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爾夫,那位一半信仰一半愛情的紅衣大主教,是《荊棘鳥》中的一個極其出彩又極具爭議的人物,作為風靡全球的「國際暢銷小說」,更被譽為澳大利亞的《飄》。
說其出彩,只因但凡讀過的都不會忘記他,說其爭議,也是因為那些忘不掉他的讀者們,不是心心念念的扼腕疼惜不止,就是咬牙切齒的挫骨揚灰不惜。
用一句話來概括拉爾夫的生平,那就是一位野心與實力並存的年輕神父,遭遇夢想與愛情的十字路口,在魔鬼的引誘面前,以靈魂為契,換到了一生所求的理想,當然代價是一生求而不得的愛戀。
拉爾夫神父是愛爾蘭人,被天主教會派到德羅海達擔任教士,那是個優雅英俊的男子,普愛和藹卻又雄心勃勃,他很想在教會中擁有一席之地來施展抱負,但在那個年代中,沒有雄厚的資金背景幾乎是沒有可能的。
上帝的使者來到人間,便走不脫七情六慾,誰遇見誰,有時候是命中注定的。於是在那年的德羅海達,拉爾夫遇見了他的梅吉。從此開啟了他此生鍾情一人的愛殤。
拉爾夫幾乎是看著梅吉長大的,從一個撥動他心弦的小姑娘長成了嵌入他血肉的少女。如果沒有梅吉的姑媽瑪麗.卡森夫人,也就不會有這樣一個傳世之作了。
瑪麗夫人是德羅海達最富有的孤孀,她多年與拉爾夫相處,或許內心深處是有一份扭曲的愛存在的。
說是扭曲並非特指他們跨越的年齡。愛乃自由,愛乃平等,愛乃願你所願。
然而瑪麗姑媽的做法是恰恰相反的。「我深知你的願望,那麼,拿你另一樣同樣難以割捨的願望來交換吧」。
聽,正是魔鬼那美妙的低吟吶。
1300萬英鎊,一個足以丟棄神智的數字,何況需要丟棄 的僅僅是愛情。
要麼財產全部獻給天主教會並且由拉爾夫永遠管理支配,梅吉一家也可由拉爾夫安排。要麼按照順序給梅吉們繼承。
如果,你是拉爾夫,會選哪個呢?
有人說可以理解拉爾夫選了教會,卻不能接受後半段他還與梅吉磕磕絆絆,藕斷絲連。
其實這個話題反向一下也同樣成立。那麼多為了愛情放棄了事業的故事裡,有了愛情的主人公照樣在緬懷曾經觸手可及的事業。
說白了只是個白玫瑰與紅玫瑰的永恆辯論罷了。
得不到的永遠在跳動,早已深深的刻入了人類的基因。
那麼跳動的後果自是只有自己才能承受。
拉爾夫與梅吉的麥特萊克島之約,或許成了彼此後半生聊以慰藉的良藥。那之後梅吉瞞著拉爾夫生下他們的兒子戴恩,更是把她滿腔愛意盡數傾覆。
偷來的果實往往總是不被祝福,在戴恩誠摯地向他的母親提出要當個教士時,或許梅吉就隱隱覺察到了神罰的來臨。
直到戴恩因心臟病突發溺水而亡,拉爾夫終於最後一個得知那是他的兒子時,看著那與他有血緣關係的年輕人已經永遠沒有了呼吸,彼時早已是紅衣大主教的拉爾夫,蹲在地上縮成一團小小的紅色身影。
這個畫面多年來一直定格在腦海深處。每每憶起拉爾夫,就會不自覺的想到那個影子。
假若時空可以倒轉,拉爾夫是否會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這一世他的確放棄了愛人,失去了兒子,但他也為教會的發展贏得了榮耀,也在二戰中得以運用宗教的影響保全了羅馬。
孰多孰少,孰是孰非,也自留待後人去評說。
我們在這兒,只是再次講起了這個故事,這個關於拉爾夫的荊棘如歌愛如殤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