量也稀少,習性更是反常,從而不被我們所熟知。
至於長相外貌,也的確是挺隨便的。
但是,隨便可不是否定!隨便的結果有可能是醜的一逼,但也可以長得一般,甚至顏值在線!
上面這條魚全身泛紫色,「地包天」,而且腦袋頂上還被人踩了一腳。
下面這條泛綠,被稱之為「疙瘩魚」,名稱可能和它們身上那一顆顆的小肉疙瘩有關。據這位小哥的介紹,這條魚的肉質很不錯,可以食用。
有網友稱這條在生氣的頭頂兩條長長觸角的魚為「cowfish 牛魚」(?),並提醒小哥它多半有毒,特別是深海生物的毒素未知,小心為妙。不過,看它那奶兇奶兇的表情,的確有點危險。
如果說上面色彩暗淡,外觀很不討喜的生物,代表著「隨便長長」,那下面這些色彩鮮豔的,甚至不像活物像玻璃製品的深海生物,就屬於「顏值在線」了。
深海500多米處發現的類似蝦的生物,看上去很好吃的樣子。
這種一點都沒有魚樣的生物的確不是魚,人家是葵類。
葵屬於珊瑚綱,它們都是以身上的刺細胞來捕食,獨自做一個嬌滴滴的美男子。
即便是有刺,也是肉肉的,圓圓的,毫無攻擊性,甚至為了追求「幸福」還生出了一張嘴。
南方公園裡的肯尼?
這不是麵條,而是一種海星。
一種顆類動物上面附著了一隻海膽。
類似葵類的生物,請不要對它有什麼「大膽的想法」,我們的都夠不著。
據說許多科幻電影裡的外星人造型,除了憑空想像自由發揮,還會參考很多稀有生物,尤其是這些深海生物,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嗎?
▼本喵也特喵的不知道這是個什麼吧唧玩意兒。
有關深海,許多同學的心裡沒有概念,下圖顯示了目前對於深海的科學分級。
海洋學上被分為上層帶,中層帶,深層帶,深淵帶和超深淵帶。
200米以上為常見的上層帶,也是我們人類、常見魚類活動的地帶。
200米~1000米為中層帶。這一層會有極少量的透光,越深越少,但雖然可以透光卻已經喪失光合作用能力,所以這一層也只留給多數深海生物生存所用。
1000~4000米為深層帶。這一層完全沒有光,純黑,這一層的生物不是沒有眼睛,就是「銅鈴」般的大眼睛,或是自發光體。
4000~6000米為深淵帶。這一層很熱,生物很少。
6000米以下為超深淵帶,未發現過生物。
(圖/IG:rfedortsov_official_ac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