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索尼又一個親兒子 shi 掉了,一代神機 PSP 中的 PSN 商店服務關閉。
索粉內心的 OS 是何等千言萬語彙成一個句:「離別是不能承受的痛」。
好吧,相見不如懷念。我們不如來看看那些索尼親兒子呱呱墜地的時候,索尼是如何給他們起名的吧!
先說說日本人的英文。日本是大量引入英語到自己語言體系裡的民族,在日本,從街頭招牌到電視廣告,都大量使用英文。因為戰後的日本,有著一種卑微感,和一種對歐美發達國家的嚮往。跟現在的國人「崇洋心理」有點相似。但區別是,日本人更樂意去接收外來文化並成為自己新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大量品牌巧妙使用、拼接、創造英文,就成為日本品牌的特色。
索尼大法一:創造新生詞
Walkman
聞名全世界 36 年的 Walkman,名字是由日本員工創造。當初日本人把本沒有關聯的兩個單詞「Walk」和「man」拼接在一起,既不合語法,也與產品沒有直接聯繫。也正因為「Walkman」是日本式英文,最初在海外市場推廣時,索尼的海外銷售公司紛紛強烈反對。
美國推出的時候叫「Soundabout」(我是不知道什麼意思);在英國推出時叫「Stowaway」(這是什麼鬼?!);在澳大利亞推出時,叫「Freestyle」——即便是在那個年代,也是土到渣的英文吧,有點中國「吉利」的調調。
而在日本,以 Walkman 為名的隨身聽已經取得 2 個月 2 萬臺的佳績,日本人的想法也很簡單,因為 Walkman 出來之前,已經有過叫「Pressman」(新聞人)的產品,是專門給記者錄音用的。Walkman 一詞也就順勢而生了。
最初做市場的時候有個小段子:索尼一開始沒有預算,只能找來員工每天戴著 Walkman 做一件事——在地鐵上聽音樂,用機械化的方法增加曝光度。沒有加班費,但他們樂此不彼,他們發現「戴著音樂」出行,又不必打擾到旁人,真是一種很酷的享受,讓人們更樂意戶外行走了。所以說 Walkman 這一詞起得還是很有內涵的。
Mr.Nello
索尼生造英文單詞的做法,在索尼的早期最為慣用。比如「Mr.Nello」,是 1977 年推出的黑白電視,提取於日文裡「可以躺著隨時看電視」的意思。
索尼大法二:以英文縮寫命名
這裡分兩種,一種是以專業術語縮寫命名;一種是以 Slogan 縮寫命名。
VAIO
大名鼎鼎的 VAIO 品牌,當年推出的時候,我對它起名手法已經佩服得五體投地!
源自 Visual Audio Intelligence Organizer 的縮寫,中文翻譯為「影音智合」。而讓人不明覺厲的是其更深一層的含義:VAIO 中的 VA 在設計上正是代表著模擬信號的波浪,IO 是數碼時代 10 的象徵。VAIO 的誕生年代,正是科技行業從傳統的模擬技術向數位化技術轉變的時代。
這裡要致敬一下這 VAIO 電腦產品設計、命名和標誌設計的設計師,索尼研發中心的後藤禎祐(Teiyuu Goto)。在他的理解中還有更深一層意思:VAIO 的發音就像是"Bio"這個字首,代表「生命」,後藤禎祐想表達「與自然和平共存」的理念。
AIBO
AIBO(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 電子機器寵物狗,大概是索尼把大法烙刻在大家心中的又一枚炸彈。
AIBO 的名字由來和 VAIO 同樣有意思,高深的索尼也是費盡了思量。AIBO(讀音 eye-bo,港、臺媒體翻譯為「愛寶」)這個名字擁有幾重含意:AIBO 是日文「同伴」的發音,同時它又與 Eye-Robot(有眼睛的機器人)英文發音一樣。而 AIBO 中 A.I 兩個字母也正是「人工智慧」的縮寫。
CLI?/STRONG> CLI?是索尼僅存在5年的品牌。英文全稱是 Communication Link Information Entertainment,2001 年索尼在推出的時候,Logo 設計上很巧妙地把最後一個E使用了法語中的 ?。
