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子都是大家深惡痛絕的物種,假如有一次機會消失一個物種的話,那麼毫無疑問會選擇蚊子!因為蚊子實在是太煩人了,今年冬天暖冬,江浙一帶的天氣反反覆覆,很多人家裡的紗窗和蚊帳都卸掉了,但今年居然在小寒當天也要承受蚊子的轟炸,咱江浙人民的肩膀上是不是承受了太多的負擔?
假如蚊子消失,這明顯是一件全球歡騰的大事件,但很多生物學家又開始警告大家,蚊子是食物鏈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消失可能會導致嚴重後果,事實果然如生物學家所言嗎?這話說的顯現他專業本色呢?還是為了刷存在感?
蚊子是昆蟲綱雙翅目之下的一個科,在這個科下的所有生物都被稱為蚊子,雄蚊大都吸食植物汁液,雌蚊則由於交配後產卵的需要,因此有血液的習性!蚊子整個生命周期內都是其他物種捕獵的對象!蚊子從產卵開始到成蟲,主要有如下階段:
卵
幼蟲
蛹
成蟲
不同的蚊子從卵到成蟲的時間數天到一個月不等,蚊子一般將卵產在水中,因此消滅角角落落的汙水溝對於滅蚊有很大的幫助,一般蚊子產卵後,瘧蚊和家蚊會在兩天內孵化,斑紋則需要3-5天。
孵化後的蚊子幼蟲叫做孑孓,一般情況下孑孓都是尾部朝上突出水面,這是因為孑孓直接通過腹部近尾端的呼吸管呼吸,在孑孓狀態的蚊子幼蟲,有時候也會成為其他蚊子幼蟲的食物,但更多的是成為魚類捕獵的對象,很多魚都會捕食孑孓,但以食蚊魚最多!因此很多朋友認為蚊子滅絕後,食蚊魚的可能也會跟著滅絕!
孑孓經過四次蛻皮後會發育成蛹,兩者都非常活躍但蛹不再攝食,幼蟲則在蛹的保護下繼續發育,兩三天後蛹皮開裂,一隻成蚊飛離水面,成為到處嗡嗡的噁心對象。
關於蚊子的地位不同的科學家觀點有些不一,比如認為蚊子如果消失,上文中的食蚊魚可能就會滅絕,而食蚊魚則是其他魚類重要的掠食對象之一!
蚊子可能是某種蟲媒授粉的關鍵角色之一,還是蝙蝠的食物,尤其在北極苔原,蚊子可能是當地鳥類關鍵食物,如果沒有蚊子,可能到北極苔原後存活下來的候鳥只有現在的一半。從加拿大到俄羅斯遼闊的北極苔原地區,蚊子的數量龐大到猶如一片烏雲,昆蟲學家丹尼爾·斯特裡克曼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其他地方,生物的數量可以如此龐大。」
蚊子還是蠑螈、蜘蛛、蜥蜴和青蛙的食物重要來源,蚊子出沒季,幾乎每天都是它們食譜中的重要的捕獵對象之一,因此蚊子消失,可能世界上有很多蚊子的天敵將要挨餓,而這將造成嚴重後果!
但有很多生物學家並不這麼認為
首先關於食蚊魚的問題,有科學家就認為僅僅依靠孑孓並不能解決食蚊魚的所有消耗,孑孓只是食蚊魚食譜中的一個一個菜品而已!而北極苔原地區的候鳥胃中也沒有發現大量的蚊子,它們並非候鳥的主要食物來源,當然這也是食物來源,但並不會顯著影響候鳥的攝食。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醫學昆蟲學家珍妮特·麥卡裡斯特認為蝙蝠主要捕食飛蛾,而且蚊子在其腸胃內還佔不到2%,因此蚊子消失對蝙蝠影響並不大!
2010年在《自然》期刊上有一篇文章非常有意思,名字叫做「A world without mosquitoes」(一個沒有蚊子的世界),這篇文章的觀點非常有意思,論文認為無論哪種生物消失,可能都會對生物鏈產生重大影響,但只有蚊子消失對生態影響不大。
但在文中作者認為的蟲媒授粉問題,還被馬裡蘭大學的教授David W. Inouye打臉,本來在虐完蚊子後讓它回點血,結果連最後一絲蟲媒授粉的功勞也被「與其說是傳播花粉,不如說蚊子只是在竊取花蜜。」的結論所完全否定!
蚊子消失對於人類來說絕對是一件好事,至少晚上休息不再有嗡嗡嗡的聲音打擾,當然蚊子吸血並非只會讓人痒痒,而是通過吸食血液傳播疾病,比如瘧疾和絲蟲病,還有黃熱病以及登革熱和日本腦炎等,還有聖路易腦炎、多發性關節炎、裂谷熱以及西尼羅河熱也由蚊子傳播,不過認為愛滋病不會通過蚊子為媒介傳播。
如果蚊子消失這些疾病將會消失,因這些疾病崛起的醫療生態會受到很大影響,當然更大的影響將是一個防蚊控蚊和滅蚊的整個產業,它產生全球價值可能高達數十億美元,這似乎有些尷尬?
當然不是,全世界每個人都希望蚊子消失,我們已經準備好了這個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