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不同物種由於染色體數量的差別存在生殖隔離,不同的物種之間一般不會交配,而在人類幹預下,曾經造出很多跨物種的雜交動物,算是人類的「惡趣味」?
跨物種雜交動物有兩種,部分是人類為了培育出為人類服務的牲畜,例如騾子和雜交斑馬,是驢分別和馬與斑馬的雜交種,騾子性情溫和力氣大,兼具馬和驢的特點,雜交斑馬相較於野生斑馬性情更溫和,對當地的細菌病毒的抗性遺傳了斑馬,是非洲人培育出來的一種牲畜;部分是出於科研等目的培育出來,比如獅虎獸、虎獅獸、豹獅獸、鯨豚、其中豹獅獸成功率較低,而獅虎獸和虎獅獸的成功概率相對高一些。這兩類雜交動物基本沒有生育能力,因為父母為染色體數量不同的不同物種,生殖系統的發育存在缺陷,基本不能形成生殖細胞,甚至連激素都不能形成,不具備發情等行為。這類動物在自然界是不可能出現的,因為生殖系統的構造都存在一些差別,只有人類才會專門去培育,也由於它們本來就是屬於相同種屬,染色體數量差別較小,便於培育。
還有一類嚴格算來不是雜交,包括雜交錦雞(紅腹錦雞與白腹錦雞雜交種)、灰北極熊(灰熊和北極熊雜交)等、皮弗婁牛(肉用黃牛與北美野牛雜交)、狼狗(狗由狼馴化而來),它們都是同一物種的不同亞種,染色體數量相同,這些動物本身生殖系統的構造相似度高,交配行為也類似,能夠自由交配繁殖,產生的後代也具備完整的生育能力,只是由於生活環境的隔離和習性的差別,一般情況下相遇的機率比較低,基本上沒有野生的雜交種,只有灰北極熊是個例外,灰熊和北極熊生活的區域有交叉,在野外也可偶見野生的灰北極熊個體。在家禽家畜的培育中,這類雜交被更廣泛的應用,鴨子和野鴨、豬和野豬、雞和野雞等等,都可以產生某些性狀符合人類需求的畜種。
雜交動物的研究,或可用於科研的目的,可用於揭示更多進化驅動行為的方式,了解生殖隔離及其產生和作用的機理,也可以了解一些微觀層面物質的作用規律,不過在倫理道德上存在著較多的考驗。