這裡有個微妙之處。CLI?在推出時,那時是一個還沒有 iPhone、安卓的時代,市場上手持設備 PDA 都長得不好看,索尼 CLI?的一個使命就是重新定義 PDA,包括改變那種厚重沉悶的外形設計,CLI?的出現彷彿救星般地,讓使用者眼睛一亮。索尼在品牌後面加上法文 ?,亦是想讓這品牌有更多的優雅氣息。
其實當年索尼是想加入手機通訊功能的,無奈日本運營商的控制,加上政府入準門檻高的原因,CLIE 最終被手機淘汰。
BRAVIA
索尼電視機從 60 年代的特麗瓏,到純平時代的叫 WEGA,都是廣受市場追捧的品牌。到了液晶電視時代,索尼必須為電視產品重新開一條品牌線。2005 年當時索尼因錯失液晶面板技術而落後於液晶電視市場,而電視業務一直是索尼的核心業務,因此被寄予厚望。BRAVIA 是「Best Resolution Audio Visual Integrated Architecture」的縮寫,從名字來看就能讀到索尼重攀業界頂峰的信心。BRAVIA 是索尼最為暢銷的品牌之一。
以 Slogan 縮寫為代表的子品牌有:
QRIO
QRIO 是索尼 2000-2003 年研發推出的機器人。名字源於「Quest for Curiosity」。可以翻譯為「好奇心驅動」。有沒有發現,索尼特別愛用「IO」結尾,還朗朗上口。
mylo
mylo 是 2006 年針對年輕人推出的掌上設備,外形酷似 PSP,它可以連接 Wi-Fi、瀏覽網際網路、MSN、欣賞多媒體內容,它是專業的 UMPC 的「小朋友」版本。因此 mylo 一詞全使用小寫字母,充滿可愛氣息。其意思即為其Slogan的縮寫:「my life online」。你看,索尼對品牌名字的刻畫,還是跟目標消費者很對口的。只可惜 mylo 也是技術發展史上註定被淘汰的一員。
h.ear
h.ear 可以解釋為支持HiRes音頻的耳機「HiRes ear wear」。中間一點間隔開來的做法越來越多被各品牌使用,它最主要強調的一點是讓人對這句話的思考——「這裡面有意思哦!」
h.ear 是以色彩為外衣,主打年輕人的耳機、音箱產品線。
Wena
索尼眾籌推出的 Wena Wrist 的智能手錶。Wena 是「Wear Electronics Naturally」的縮寫,意思是以自然的方式佩戴電子設備。
Wena,返璞歸真的手錶設計,看不出是一款智能手錶
競爭對手也玩縮寫
索尼的死對頭松下(Panasonic 「怕了索尼」),其 Viera 液晶電視品牌,意思為新視覺時代:New Vision Era。東芝的 REGZA 液晶電視,來自德語"Regsam",具有動感的含義,同時也是 slogan "Real Expression Guaranteed by amaZing Architecture" 的縮寫。
想出這些英文單詞還要結合產品,創想人員除了裝有詞彙量外,腦子也是爆了吧。
索尼大法三:前後拼接英文單詞
前後兩個獨立的英文單詞,一個形容特徵,一個說明產品性質,結合起來朗朗上口。
代表品牌:Cyber-shot、Handycam、PlayStation
Cyber-shot
Cyber 源自 Cybernetics,代表「與電腦相關的」,而shot代表「拍照」的意思。「Cyber-shot」的含義非常明確,就是專指數位相機。Cyber 一詞也許對於國內大眾比較陌生,早年的香港、臺灣人喜歡用,像香港的「數碼港」就叫 CyberPort,也常見於香港《Milk》等潮流雜誌上。Cyber 是個好詞,意思可涵蓋數碼、科技、太空,而且很"酷",與年輕人強相關。
Handycam
Handycam 就比較直白,按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手提攝像機。
Playstation
這個詞在年輕人、遊戲界鼎鼎大名,得益於它簡單直白的字面意思,加上整個詞郎朗上口的節奏,而且特別酷。
索尼大法四:提取產品特徵,然後生動改造
Rolly
Rolly 音樂滾蛋,是體現索尼黑科技的產品之一,外觀類似一個大鵝蛋,可以自由來回滾動,並在滾動過程中自由發光。因為 Rolly 的主要動作就是滾動,所以索尼就直接在 Roll 後加字母 y 變成一個讀起來上口的形容詞。
Alpha
