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爪侄!沒錯,是爪侄不是爪子。爪子開學了,以後可能會斷更老長時間,於是我就被抓來替他更新了。好了廢話不多說,讓我們切入今天的正題。
主角介紹
懷俄明厚頭龍
厚頭龍是一種小型植食性恐龍,它們體長可達3~4.5米,約200~500千克重。(這麼小的體型卻這麼重是因為厚頭龍有雙足行走的恐龍中同比例最寬的體腔)這種恐龍同著名的君王暴龍處於同一時期的北美,在美國的蒙大拿州、懷俄明州和南達科塔州都出土了其的化石,表明了其分布範圍之廣。(但實際上並不是很昌盛的物種)

厚頭龍最惹人注意的是其厚達25CM的頭蓋骨,可能類似於今天山羊的角的作用——爭奪交配權。

厚頭龍曾在1931年,被古生物學家查爾斯·懷特尼·吉爾摩爾錯誤的歸於傷齒龍屬,直到1943年,巴納姆·布郎(Barnum Brown)與埃裡希·馬蘭·史萊克(Erich Maren Schlaikjer),根據新發現的較完整化石建立了腫頭龍屬,並將原有的懷俄明傷齒龍作為腫頭龍屬的模式種,於是就有了懷俄明腫頭龍。
雖然和霸王龍同屬於一個地層,但霸王龍並不是厚頭龍的主要天敵,(然而霸王龍也會捕食厚頭龍,但不多。補充:在霸王龍的粑粑裡發現過厚頭龍的頭骨碎片)對厚頭龍威脅最大的是斯氏達科塔盜龍,這種可怕的肉食動物可以輕而易舉的割開厚頭龍的皮膚並撕下大塊大塊的肉。除了達科塔盜龍外,矮暴龍和冥河盜龍也是厚頭龍的天敵之一

多刺冥河龍
冥河龍的體長可以達到2~3米,這在腫頭龍家族中也稱得上是大個子了,這種恐龍自從2018年的《侏羅紀世界2》上映之後就名聲大噪,片中的冥河龍撞爛石牆、大鬧拍賣會確實博人眼球。
這種小型的植食恐龍以灌木和蕨類植物為食,它們頭上有許多的棘刺,這也是其種名「多刺」的來源。

霍格沃茲龍王龍
龍王龍比起前面的兩位來說,確實很小,體型死撐也就類似於現代的北山羊。化石分布地區也很小,僅在南達科塔州有發現。
它的種名霍格沃茲來自於《哈利波特》系列書籍的霍格沃茲魔法學院。這種鳥臀目恐龍生存於白堊世最末期的美國的陰暗潮溼的森林中,體型嬌小的它們在這種環境中可以甩掉想要飽餐的掠食動物。

三者的關係
「霍格沃茲的龍王」是一隻臉上帶刺的鳥臀類恐龍,這種恐龍生存於白堊紀的北美。不過儘管擁有一個非同尋常的名字,但更重要的問題是———它是否確實是一項新發現。許多其他恐龍來說,這個問題有著更為深遠的爭議。在它們被命名並描述之後的第三年,我國生物學家傑克霍納(沒錯,就是那個說矮暴龍是霸王龍幼崽那位)指出,龍王龍根本不是一種新的恐龍,它只是一隻還沒有完全發育成熟的腫頭龍的幼年個體。
那樣的問題出現了冥河龍身上。這是另外一種長角的,像噴火龍一樣的兩足植食性恐龍,發現於晚白堊世的美國南達克他州。霍納的觀點得到了一群來自加州大學伯博客裡分校和他自己母校蒙大拿大學的研究人員的支持。
霍納引用了20世紀70年代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教授彼得達德森的研究成果,他指出,食火雞在長成成體大小的80%時還沒有長出那樣巨大的獨特頭冠。如果恐龍也有相似的生長方式,那麼把它們想像會「變形」是說的通的。霍納看來,龍王龍是一隻年輕的未成年個體,冥河龍是接近成熟的個體,而腫頭龍是同一種類的完全成熟個體。龍王龍的口鼻部和頭部都長有棘刺;冥河龍的棘刺較少開始增厚頭蓋骨;厚頭龍失去了所有的棘刺,並發育出了高達25釐米的巨大骨質穹窿。
最終霍納和其支持者贏得了這次爭論,現在的學術界普遍認為龍王龍和冥河龍就是厚頭龍的青年和亞成年個體。但是霍納的其他言論可能就不是那么正確了,霍納認為已知的恐龍種類中約有1/3都是其他恐龍的幼體。他認為牛角龍是一隻完全長成的三角龍、矮暴龍是發育不良的霸王龍、大鵝龍是較大的埃德蒙頓龍等。然而這些理論在現在看來是非常不準確的,但是霍納依然堅持自己是對的。(但霍納也為古生物學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所以不能因為他犯了一點,額,億點錯誤就死盯著不放,個人還是很敬佩他的)
順帶一提,如果各位想要看到更多古生物和相關地層的介紹可以去看博物LEGO扈興為fu的文章,好了,這篇文章就到這裡結束了,我是爪侄,大家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