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正式開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收到了強烈的反響,全國婦聯、中國關心下一代委員會等單位的領導紛紛來信來電對節目質量高度讚揚,來自普通家長和孩子們的信件也像小山似的,作為市場晴雨表的收視率更是一路上升,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青少年電視欄目,許多由孩子們設計的精彩創意不但為社會採納,甚至作為議案被送交了人大……這一切讓不少廢寢忘食的欄目編導們喜出望外。
據統計,我國0-18歲的少年兒童達3.6億,佔全國人口總數的29.6%,而專門為這個年齡段打造的電視節目卻和他們佔有的人口比例相差甚遠。在青少年電視節目極度匱乏的時候,不少小觀眾在外國動畫和庸俗電視節目營造的環境中被動選擇接受。而當一些暴力、血腥、色情鏡頭出現的時候,家長們不是緊張就是尷尬,要麼更換頻道,要麼趕緊叫孩子閉眼。
兒童教育專家分析說,孩子們成長中的過失和不健康的電視節目難脫干係。沉溺於暴力節目的孩子必然愛舞刀弄棒,不少已經釀成大禍;經常接觸成人節目的孩子顯然比別的孩子早熟,早戀現象比比皆是。少兒頻道電視節目諮詢委員會顧問陳錦銻感慨地說,來自國外兒童動畫片中的暴力鏡頭平均每小時達20-25個,而成人電視節目中的暴力、色情鏡頭更是無法統計。除此之外,不分年齡段的廣告節目也是孩子們的汙染源,所以開闢一個全新的少兒電視頻道,做到「尊重、支持、引導、快樂」,真正為孩子們營造一個綠色空間,應該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中心主任餘培俠說,爭奪小觀眾就是爭奪未來,這一點已經在全世界達成共識。美國開辦的第一個專業頻道就是少兒頻道,而少兒頻道的收視率如今也是美國電視業的驕傲。在其他發達國家專業的電視頻道也在與日俱增。作為擁有少年兒童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現有的電視節目難以滿足孩子們的精神需求,所以中央電視臺開辦少兒頻道勢在必行。
電視節目只能影響孩子,如何塑造孩子,甚至是讓他們發生根本的改變?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宣傳策劃巴丹解釋說,這就要看新辦節目的理念。在保留了大風車、七巧板、動畫城等老欄目的優秀傳統外,新開闢的《功德行動》、《智慧樹》、《異想天開》、《動感特區》等欄目幾乎都採用了「互動式」的方法,充分發揮孩子們的主觀能動性。如為弄清楚北京勁松東街為什麼總是堵車,幾個小學生對行人和車輛情況進行了連續一周的觀察,並對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設計出了「Z」字形天橋,這項發明通過人大代表送交了人民代表大會,成為一項正式提案。
《功德行動》欄目製片人馬霄認為,好的互動欄目完全可以改變孩子們的觀念。比如,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孩子看到小區的小狗都在小樹坑裡拉尿,造成小樹的死亡,就主動開始了自己的試驗,結果證明,並不是大人們經常說的,動物糞便利於植物生長,而是經過處理的動物糞便才會利於植物生長。有了這樣的結果,那位小學生又發動了許多的孩子一起加入了保護小樹的行動。
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副主任張小軍說,做孩子的節目,靈感常常來自於孩子自身,比如大人們搞不清的垃圾分類,他們一個個清清楚楚,比如大人們不注意佔有盲道的危害,他們注意到了;還比如行走在扶梯上為什麼要靠右站,他們會講出不少科學依據,這樣的節目長此以往,會對孩子的品行起到潛移默化的改變,小環保主義者、小道德衛士、小哲學家由此產生。
著名表演藝術家於藍感慨地說,塑造接班人就是塑造未來,因為明天要靠今天的孩子們去創造。
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少兒頻道就像是一張小小的風帆,將在艱難中行進。一方面少兒頻道要肩負起教育下一代的社會責任,另一方面又要讓自己的節目精良、生動、鮮活,真正能堅持下去。為此,少兒頻道的編導們煞費苦心。《智慧樹》的編導倪娜說,在頻道開播前的幾個月裡,他們欄目的編導幾乎沒有一個休息日,所有的時間都交給了幼兒園和小學校,《異想天開》欄目的製片人馬躍說,為了和自己的小記者隊伍真正交上朋友,編導們紛紛學習兒童心理學,還自發地組織了課題研究。
為了能夠讓綠色通過代溝障礙,編導們採用了平視視角,「既把孩子當成孩子,也不把孩子當成孩子。」餘培俠主任解釋說,「把孩子當成孩子」是說不能自以為是,以大人的視角看問題,而是要經常的換位思考;「把孩子不當成孩子」是說在對待孩子時,不是有求必應,盲目跟風和不負責任地媚俗。比如,在《動感地帶》這個節目中,小觀眾和中科院院士激烈地衝突起來,這樣的情景讓編導非常緊張,然而,當老前輩用自己的機智、幽默、才華徵服了孩子的時候,孩子們報以的掌聲是發自內心的。
「教育、益智、遊戲、科普、動畫和兒童劇」,少兒頻道以每天7個時段,18個小時零30分鐘的播放量滿足不同年齡不同孩子的需要。其中國產動畫片達到三分之二以上。不少家長和孩子把自家的頻道鎖在了少兒頻道上,這讓幼年的少兒頻道感到壓力不少。然而,播種綠色必然收穫春天,少兒頻道也將隨著少年兒童的成長而成長、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