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交匯點訊 8月20日是世界蚊子日。當然這並不是紀念蚊子的節日,而是為了提醒人們注意:蚊子是傳播疾病,特別是瘧疾的媒介之一。正是在1897年8月20日,英國微生物學家羅納德·羅斯爵士發現,蚊子是傳播瘧疾的媒介。 記者連線了江蘇省疾控中心消毒與媒介生物防制所所長褚宏亮,這些關於蚊子的科普,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江蘇有哪些常見的蚊子?
褚宏亮介紹,在江蘇比較常見的蚊蟲有淡色庫蚊、白紋伊蚊、三帶喙庫蚊、中華按蚊等。
淡色庫蚊體型中等,黃褐色,是居民家庭中最常見的蚊種。主要孳生在溝渠、汙水坑等積水中。在北方地區7~8月份形成密度高峰,在長江流域6~7月、10月是密度高峰。在黃昏和黎明有兩個活動高峰。冬季以成蚊越冬。 白紋伊蚊俗稱「花蚊子」。主要孳生在各類容器積水中。白紋伊蚊在清晨和傍晚是活動高峰,尤其是以傍晚最為活躍,主要在白天刺叮吸血,喜歡出沒於蔭涼、潮溼的綠化帶、灌木叢等。以卵越冬為主。 三帶喙庫蚊屬於中小型蚊。主要孳生在稻田及附近溝渠積水中,喜歡出沒於稻田、牲畜棚、農村居民家庭等,偏好豬、牛等家畜血液,同時兼吸人血。主要在日落後開始活躍,刺叮吸血。 中華按蚊體型中等,主要孳生在稻田積水中,同時孳生在各種有水生植物的水體,如沼澤、蘆葦塘、溝渠、池塘等環境。中華按蚊偏好吸食牛、羊等大型牲畜的血液,也刺叮吸食人血,通常吸血高峰出現在黃昏。 蚊蟲的壽命受溫度、溼度和營養影響很大,通常在適宜溫度、溼度下雌蚊可以存活2-3周以上,越冬雌蚊可生活4-5個月。雄蚊壽命較短,約生存1~2周。 「不同地區的蚊蟲種類和密度分布都不同。隨著氣候變暖和交通物流的迅捷,部分蚊種的孳生範圍在原有基礎上有擴大的趨勢。」褚宏亮說,不同的蚊種孳生於不同類型的水體中,水是蚊蟲生長繁殖的剛需。
蚊子為何需要吸食血液?
蚊蟲能通過人體釋放的二氧化碳及其他人體氣味進行定位,換言之,那些新陳代謝旺盛和呼吸頻率快的人(例如,孕婦、小孩等)都很可能被優先選擇為吸血對象。蚊蟲的吸血全過程分為尋找宿主—停飛降落—口器刺探—口器穿刺—血源定位—吸血—停止吸血七步。 「蚊子吸完血後,人會感覺很癢,這是人體對蚊蟲叮咬的一種過敏反應。」褚所長解釋,真正的原因是人體在被叮咬的局部釋放出組胺,造成皮膚發癢和紅腫。 雄蚊只吃植物體中的汁液,吸血的是雌蚊。通常雌蚊和雄蚊都是吸食植物汁液,靠其中的糖分生存。雌蚊吸血並非因為飢餓,是為了促進卵巢發育,繁殖下一代。 有文獻報導,致倦庫蚊的一次吸血量能達到3.08mm3,飽血的致倦庫蚊在一生殖營養周期中不需要重複吸血,只有在產卵後才出現第二次吸血現象。卵巢發育與血液消化情況是一致的。一次未飽血蚊蟲大都出現再吸血現象,再吸血率為97.22%;同時證實大部分未飽血蚊蟲卵巢不發育或發育不好,只有再次吸血後,卵巢才能進一步發育成熟。
蚊子喜歡咬哪類人?
蚊蟲能通過人體釋放出來的二氧化碳進行定位,換言之,那些新陳代謝旺盛和呼吸頻率快的人(例如,孕婦、小孩等)都很可能被優先選擇為吸血對象。人體汗液被細菌分解後產生各種氣味也能引誘蚊蟲前來血餐,所以出汗量大的人相對更受蚊蟲歡迎。蚊蟲青睞深色,所以穿這深色衣服的人也相對更受蚊蟲歡迎。
蚊子是否百害而無一利?
蚊蟲並非百害而無一利,它們也是生物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孑孓是魚類的美食,成蚊是壁虎、青蛙的美食)。蚊蟲不僅可以叮咬吸血、騷擾人們生活,而且可以傳播多種嚴重疾病。 蚊蟲傳播的傳染病有瘧疾、流行性乙型腦炎、登革熱、基孔肯雅熱、寨卡病毒病、黃熱病等,其中大多數蚊媒傳染病都沒有相應疫苗,危害了大量人群的健康。
目前有哪些公認有效避蚊的方法?
目前最有效的防蚊方法就是家庭安裝紗門紗窗,防止蚊蟲進入室內。外出時穿長衣長褲,在裸露的皮膚塗抹驅避劑。 眾多研究表明避蚊胺對多種蚊蟲有驅避作用,能有效地防止蚊蟲叮咬。美國兒科學會建議2個月以內的新生兒不要使用;超過2個月的嬰兒和兒童,每天使用不要超過1次,且驅蚊液中避蚊胺的濃度不可超過30%。使用時,不要塗抹在孩子的手上,也要避開眼睛和嘴巴周邊的區域。
有哪些高科技驅蚊方法?
目前,可以在蚊蟲體內轉入致死性基因,在幼蟲期進行養殖時以藥物抑制其表達,野外釋放後由於沒有藥物的抑制,致死性基因表達,導致蚊蟲的死亡。也可以用射線照射雄蚊,然後將照射後的雄蚊釋放至野外,經照射的雄蚊沒有生育能力,可以達到對蚊蟲種群的控制。
褚所長說,還有學者人工使白紋伊蚊感染沃爾巴克氏體,釋放後通過野外種群壓制和種群替換使大部分野外白紋伊蚊攜帶沃爾巴克氏體,而感染沃爾巴克氏體的白紋伊蚊不能傳播登革熱病毒,從而達到對登革熱的控制。「這些新技術為蚊蟲控制和蚊媒病防制帶來了新的希望,但目前主要處於研究階段,距離大規模現場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交匯點記者 王甜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