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屬於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捕捉到存在於遙遠宇宙空間的NGC1316星系,猶如「上帝之臉」,並且還長著大鬍子。中世紀的基督徒認為天堂位於雲層的上方,但是本次哈勃空間望遠鏡的觀測似乎已「查明」:傳說的中在九霄雲外的天堂可能有些遠,距離地球大約7500萬光年。
雖然被喻為「上帝之臉」的星系距離我們非常遙遠,位於天爐座星系團(Fornax)中,也是其中最亮的一個星系,但是科學家發現星系中存在異常強大的射電源,並有著一對巨大的射電波瓣,是天空中最強大的射點源之一。如果將哈勃空間望遠鏡所捕捉到的NGC1316星系圖像比作基督教的天父,那麼強大的射電波就如同與地球上孩子們聯繫溝通的方式。
在哈勃空間望遠鏡所拍攝的照片中,巨大跨度的環形宇宙塵埃圍繞這星系部分,看上去非常像上帝慈祥的臉龐,而且還有許多大鬍子。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天文學家根據哈勃空間望遠鏡傳回的數據發現,巨型塵埃和大量星團的分布暗示了其形成的原因,即在數十億年前一個巨大的橢圓星系與另一個螺旋星系之間發生了碰撞,產生了我們今天看到的NGC1316「上帝之臉」星系。除了從詭異的星系外觀上可以洞察出NGC1316的「暴力」歷史事件,科學家還從其他途徑上揭示了在「上帝之臉」星系中所發生的故事。
位於智利聖地牙哥以北600公裡託洛洛山(Tololo)山頂的賽拉託洛洛(Cerro Tololo)美洲際天文臺(CTIO)是南半球數個頂級的天體觀測站之一,配備了直徑4米的布蘭柯望遠鏡(Blanco Telescope)。科學家使用這臺強大的望遠鏡拍攝到了「上帝之臉」星系中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漣漪、成環狀分布的物質以及羽狀塵埃鑲嵌在星系之中。同時,科學家在NGC1316星系中還發現了類似「潮汐」分布的特徵,寬度較為狹窄的結構被認為是另一個螺旋星系在數十億年前發生碰撞所留下的痕跡。
哈勃空間望遠鏡的圖像進一步揭示了「上帝之臉」星系深處區域的情景,發現一個更加複雜的塵埃帶和神秘的斑點結構。科學家認為龐大的黑色塵埃帶是遠古時期一個螺旋星系的殘留物,因為如此巨大而蜿蜒的塵埃帶只有在螺旋星系中才有,而橢圓星系一般存在著較大而非常明亮的球狀星團,它們的來源可能是NGC1316星系吞噬了數個螺旋星系的物質。這些特殊的天體分布與構造都說明了「上帝之臉」星系在數十億年前發生過極為恐怖的宇宙事件。
根據位於美國馬裡蘭州巴爾的摩的太空望遠鏡研究所科學家保羅·古德弗魯耶(Paul Goudfrooij)博士介紹:我們研究的重點是「上帝之臉」星系中的球狀星團,其中至少包含了數億顆年齡相近的恆星,形成了一個數量龐大、緻密的恆星系統。古德弗魯耶博士所領導的科學家小組使用了哈勃空間望遠鏡上的高級巡天相機ACS詳細觀測了在巨型橢圓星系周圍的數個恆星團。哈勃空間望遠鏡高級巡天相機ACS以前所未有的高靈敏度為研究小組揭示了微弱的球狀星團的奧秘,這在對陸基天文臺而言是遙不可及的。
通過球狀星團的計數,科學家們第一次看到了數個恆星系統發生分裂崩潰的存在證據,這個時期便是富含大量星際氣體的螺旋星系被融入「上帝之臉」星系的時候。此外,他們還發現了在星系內部存在相對數量較少的低質量恆星簇,與星系外部區域的恆星簇相比,在數量上顯著減少,這個觀測與理論預測相符合。
哈勃空間望遠鏡高級巡天相機ACS拍攝的圖像最早時間為2003年3月,使用了三個寬帶濾光器,435nm的藍光(F435W)、555nm的廣義黃綠光(F555W)以及814nm的近紅外線(F814W)。古德弗魯耶博士的小組得出的研究成果已經促進了我們對橢圓星系以及它們的恆星簇在星系碰撞時形成過程的理解,在數十億年後它們又會逐漸「進化」成正常的星系。(文/騰訊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