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黑鷹墜落》中的符號意涵
2002年04月11日14:28:22 網易報導 黃浩榮
「誰控制過去,誰就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誰就控制過去。」
——George Orwell(Nineteen Eighty-Four)
商業電影是社會優勢階級藉以傳布主控意識形態,整編群眾並穩固既有權力結構的文化手段,不論於全球或當地的視野脈絡下皆然。其特徵在於透過高度娛樂的大眾文化形式來卸除群眾的政治敏感意識,淡化階級之間的權力從屬及壓迫關係,吸引群眾大量消費之際,也誘使他們接納並認同當權者所欲的意識形態,進一步鞏固、再制原有的文化霸權與社會型態。
商業電影是巨額資本與媒體技術的密集聚合產物。資本的流動,主導著當前全球的政治、經濟及社會秩序;媒體的運作,為群眾詮釋世界,為社會銘刻文化內涵與價值認同。在西方,資本與媒體二者高度匯流的結果,煅鑄出獨步全球的影視工業,得以經由影像符號的武斷操弄與拼貼,再現人類歷史的任何一段史事,掌握了書寫世界歷史的詮釋權力——這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西方電影工業,而以美國尤最。
★美式詮釋的歷史再書寫
2001年底上映的賣座巨片《黑鷹計劃》(Black Hawk Down,注1),即是一部典型的「歷史再書寫」影片,透過跨國資本與媒體技術的結合,再次呈現1993年發生在索馬利亞的一段戰爭往事。整部影片一始,即以靜謐的文字陳述,來「說明」(其實已經是滲入特定政治觀點的歷史再詮釋)美軍三角洲(the Delta)部隊何以來到索馬利亞。首先針對此段歷史事件,略微比較來自美國官方網站、中文官方網站(臺灣)、香港以及中國網站在影片簡介中的不同論述方式:
美國版:「美國於1993年派遣精英部隊前往索馬利亞執行聯合國的「維和工作」。他們的任務是逮捕當地首要軍閥M. F. Aidid的幾位高階將領,以平定索國境內的內戰與饑荒。」(引自 http://www.spe.sony.com/movies/blackhawkdown/ )
臺灣版:「1993年,一組受過專業訓練近百人的美軍突擊隊,在非洲執行一項「人道救援任務」時,因誤判情報,兩架黑鷹直升機被敵軍擊落迫降至索馬利亞。」(引自 http://www.bvi.com.tw/blackhawkdown/ )
香港版:「1993年10月索馬利大饑荒,美國派出特種部隊「逮捕索馬利軍閥穆罕默德阿帝的爪牙及維持秩序」。」(引自 http://hk.movies.yahoo.com/020116/32/e6om.html )
中國版:「1993年10月3日,美國派遣人數約120人的特種部隊到索馬利亞,以「幫助當地政府清理當時混亂的社會秩序」。上尉麥克·斯蒂爾帶領這些士兵乘坐八架黑鷹直升機來到了索馬利亞首都摩加迪沙。「他們俘虜了2名索馬利亞高級軍官,從而導致了一場持續時間很長的火拼」。(引自 http://www.filmsea.com/show/oversea/200112280007.htm )
筆者無意於此進行歷史真實性的商榷(若依現象學觀點視之,也根本無此必要)。重要的是,儘管這些對於《黑鷹計劃》的文字敘述來自不同地區(可惜沒有來自索馬利亞的版本),語意內容略有差異(特別是中國版),但基本上這些文字敘事皆受制於原影片的內容敘事(當然,直接從美國官方網站所譯出的文字更是如此),幾乎都呈現出相同的、有利於美國形象的敘事主軸:「美國這次的軍事行動是人道的、正義的。」阻斷了將美軍行動視為一種「目的性的軍事侵略、暗殺行動或者以武力介入他國內政」的詮釋途徑。即便向來反美的中國,試圖從語句中的主客角色以及因果關係易位,以將影片內容作出顛覆性的詮釋,但也只限於表面的語意重現,而無法撼搖深植於影片中的美國本位意識。
換言之,《黑鷹計劃》如同其他好萊塢影片一樣,成功地將美國精神(自由、正義、和平、人道等價值理念)以及美國中心思想,鑲嵌於影像的符號結構,並遁身於文化工業產品的形式當中,不僅向全球各地行銷獲利,也成功地取得關於這次戰爭的歷史定義權。市場大眾消費影片的同時,也再次消費了美國本位的主流普世價值,並接收關於這段史實的美式詮釋。
注1:嚴格來說,本片的臺灣譯名即已有所謬誤。如片中所述,美軍該次軍事行動的代號名稱為「Irene」,「Black Hawk」是指「黑鷹直升機」。是故,較為正確的譯名應為中國版的「黑鷹墜落」。
本文轉自小電影主義下一頁
手機簡訊,推薦新聞【電影DIY】【】【關閉窗口】
論壇熱貼 進入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