索尼 α(alpha)是 2006 年收購美能達後發表的數碼單眼相機品牌。一是因為索尼單反沿用了美能達 AF Mount 鏡頭藉口,α 與 AF 接近,索尼就叫 SONY α Mount。而是 α(alpha)是希臘文首個字母,有著開啟及精粹的意涵存在,也象徵 SONY DSLR 新紀元的開始。
索尼其實是率先推出e-ink 電子屏閱讀器的廠商。Libri?電子書閱讀器是和 2004 年飛利浦研發的,但由於擺脫不了的小眾定位,和 2007 年後亞馬遜的競爭,在 2014 年停產。
之所以叫 Libri?,索尼將它比喻為「小型移動圖書館」,發音正是圖書館的英文,簡單粗暴,但索尼還是「崇洋」地使用了法文體,也許是覺得這是個和歐洲廠商共同開發的產品,表示尊重一下,也許是突出「e-book」中的「e」(這個純個人推測,前文提到,這也不是索尼第一次使用了)。
索尼大法五:單個大寫字母開頭
代表為:Qbric、Xperia、G Master
以一個大寫字母開頭,後面加一個由聯想 改造而來的形容詞,大寫字母一般是Q、X、G。
Qbric
Qbric 也是一個可憐的短命鬼。它是當時結合 Net-MD 功能的床頭音響系列。這個單詞有兩層意思,使用字母 Q 是因為與 Cube(立體的)或 Cute 發音類似,「bric」的發音又跟「磚塊」(bricks)一詞非常相似。你看 Qbric 的產品外形設計也像不像四方方塊?
說起來又是一段歷史的Xperia
到底 Xperia 品牌出自愛立信團隊,還是日本索尼團隊,我已無從考究。(沒錯,索愛當年至少是有兩個設計團隊的,一個是日本,一個是瑞典。)但可以肯定的是,名字中, X代表 Extreme,Peria 是 Experience 的意思。
從這種「索尼式英語」結合來看,更像是日本索尼團隊的傑作,就像 SONY 最早也是從拉丁語及英文的"Sonus、Sonny"演變而來一樣。多層雙關是索尼慣用的命名伎倆,於是我猜想,當年智慧型手機正從小彩屏向大彩屏發展,多媒體播放也是一個主打功能,Xperia 是否還有另一層「Opera」(歌劇院)的意思呢?
以弧度為主設計識別的 Xpria Arc
另外,索愛時期的手機的起名也很有意思。舉個例子,那時候 Xperia 的手機幾乎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手機背面的形如彎月的弧度設計,於是就有了 XPERIA Arc(弧度)、XPERIA Acro(是希臘文以「琴弓拉弦演奏」的弦樂記號的意思),還有 Xperia Neo、Xperia Ray 等。每一個都極其有特點。
有時候想想我們國內的品牌給產品命名,除了 Pro 就是 Mini,除了 Note 就是 Mate,聽多了還是有點索然無味。
索尼大法六:使用神話故事名/星空
WEGA
中文譯名為貴翔 ,1997 推出電視品牌。WEGA 的名稱正是來自天空中閃亮的織女星(Vega)而來。
大膽的索尼——Qualia系列
有沒有發現,索尼最喜歡用「ia」結尾。什麼 Bravia、Xperia 啊,下面要說的這個 Qualia 更是集索尼之大成。
準確來說,Qualia(2001 年 2 月啟動)應該是一個計劃,也就是日本人說的企劃。在市場中,Qualia 是作為索尼發售的新獨立品牌。它追求頂尖的性能和時尚的外觀結合,其中的每一款產品都是同類產品中最強的,甚至些產品是限量的。Qualia 一詞的起名正是 Quality(質量)「ia」化後的結果。
Qualia 品牌後來也被索尼暫停了。這裡有一個有些爭議也影響至今的決策——抑制產品子品牌的數量。當時的高層認為,索尼的子品牌太多了,導致母品牌被弱化。於是我們就看到後來的 Qualia 沒有了,Qbric 沒有了,CLI?沒有了(當然這裡也有市場和技術淘汰的結果)...同時,藍光播放器就直接叫 BlueDisk Player 了,後來推出的電子閱讀器也直接用日文叫「數碼紙」了。
但幸運的是,索尼的這種大膽創新,先於市場研發的精神,延續到了以後的企業發展,於是有了後來的所謂「黑科技」,「索尼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